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二九回 王敦謀亂害谯王
關燈
小
中
大
、刁等為國盡忠,所以抑諸強暴者,是壯本固根之意也,何得謂其為佞?且大丈夫以忠義為本,今王武昌恃強自矜,淩暴王室,忠又安在?南遷之時,王氏固為有功,而聖朝待王氏,恩亦不薄,何得如斯欺罔?”熊曰:“今王公以數十萬之堅甲利兵,而殿下欲以一荒涼之州郡弱卒,與相抗拒,臣竊為殿下危焉。
”承曰:“人孰無死?獲死忠義,萬載流芳,夫複何為?焉得從逆害正以取罵名乎?”桓熊知其不可妄說,乃辭而去。
司馬承料想王敦必有所事,聞知長沙虞悝賢而多智,使人持檄請為長史。
悝以母喪在身不赴,谯王乃親往縣中至悝家吊其母喪,因謂悝曰:“王室多艱,金革之事,古人之所不辭。
足下抱負經綸,豈宜沉珠瘗玉,坐視人困乎?今湘州危如朝露,懇為一言教之,何故見吝?”悝曰:“大王欲臣造駕,将有甚故?”谯王曰:“以王敦為亂,思求良策,共除國賊耳。
”悝曰:“大王要行讨逆,固誠甚是救民為國忠謀。
奈鄙州荒敝,難幸取勝,且宜收衆固守,傳檄四方。
四方若從而動兵,敦勢必分,然後從而圖之,庶幾可捷。
否則難與為敵,枉徒費心耳。
”谯王欲邀悝同行,悝辭甚力,王不強,謝之而回。
遣人追轉桓熊囚之,複請虞悝共同計議。
悝再三以母喪未終為辭。
司馬承懼王敦加兵,亟欲得悝相助,又遣從事往告悝曰:“家國一體,孝忠共轍。
今國有大蠹,足下移孝于忠,不亦兩盡其美乎?”悝見谯王懇懇不已,乃來就見,拜為行軍長史。
聞其從弟虞望亦賢而有武略,辟為行軍司馬。
司馬承得二人來輔,遂移檄遠近郡縣,列敦罪狀,約其募兵備亂,諸處皆應。
惟湘東守宰鄭澹乃王敦之妹夫,不從承命。
承使虞望率兵五千攻陷湘東,執鄭澹斬首,以徇不附。
虞悝又謂司馬承曰:“必得一舌辨之士,往南梁州去說甘卓,同起義兵,則事可濟矣。
但恨眼前乏此一人耳。
”忽有主簿事鄭骞向前自薦曰:“長史休慮。
某雖不才,願往以報國家之恩。
”司馬承大喜曰:“得卿前去,事方可濟,其他恐不能也。
”乃修書一封,命骞疾進莫誤。
臨行,虞悝送之曰:“今湘州軍民之命,皆懸足下之手,其在心焉。
昔日孔明南行,舌戰群儒,能激東吳君臣,下曹公八十三萬之衆。
今足下去南梁,當明大義,以慰衆望。
”骞曰:“才與不才,建功始知。
設使孔明不出,終亦無聞。
明珠在泥,太阿沉淵,人何以曉?”承等喜而遣之。
不數日,骞至南梁,進見甘卓。
卓看谯王書,乃曰:“吾正以此事萦心,今公親臨,亦将有所谕乎?”骞曰:“劉大連雖驕蹇以失衆心,非有害于天下也。
今大将軍王公以私恨稱兵向阙,非止為此,必有所犯。
正忠臣義士竭節效命之時,公受方面,奉辭伐逆,乃桓文之盛事。
今谯王仗義讨敦,邀明公共舉,當速振鄭襄之旅,共祛叛子,焉用趑趄?”卓曰:“蒙谯王華示,兼大夫遠臨敝邑,以大義教仆,仆敢不從命乎?”當有參軍李梁謂卓曰:“若隗嚣跋扈是恣,雄據隴右,卒至不逞,窦融固保河西,以奉光武,終而受福。
依吾愚見,将軍但存兩利,按兵以伺。
王敦事若克捷,必委将軍以方面之任。
若敦不幸,朝廷亦必以将軍代敦,何憂不永富貴乎?此乃漁人收利于鹬蚌,旁觀之策也。
若失此廟算,而欲拼存兇于一戰,是亦不自固也。
”鄭骞見李梁獻言,即于門邊聽之。
一聞其勸,怒向前曰:“子言差矣。
光武當中興更劉之初,隗嚣乘釁自起,窦融以衆所推奉,故皆可以翹顧觀望。
今将軍之于本朝,非窦融之比也;襄陽之于建康,非河西之隔也。
使敦克劉隗還武昌,增石頭之戍,絕荊襄之粟,将軍欲安歸乎?今勢在我手,而謂坐觀為廟勝,仆之所未許也。
且為大臣而知國家有難,偷安不救,于人可乎?以仆度之,據将軍之威名,使節鳴鼓,以順讨逆,舉武昌如摧枯拉朽耳,何複猶豫?武昌既定,資其軍實錢谷,招懷士卒,使返者知歸,此呂蒙之所以取強羽也。
”甘卓不能答,乃謝骞曰:“非先生之明教,則仆幾被所誤矣。
”乃命矢将周憲為前部,點集兵馬,以備出師。
再命徐璁、潘矩為後軍,刻日發起。
送鄭骞回湘州,約合谯王司馬承一同起兵。
谯王得甘卓合盟,乃複糾會各郡軍馬,議攻武昌。
未知天意如何,能從忠良之願否,後人有詩歎曰: 竭忠報國羨谯王,弱守窮藩欲抗強。
天意中虧難逆賊,反教忠義喪元良。
”承曰:“人孰無死?獲死忠義,萬載流芳,夫複何為?焉得從逆害正以取罵名乎?”桓熊知其不可妄說,乃辭而去。
司馬承料想王敦必有所事,聞知長沙虞悝賢而多智,使人持檄請為長史。
悝以母喪在身不赴,谯王乃親往縣中至悝家吊其母喪,因謂悝曰:“王室多艱,金革之事,古人之所不辭。
足下抱負經綸,豈宜沉珠瘗玉,坐視人困乎?今湘州危如朝露,懇為一言教之,何故見吝?”悝曰:“大王欲臣造駕,将有甚故?”谯王曰:“以王敦為亂,思求良策,共除國賊耳。
”悝曰:“大王要行讨逆,固誠甚是救民為國忠謀。
奈鄙州荒敝,難幸取勝,且宜收衆固守,傳檄四方。
四方若從而動兵,敦勢必分,然後從而圖之,庶幾可捷。
否則難與為敵,枉徒費心耳。
”谯王欲邀悝同行,悝辭甚力,王不強,謝之而回。
遣人追轉桓熊囚之,複請虞悝共同計議。
悝再三以母喪未終為辭。
司馬承懼王敦加兵,亟欲得悝相助,又遣從事往告悝曰:“家國一體,孝忠共轍。
今國有大蠹,足下移孝于忠,不亦兩盡其美乎?”悝見谯王懇懇不已,乃來就見,拜為行軍長史。
聞其從弟虞望亦賢而有武略,辟為行軍司馬。
司馬承得二人來輔,遂移檄遠近郡縣,列敦罪狀,約其募兵備亂,諸處皆應。
惟湘東守宰鄭澹乃王敦之妹夫,不從承命。
承使虞望率兵五千攻陷湘東,執鄭澹斬首,以徇不附。
虞悝又謂司馬承曰:“必得一舌辨之士,往南梁州去說甘卓,同起義兵,則事可濟矣。
但恨眼前乏此一人耳。
”忽有主簿事鄭骞向前自薦曰:“長史休慮。
某雖不才,願往以報國家之恩。
”司馬承大喜曰:“得卿前去,事方可濟,其他恐不能也。
”乃修書一封,命骞疾進莫誤。
臨行,虞悝送之曰:“今湘州軍民之命,皆懸足下之手,其在心焉。
昔日孔明南行,舌戰群儒,能激東吳君臣,下曹公八十三萬之衆。
今足下去南梁,當明大義,以慰衆望。
”骞曰:“才與不才,建功始知。
設使孔明不出,終亦無聞。
明珠在泥,太阿沉淵,人何以曉?”承等喜而遣之。
不數日,骞至南梁,進見甘卓。
卓看谯王書,乃曰:“吾正以此事萦心,今公親臨,亦将有所谕乎?”骞曰:“劉大連雖驕蹇以失衆心,非有害于天下也。
今大将軍王公以私恨稱兵向阙,非止為此,必有所犯。
正忠臣義士竭節效命之時,公受方面,奉辭伐逆,乃桓文之盛事。
今谯王仗義讨敦,邀明公共舉,當速振鄭襄之旅,共祛叛子,焉用趑趄?”卓曰:“蒙谯王華示,兼大夫遠臨敝邑,以大義教仆,仆敢不從命乎?”當有參軍李梁謂卓曰:“若隗嚣跋扈是恣,雄據隴右,卒至不逞,窦融固保河西,以奉光武,終而受福。
依吾愚見,将軍但存兩利,按兵以伺。
王敦事若克捷,必委将軍以方面之任。
若敦不幸,朝廷亦必以将軍代敦,何憂不永富貴乎?此乃漁人收利于鹬蚌,旁觀之策也。
若失此廟算,而欲拼存兇于一戰,是亦不自固也。
”鄭骞見李梁獻言,即于門邊聽之。
一聞其勸,怒向前曰:“子言差矣。
光武當中興更劉之初,隗嚣乘釁自起,窦融以衆所推奉,故皆可以翹顧觀望。
今将軍之于本朝,非窦融之比也;襄陽之于建康,非河西之隔也。
使敦克劉隗還武昌,增石頭之戍,絕荊襄之粟,将軍欲安歸乎?今勢在我手,而謂坐觀為廟勝,仆之所未許也。
且為大臣而知國家有難,偷安不救,于人可乎?以仆度之,據将軍之威名,使節鳴鼓,以順讨逆,舉武昌如摧枯拉朽耳,何複猶豫?武昌既定,資其軍實錢谷,招懷士卒,使返者知歸,此呂蒙之所以取強羽也。
”甘卓不能答,乃謝骞曰:“非先生之明教,則仆幾被所誤矣。
”乃命矢将周憲為前部,點集兵馬,以備出師。
再命徐璁、潘矩為後軍,刻日發起。
送鄭骞回湘州,約合谯王司馬承一同起兵。
谯王得甘卓合盟,乃複糾會各郡軍馬,議攻武昌。
未知天意如何,能從忠良之願否,後人有詩歎曰: 竭忠報國羨谯王,弱守窮藩欲抗強。
天意中虧難逆賊,反教忠義喪元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