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三二回 王敦叛據石頭城
關燈
小
中
大
從之,至夜悄悄拔寨而去。
平先等不知。
次日,約貢追趕。
二人面議,料其去遠不能及,欲即進兵攻涼,又不曾得旨,使人飛報趙主請命。
姜飛曰:“涼未可攻,隻有追襲殺他一陣,使他再不敢來可也。
”趙主曰:“去調平先等已不及矣。
朕當親自領兵間出截彼,擒剿此賊,方使懼怕。
”即令關心、姜飛、呼延瑜等,如風般徑趨側山埋伏伺候。
阆等見劉貢不趕,緩緩而回。
挨至側山,不防趙兵伏發,兩頭炮起,涼兵不能列隊整戰,大敗而走。
呼延瑜當先,追三十裡而止。
張阆折兵二萬,不敢歸涼,屯于中路,使人至姑臧求救。
涼主茂不發兵添,行文責問停兵不進、擅自回軍以緻敗績之罪。
張阆與辛晏懼無回命,乃謀于衆,将使者殺之,引兵降于劉趙。
趙主曜大悅,封阆、晏為列侯,即欲乘機伐涼。
忽見遊光遠使人馳報,言後趙石虎兵出枳道,侵奪河東,州縣應附者二十馀城,乘勢已至蒲坂矣。
趙主得報,乃回兵以拒石虎,留石琮、劉鹹助呼延那攻韓璞于狄道,呼延瑜、翟楷圍陰鑒于桑壁。
張茂聞張阆降趙,趙兵攻圍二處,乃議進救之策。
右參軍陳珍上言曰:“今劉曜已回長安,宜趁此時去救韓璞陰鑒,就取南安之地,可以得矣。
”張茂然之,即命陳珍為平虜将軍,率精兵一萬八千進救韓璞。
石琮等見趙主回兵,救應又到,遂撤圍還見趙主。
珍欲與韓璞共救桑壁,韓璞曰:“适聽探馬來報,言石虎、石生圍劉嶽于河東,劉曜去救甚急,必無戰心。
我兵雖少,可以勝彼。
且休往桑壁,密地起兵徑襲曜之後軍,則陰鑒之圍自解,必無妨矣。
”珍曰:“将軍高見是也。
”引軍趨徑道擊曜後軍。
趙兵不知驟到,望風急走。
珍、璞驅衆大喊掩之,趙主不能救,大敗而回。
翟楷等聞知,亦解圍逃遁。
陰鑒探得,出城追之,四十裡不能及,乃會珍、璞齊進,趙隴陝皆被所奪。
張茂得捷大喜,以為得廣境土,珍之功多,拜珍為折沖将軍,使鎮其地不題。
又說晉鎮武昌大将軍将作亂,谯王司馬承會兵謀襲武昌,大将軍王敦進兵在蕪湖,見報此事,使魏義将兵五萬先至湘州,思破谯王以斷後路之患。
湘州即長沙,常為賊寇占擾,城池摧毀,儲蓄不豐,人情震恐。
簿書桓雄、韓階、從事武筵勸谯王曰:“今長沙城郭不堅,兵甲未完,糧草欠缺,人心悚懼,何以迎敵?不若退守零桂,據險固守。
催甘卓、陶侃速攻武昌,則魏義必然撤兵去救,那時從後掩之,靡有不勝,此為上策。
否則退依陶侃,合兵共進,此為中策。
若乃執迷不行,必難與抗,恐枉害軍民之命,反為不美。
”司馬承曰:“吾昔奉诏來此,即憤不顧身。
今見賊至,即委地而避,何以勸激他人?且吾之志欲死忠義久矣,豈可偷生苟免,作奔競之人乎?事之成敗,人之生死,皆有定數。
設孤不幸而死,亦使百姓後人知吾心耳。
”乃不聽衆人之計,下令固守。
俄而魏義率兵圍城攻打,承令虞望将兵出戰一陣,免緻猖獗。
望曰:“殿下休慌,今以疲殘寡弱之卒去對熟練精銳之士,必無勝理。
少待數日,吾兄在外募兵,知城中圍急,兵之有無多少,亦必星夜來救。
待其一至,吾卻出兵,内外夾攻,方可取勝。
”司馬承立意要戰,言:“退得魏義,則百姓始得存活。
”望終不以為然。
值甘卓知王敦兵犯長沙,乃先使人持書以安谯王曰:“今聞逆敦兵犯殿下将軍,愚以為且未可與戰。
堅守數日,待吾出兵沔口,以斷王敦歸路,則湘圍自解。
”承不能從,修書使來人帶回與卓,曰:“足下若能卷甲電進,或可少及。
設使遲延時刻,不來相應,則是置我如籠雞,坐視令人收縛&宰矣。
”甘卓雖然得書,一時應赴不及。
司馬承複謂虞望曰:“昨謂甘公書雲來助,吾心甚喜。
今又旬馀,知其口必不能應心,空望其救,以誤百姓。
若再不出戰,滿城盡無生路矣。
”虞望曰:“吾感殿下眷顧大德,非不拚舍一死以報知遇。
奈魏義兵實盛,難與即鬥,恐徒死無益,反惹其肆志陷城,那時大事去矣。
”承曰:“卿若如此畏怯,軍民不日皆成餓莩,将軍可不一救乎
平先等不知。
次日,約貢追趕。
二人面議,料其去遠不能及,欲即進兵攻涼,又不曾得旨,使人飛報趙主請命。
姜飛曰:“涼未可攻,隻有追襲殺他一陣,使他再不敢來可也。
”趙主曰:“去調平先等已不及矣。
朕當親自領兵間出截彼,擒剿此賊,方使懼怕。
”即令關心、姜飛、呼延瑜等,如風般徑趨側山埋伏伺候。
阆等見劉貢不趕,緩緩而回。
挨至側山,不防趙兵伏發,兩頭炮起,涼兵不能列隊整戰,大敗而走。
呼延瑜當先,追三十裡而止。
張阆折兵二萬,不敢歸涼,屯于中路,使人至姑臧求救。
涼主茂不發兵添,行文責問停兵不進、擅自回軍以緻敗績之罪。
張阆與辛晏懼無回命,乃謀于衆,将使者殺之,引兵降于劉趙。
趙主曜大悅,封阆、晏為列侯,即欲乘機伐涼。
忽見遊光遠使人馳報,言後趙石虎兵出枳道,侵奪河東,州縣應附者二十馀城,乘勢已至蒲坂矣。
趙主得報,乃回兵以拒石虎,留石琮、劉鹹助呼延那攻韓璞于狄道,呼延瑜、翟楷圍陰鑒于桑壁。
張茂聞張阆降趙,趙兵攻圍二處,乃議進救之策。
右參軍陳珍上言曰:“今劉曜已回長安,宜趁此時去救韓璞陰鑒,就取南安之地,可以得矣。
”張茂然之,即命陳珍為平虜将軍,率精兵一萬八千進救韓璞。
石琮等見趙主回兵,救應又到,遂撤圍還見趙主。
珍欲與韓璞共救桑壁,韓璞曰:“适聽探馬來報,言石虎、石生圍劉嶽于河東,劉曜去救甚急,必無戰心。
我兵雖少,可以勝彼。
且休往桑壁,密地起兵徑襲曜之後軍,則陰鑒之圍自解,必無妨矣。
”珍曰:“将軍高見是也。
”引軍趨徑道擊曜後軍。
趙兵不知驟到,望風急走。
珍、璞驅衆大喊掩之,趙主不能救,大敗而回。
翟楷等聞知,亦解圍逃遁。
陰鑒探得,出城追之,四十裡不能及,乃會珍、璞齊進,趙隴陝皆被所奪。
張茂得捷大喜,以為得廣境土,珍之功多,拜珍為折沖将軍,使鎮其地不題。
又說晉鎮武昌大将軍将作亂,谯王司馬承會兵謀襲武昌,大将軍王敦進兵在蕪湖,見報此事,使魏義将兵五萬先至湘州,思破谯王以斷後路之患。
湘州即長沙,常為賊寇占擾,城池摧毀,儲蓄不豐,人情震恐。
簿書桓雄、韓階、從事武筵勸谯王曰:“今長沙城郭不堅,兵甲未完,糧草欠缺,人心悚懼,何以迎敵?不若退守零桂,據險固守。
催甘卓、陶侃速攻武昌,則魏義必然撤兵去救,那時從後掩之,靡有不勝,此為上策。
否則退依陶侃,合兵共進,此為中策。
若乃執迷不行,必難與抗,恐枉害軍民之命,反為不美。
”司馬承曰:“吾昔奉诏來此,即憤不顧身。
今見賊至,即委地而避,何以勸激他人?且吾之志欲死忠義久矣,豈可偷生苟免,作奔競之人乎?事之成敗,人之生死,皆有定數。
設孤不幸而死,亦使百姓後人知吾心耳。
”乃不聽衆人之計,下令固守。
俄而魏義率兵圍城攻打,承令虞望将兵出戰一陣,免緻猖獗。
望曰:“殿下休慌,今以疲殘寡弱之卒去對熟練精銳之士,必無勝理。
少待數日,吾兄在外募兵,知城中圍急,兵之有無多少,亦必星夜來救。
待其一至,吾卻出兵,内外夾攻,方可取勝。
”司馬承立意要戰,言:“退得魏義,則百姓始得存活。
”望終不以為然。
值甘卓知王敦兵犯長沙,乃先使人持書以安谯王曰:“今聞逆敦兵犯殿下将軍,愚以為且未可與戰。
堅守數日,待吾出兵沔口,以斷王敦歸路,則湘圍自解。
”承不能從,修書使來人帶回與卓,曰:“足下若能卷甲電進,或可少及。
設使遲延時刻,不來相應,則是置我如籠雞,坐視令人收縛&宰矣。
”甘卓雖然得書,一時應赴不及。
司馬承複謂虞望曰:“昨謂甘公書雲來助,吾心甚喜。
今又旬馀,知其口必不能應心,空望其救,以誤百姓。
若再不出戰,滿城盡無生路矣。
”虞望曰:“吾感殿下眷顧大德,非不拚舍一死以報知遇。
奈魏義兵實盛,難與即鬥,恐徒死無益,反惹其肆志陷城,那時大事去矣。
”承曰:“卿若如此畏怯,軍民不日皆成餓莩,将軍可不一救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