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二九回 王敦謀亂害谯王
關燈
小
中
大
敦将謀不軌,侄兒王充之親自聽得沈充、錢鳳之謀,如此如此。
隻在早晚,恐有兵馬犯阙,陛下宜早為計。
他日乞勿以臣等為知情,罪及無辜也。
”帝曰:“卿之心朕亦素知,敦之意人亦預料。
忠奸不同,難逃外議,勿用例驚。
但朕待王氏不薄,未嘗獨負于敦。
今乃作此歹事,思奪朕位。
卿二人乃股肱重臣,當念國恩,休助逆敦負朕可也。
”導曰:“臣夙昔已言敦之不仁,設無盡瘁報主之忠,尚肯在朝效用,而今日複自首乎?”元帝曰:“然則二卿可為籌之。
今先整頓六軍往讨不道,以正其罪,可乎?”導曰:“彼兵盛糧多,巢穴固定,上流勢逆,未可妄進,以速其亂。
但且傳檄各處,斂集兵馬,以俟其發,看勢而行。
”晉主然之。
即命王導布置與衆共謀防敵之計。
王敦自王充之别後,逆志無礙,坦然而行。
以大将杜弘、諸葛瑤為前部,自與錢鳳率上将軍魏義、鄧嶽為合後,命王含、桓宣分守各郡以防北兵。
于是帥人馬二十萬,前後起發,旌旗蔽空,舳舻連江,金鼓之聲震聞百裡。
師至江中,先使人持疏見晉主,上言:“劉隗懷奸禍福自由,刁協黨惡将亡晉室,道路側目,廟堂緘口。
臣不忍聞,故特整勵兵軍入清國蠹,掃除君側之患。
若得隗、協之首朝懸軍門,臣即夕回故鎮,免緻震恐京邑。
昔者太甲颠覆厥度,納伊尹之忠,殷道複昌,陛下宜早垂三省,庶幾社稷奠安,皇國永固矣。
”晉主見疏大怒曰:“敦既不道,何得妄指?”乃命王導分兵據守要害,下诏征召各鎮之兵入京護衛。
王敦至蕪湖,又上表罪狀隗、協。
帝怒甚,乃下诏曰: 王敦憑恃驕橫,罔律悖逆,方朕太甲,欲見囚放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朕今親率六師,以讨大逆。
有能得敦首者,毋論軍民官将,例封五千戶侯。
統此知悉。
诏下,使人持往各鎮宣谕,複催戴淵、劉隗等各皆提兵入援。
诏至,諸郡應命,少見行移。
有舂陵縣令易雄,乃長沙浏陽人也,心存忠義,有殉國報主之志。
見诏至而州郡不動,乃歎曰:“此正臣子宵旰之時,忘身之日,何無效命之士乎?恨吾縣小兵微,不能入救國難耳!”乃作檄文,厲暴王敦罪款,行至各府州縣市鎮張挂,以募英勇。
有人揭其檄詞,獻與王敦。
敦怒曰:“易雄不過一介郎官,乃敢如此魍魉,诋毀我們!”即使魏義将兵五千,星夜先往舂陵,捉拿易雄。
驿遞聽得,馳馬飛報至舂陵縣中。
縣中左右丞簿等與易知縣議曰:“縣小不能為敵,堂尊且請避之。
待其事敗,而後再來,豈不可以免禍乎?”雄曰:“避者走也,且忠臣不異死,使走而求生,不若拒而盡節,何為而畏之哉?”左右又曰:“今吾以十?令尹,無軍旅之責,又無曠職之咎,不得絲忽功勞,死有何益?”雄曰:“職有尊卑,報國一也。
今王敦背逆朝廷,吾恨不生啖其肉,乃效兒女子以口食求生乎?”丞簿再三勸曰:“堂尊必欲立心報國,亦當往他鎮會兵協讨,方可幹功。
且今王敦親不來此,徒不能暴責彼行一言,有何損益?”雄曰:“公言俱是。
吾思今若脫然而去,人皆謂吾空出其言,而不行其志,乃虛釣忠名耳。
”竟不從衆勸,點集巡軍民快開城出拒。
魏義兵到,衆見其器具之鋒,威聲之盛,皆不敢向前。
魏義觀其風勢,揚威奮進。
各丁壯等盡皆奔退,獨易雄挺戈抵敵,為魏義所擒,械回蕪湖見敦。
王敦命押入樓船,親問曰:“汝乃一小縣令,怎敢誣毀大臣,淩侮勳舊?今何為至此?向者檄文,是汝所作否?”雄曰:“此是實也。
惜吾位微力弱,不能救國之難,使汝肆逞奸兇。
今日之事,無複有言。
但請賜戮,得作忠魂遊于地下,乃所願也。
”敦見其辭語正直,乃釋之曰:“饒汝殘生,待去将兵明來伐我,以盡報國之心。
”對曰:“非丈夫之行也。
”敦曰:“然則留吾麾下,以資不逮何如?”對曰:“亦非丈夫之行也。
”敦令人賜與馬匹,載使上岸,任其所之。
雄不謝而行。
王敦恐人複為根本之患,又使使去約甘卓,同下建康。
卓狐疑不應,其諸将等私謂卓:“宜僞許之,正好将兵東下,使其不疑。
待敦至京,官兵一出,協而讨之,蔑不勝矣。
”卓曰:“不可。
往者陳敏之亂,吾先順而後圖,論者謂吾為見敗而始思變,心常愧之。
今若複爾,何以自明其心?”乃不聽赴。
敦見卓軍不肯至,更以參軍桓熊往湘洲,說賺谯王司馬承起兵共讨劉隗、刁協,以杜國亂。
谯王曰:“劉
隻在早晚,恐有兵馬犯阙,陛下宜早為計。
他日乞勿以臣等為知情,罪及無辜也。
”帝曰:“卿之心朕亦素知,敦之意人亦預料。
忠奸不同,難逃外議,勿用例驚。
但朕待王氏不薄,未嘗獨負于敦。
今乃作此歹事,思奪朕位。
卿二人乃股肱重臣,當念國恩,休助逆敦負朕可也。
”導曰:“臣夙昔已言敦之不仁,設無盡瘁報主之忠,尚肯在朝效用,而今日複自首乎?”元帝曰:“然則二卿可為籌之。
今先整頓六軍往讨不道,以正其罪,可乎?”導曰:“彼兵盛糧多,巢穴固定,上流勢逆,未可妄進,以速其亂。
但且傳檄各處,斂集兵馬,以俟其發,看勢而行。
”晉主然之。
即命王導布置與衆共謀防敵之計。
王敦自王充之别後,逆志無礙,坦然而行。
以大将杜弘、諸葛瑤為前部,自與錢鳳率上将軍魏義、鄧嶽為合後,命王含、桓宣分守各郡以防北兵。
于是帥人馬二十萬,前後起發,旌旗蔽空,舳舻連江,金鼓之聲震聞百裡。
師至江中,先使人持疏見晉主,上言:“劉隗懷奸禍福自由,刁協黨惡将亡晉室,道路側目,廟堂緘口。
臣不忍聞,故特整勵兵軍入清國蠹,掃除君側之患。
若得隗、協之首朝懸軍門,臣即夕回故鎮,免緻震恐京邑。
昔者太甲颠覆厥度,納伊尹之忠,殷道複昌,陛下宜早垂三省,庶幾社稷奠安,皇國永固矣。
”晉主見疏大怒曰:“敦既不道,何得妄指?”乃命王導分兵據守要害,下诏征召各鎮之兵入京護衛。
王敦至蕪湖,又上表罪狀隗、協。
帝怒甚,乃下诏曰: 王敦憑恃驕橫,罔律悖逆,方朕太甲,欲見囚放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朕今親率六師,以讨大逆。
有能得敦首者,毋論軍民官将,例封五千戶侯。
統此知悉。
诏下,使人持往各鎮宣谕,複催戴淵、劉隗等各皆提兵入援。
诏至,諸郡應命,少見行移。
有舂陵縣令易雄,乃長沙浏陽人也,心存忠義,有殉國報主之志。
見诏至而州郡不動,乃歎曰:“此正臣子宵旰之時,忘身之日,何無效命之士乎?恨吾縣小兵微,不能入救國難耳!”乃作檄文,厲暴王敦罪款,行至各府州縣市鎮張挂,以募英勇。
有人揭其檄詞,獻與王敦。
敦怒曰:“易雄不過一介郎官,乃敢如此魍魉,诋毀我們!”即使魏義将兵五千,星夜先往舂陵,捉拿易雄。
驿遞聽得,馳馬飛報至舂陵縣中。
縣中左右丞簿等與易知縣議曰:“縣小不能為敵,堂尊且請避之。
待其事敗,而後再來,豈不可以免禍乎?”雄曰:“避者走也,且忠臣不異死,使走而求生,不若拒而盡節,何為而畏之哉?”左右又曰:“今吾以十?令尹,無軍旅之責,又無曠職之咎,不得絲忽功勞,死有何益?”雄曰:“職有尊卑,報國一也。
今王敦背逆朝廷,吾恨不生啖其肉,乃效兒女子以口食求生乎?”丞簿再三勸曰:“堂尊必欲立心報國,亦當往他鎮會兵協讨,方可幹功。
且今王敦親不來此,徒不能暴責彼行一言,有何損益?”雄曰:“公言俱是。
吾思今若脫然而去,人皆謂吾空出其言,而不行其志,乃虛釣忠名耳。
”竟不從衆勸,點集巡軍民快開城出拒。
魏義兵到,衆見其器具之鋒,威聲之盛,皆不敢向前。
魏義觀其風勢,揚威奮進。
各丁壯等盡皆奔退,獨易雄挺戈抵敵,為魏義所擒,械回蕪湖見敦。
王敦命押入樓船,親問曰:“汝乃一小縣令,怎敢誣毀大臣,淩侮勳舊?今何為至此?向者檄文,是汝所作否?”雄曰:“此是實也。
惜吾位微力弱,不能救國之難,使汝肆逞奸兇。
今日之事,無複有言。
但請賜戮,得作忠魂遊于地下,乃所願也。
”敦見其辭語正直,乃釋之曰:“饒汝殘生,待去将兵明來伐我,以盡報國之心。
”對曰:“非丈夫之行也。
”敦曰:“然則留吾麾下,以資不逮何如?”對曰:“亦非丈夫之行也。
”敦令人賜與馬匹,載使上岸,任其所之。
雄不謝而行。
王敦恐人複為根本之患,又使使去約甘卓,同下建康。
卓狐疑不應,其諸将等私謂卓:“宜僞許之,正好将兵東下,使其不疑。
待敦至京,官兵一出,協而讨之,蔑不勝矣。
”卓曰:“不可。
往者陳敏之亂,吾先順而後圖,論者謂吾為見敗而始思變,心常愧之。
今若複爾,何以自明其心?”乃不聽赴。
敦見卓軍不肯至,更以參軍桓熊往湘洲,說賺谯王司馬承起兵共讨劉隗、刁協,以杜國亂。
谯王曰:“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