第一三九回 劉嶽荥陽退石生

關燈


    ”三人又曰:“昔日漢主玄明不聽我等之言,後來悉從臣料。

    今陛下不納臣等,異日必然有悔。

    ”曜曰:“汝等既自以為高見,何不善救劉燦于未亡之時,而苦阻朕于得土之助?事勢有異,休要妄言!”叱使出外,三人隻得且退。

    關心曰:“明日會合衆有智識者,一同上勸。

    此事決不自去惹禍者。

    ”遊光遠曰:“彼意已決,谏則反觸其怒,愈見不美。

    且和、喬二子不在朝内,再無直言之人,難以使聽。

    吾觀永明好戰少謀,不恤軍士,良言逆耳,無世龍之大度,納谏慮遠,豈守國之善計?吾聞好殺者必亡,寡謀者必敗。

    若此所為,禍患不遠矣!宜當避去,免被所累。

    ”姜發曰:“公言是也。

    歲中彗星出東井,白氣臨長安,此為脫形之兆,趙王不久當敗。

    惟蜀中無兵,先人墳墓在焉,吾欲乘此而去。

    二公心下若何?”關心曰:“大廈将傾,一木難撐。

    哲人貴先知機。

    吾侄河、濤已同諸葛侍中、呼延都尉保護家眷入川覓居久矣。

    今當速去,毋得再延。

    遊太師将回故鄉,憩隐他處,難忍相棄,如之奈何?”光遠曰:“吾今年老無子,老妻近喪,無所倚望,亦不歸故鄉,同入川中,與故舊優遊宴樂,以終馀年可也,焉用他行?宗祀之事,有弟子遠在此,自能承值。

    吾亦不忍相離二位老友,即請同去。

    ”于是收拾金帛數車,與姜飛、楊繼勳悄悄出城,望梁州路進發。

    劉曜不知此數人竟自棄官而歸。

    後人有詩歎其違谏緻失雲: 三國英雄逐鹿秋,幹戈日夜互相仇。

    寡謀劉曜違忠谏,自惹鋒争霸業休。

     次日,西趙主劉曜欲使内侍前往遊、關、姜三人府中安慰,以釋其恥,回報已與楊殿帥俱乘夜遁去,不知何往了。

    趙主聽言,亦不追悔,竟命劉嶽等将兵五萬,東救李矩,徑望荥陽而進。

    石生探得西趙來救,心中大怒曰:“吾曾屢取潼關,思念一家,又且回兵。

    今汝反助晉人與吾作對,當先破之。

    ”遂撤圍向阻。

    兩軍相遇,各排陣勢。

    劉嶽當先出馬,謂石生曰:“吾等所謂者,不過嫌憎李矩稱晉,間于此中耳。

    今已臣服我國,你可罷兵回去,降我即降你也。

    ”石生曰:“我用心力而困李矩,汝到來搶我現成之功,反教我們回兵!”即便揮鞭打出。

    劉嶽将刀架住。

    兩個抖擻神威,各施英勇,挺向陣前。

    喊聲起處,但則見:刀卷茫茫白雪,鞭翻滾滾烏風。

    馬如平地騁雙龍,塵似雲騰擁從。

    戰勢猙獰狠猛,鋒威咭咶喧轟。

    鼓聲交戛殺聲雄,險把天關震動。

    二将一連對上五十馀合,全無高下。

    兩邊衆将叫曰:“兩位将軍且自少息,待某等也出馬聊戰一回。

    ”後趙張賀度橫槊進前叫曰:“不許混戰,能者單出。

    ”于是石生、劉嶽各回本陣。

    劉将呼延谟挺槍呼曰:“适間小将何名?敢戰呼延将軍否?”石将應曰:“吾乃張賀度也。

    有三百合之能者,方可來對。

    ”呼延谟曰:“口說無憑,放馬試看。

    ”于是各整精神,交鋒狠戰。

    二人亦鬥上五十馀合,不分勝敗。

    劉嶽、石生見日晚天昏,乃各鳴金收軍。

    次日又戰,又無高下。

    相持數日,各折兵馬,互相勝負。

    劉嶽與劉鹹等議曰:“我今到此,雖能解一時之圍,不得石生兵退,怎生計較?”呼延谟曰:“我有一策可破石生。

    若還隻與明戰,雖在累月,亦是這等。

    今日趁此天時,半夜月落之際,将軍與翟左軍從前而進,某與劉左督從後而進,劉後軍緊守寨栅,以防他來暗算,石右軍引兵一萬接應二路。

    每路首将,各隻用精兵五千,徑去劫他大營,出其不意,兩頭一齊殺入,自然勝矣。

    ”劉嶽從之,乃與衆将整頓齊備,至二更時分,銜枚而進,直至趙寨。

    石生兵士皆在睡中,有一巡軍在外急叫有賊,早被翟楷趕上,一刀砍死,即便殺入寨門。

    喊聲大震,呼延谟後面炮聲又起。

    石趙之兵不曾防備,慌起覓械之時,滿營大亂,各自互相混殺,不分你我。

    劉趙是有意去劫者,旁觀甚審,殺得石生、石瞻等大敗而走,劉嶽等随後掩殺。

    但見屍骸滿路,器杖盈途,寨中辎重盡被劉家所得。

    走到金墉城,計點人馬,折兵大半。

    石生忿恨,連夜使人上襄國求救。

    劉嶽得勝,即欲收兵回朝。

    衆将曰:“石生退在金墉城,定然請兵再進。

    我若一去,荥陽司州必失,前功廢矣。

    ”嶽曰:“若然,當趁此圍困金墉,大破石生,免其再至。

    ”呼延谟曰:“未曾得旨,不可妄惹兵釁,此處乃石趙界内之地。

    吾等乃救荥陽,非是争并也。

    但宜且住,看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