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二五回 趙劉曜悔過兼隴
關燈
小
中
大
朕待汝等何薄,乃思造反?”尹車曰:“臣等出死力征克上邽,而陛下不賞,安等後至而受上封,故此心中懷怨,欲逃出泾陽而去,非思反也。
”趙主怒斬尹、解二将,再審句徐、厍彭。
衆官以其不曾從軍,鹹保之。
曜不聽,命太保呼延實領羽林軍馬捉解、尹部下五千人,并句、厍巴酋三千,一并誅之。
谏議大夫遊子遠再三争曰:“車、虎生心怨望,殺之宜也。
其部曲等不過從奉其令,不預其謀,若皆殺之,則是白起之行,難免殘暴之議矣。
句徐、厍彭二人,上邽之師,彼不奉差。
今雖同謀,乃是被挾,系不專主,亦宜赦之。
且二人乃巴酋領袖,若因他事無辜殺之,則關外之人惡傷其類,必皆心變。
臣恐泾渭以西,非複國家之所有也。
”趙主曜大怒曰:“朕今誅斬謀叛之人,你乃苦苦阻逆,又目吾為殘暴,莫非欲與結黨,互相援護乎?”喝令武士執子遠囚于天牢,竟敕三衛軍馬,驅捉二部共八千人,盡皆斬之,血積裡許,不勝其慘。
于是巴酋馀衆盡皆反亂,關中應之者十馀萬。
道路無人敢行,田土荒蕪,寇盜遍都邑,門閣晝閉,民不勝苦。
遊子遠在獄聞知,複上表言:“宜赦句徐、厍彭以安關外,不然亂無甯日矣!”趙主曜見各處變反,正在惱怒,又見子遠表至,即便裂碎,罵曰:“老畜生恨吾囚彼,故唆巴民作亂,以證己言。
明知徐、彭已斬,敢來辱朕!”乃傳旨令使者入獄,将子遠殺之,以消忿怒。
遊光遠知其事,不敢奏保,以新谏議大夫和苞鲠直肯言,密與謀之。
苞又言于劉雅、朱紀,二人驚曰:“子遠一殺,趙國壞矣!”慌會太傅姜發、太尉關心、太保呼延實等,一齊上殿谏曰:“子遠遭囚而肯上言國事,可謂不忘其君,忠于社稷者也。
陛下縱不能聽,奈何殺之以塞言路乎?先帝逐元達而老臣去位,卒緻兆亂,此陛下國家之明驗也。
今若朝誅子遠,臣等暮皆盡死,以彰陛下之過,則天下誰敢再來進言乎?且今人人見陛下法嚴刑濫,而賢士多北之慕容廆,南之琅琊王,蓋以其能從谏愛士故也。
吾長安賴有子遠能勸,尚有賢才什三之至。
若又妄殺此人,誰敢複居于此乎?”趙主意解,乃即赦出子遠,擢為車騎大将軍,使其督兵招讨巴酋。
子遠謝曰:“巴酋之反,非有他志以圖非望也,不過自相煽惑,恐陛下盡誅其類耳。
臣以為不必加兵,宜行大赦,與之更始。
其所獲在官者皆宥之,使相勸化,招引複業。
彼得生路,焉肯為亂?若有再聚不散者,假臣兵士五千,保為陛下平之。
”趙主大悅,即命子遠作赦文,頒行關中内外,與民更始,詞語明捷,嚴寬的示。
巴酋之衆見赦文張挂,并無征剿,聽任自新,乃各釋甲還鄉安業。
惟句氏恨殺句徐,倡首作亂,懼罪單坐,與厍黨退屯陰密縣。
子遠聞知,親自将兵五千出關,匹馬往谕,諸附黨皆從解聽化,句健、句衍等宗族百人堅執不肯。
子遠命降兵往招,健欲出拒,被城内亂作,盡殺其黨,關外悉平。
子遠徙其氐羌二十馀萬于長安鹹陽。
趙主大悅,以子遠為大司徒錄尚書。
子遠請立太子而後受職,帝從之。
又勸帝立太學,選民之可教者千五百人,擇儒官訓之。
國中大治,皆子遠功多。
趙主見國泰無事,乃作豐明觀。
姜發谏之,不聽。
又欲作西宮,起淩霄台。
侍中喬豫、和苞谏曰:“前營豐明,姜太傅上言不納,今則緘口。
市民無不太息,以為一觀之費,堪易平涼一郡。
今又欲拟阿房而建西宮,法瓊台而起淩霄,臣敢昧死幹冒,思以其費不下億萬。
若肯移此給軍,則可以兼巴蜀而一齊魏矣。
何得以此無益之工,而勞民傷财之若是哉?”趙主暫止,惟令先造壽陵萬年之宅于長安城外。
二人又谏曰:“臣聞陛下蔔基營建壽陵,周回四千步,深五丈,銅城錫墎,中建銅宮,内置金銀爐鼎器具。
自古曆今,未有此制,而亦非國内之所可辦者也。
且人過百年,即不能見,保其墓之無毀也難矣。
古昔聖主賢王,儉于從葬者,是用深思遠慮以防妒伐也。
陛下何不度之?”趙主見二人之谏,呻吟一夜,思其有理,乃問于姜發曰:“朕昨聽喬、和之言,俯想久遠,自古無不亡之國,鮮千年之墓,此事當以從之。
卿乃故舊老成,特與詳之。
”發曰:“前谏豐明,陛下不以臣愚為聽。
今懼見怒,故未敢言。
幸得苞、豫二子忘軀廷诤,此實炎劉之大慶耶!”趙主悅,召喬豫、和苞謂曰:“朕幼習武事,性尚鹵莽。
前者不明子遠之谏,幾至紛纭。
今非二卿言及,則害民又甚矣。
”因下诏曰:“二侍中谔谔懇懇,有古人之風,可謂社稷臣矣。
其諸役悉罷,而壽陵是不可已者,一遵霸陵舊制,不得增益,又省酆水園池,以賜貧民耕種。
”百姓見诏,盡皆大悅,遂以喬和領谏議大夫之職。
後人有詩贊二人曰: 自古賢臣何代無,喬和堪并舜時徒。
一言息役蘇民瘼,是亦殘劉偉丈夫。
”趙主怒斬尹、解二将,再審句徐、厍彭。
衆官以其不曾從軍,鹹保之。
曜不聽,命太保呼延實領羽林軍馬捉解、尹部下五千人,并句、厍巴酋三千,一并誅之。
谏議大夫遊子遠再三争曰:“車、虎生心怨望,殺之宜也。
其部曲等不過從奉其令,不預其謀,若皆殺之,則是白起之行,難免殘暴之議矣。
句徐、厍彭二人,上邽之師,彼不奉差。
今雖同謀,乃是被挾,系不專主,亦宜赦之。
且二人乃巴酋領袖,若因他事無辜殺之,則關外之人惡傷其類,必皆心變。
臣恐泾渭以西,非複國家之所有也。
”趙主曜大怒曰:“朕今誅斬謀叛之人,你乃苦苦阻逆,又目吾為殘暴,莫非欲與結黨,互相援護乎?”喝令武士執子遠囚于天牢,竟敕三衛軍馬,驅捉二部共八千人,盡皆斬之,血積裡許,不勝其慘。
于是巴酋馀衆盡皆反亂,關中應之者十馀萬。
道路無人敢行,田土荒蕪,寇盜遍都邑,門閣晝閉,民不勝苦。
遊子遠在獄聞知,複上表言:“宜赦句徐、厍彭以安關外,不然亂無甯日矣!”趙主曜見各處變反,正在惱怒,又見子遠表至,即便裂碎,罵曰:“老畜生恨吾囚彼,故唆巴民作亂,以證己言。
明知徐、彭已斬,敢來辱朕!”乃傳旨令使者入獄,将子遠殺之,以消忿怒。
遊光遠知其事,不敢奏保,以新谏議大夫和苞鲠直肯言,密與謀之。
苞又言于劉雅、朱紀,二人驚曰:“子遠一殺,趙國壞矣!”慌會太傅姜發、太尉關心、太保呼延實等,一齊上殿谏曰:“子遠遭囚而肯上言國事,可謂不忘其君,忠于社稷者也。
陛下縱不能聽,奈何殺之以塞言路乎?先帝逐元達而老臣去位,卒緻兆亂,此陛下國家之明驗也。
今若朝誅子遠,臣等暮皆盡死,以彰陛下之過,則天下誰敢再來進言乎?且今人人見陛下法嚴刑濫,而賢士多北之慕容廆,南之琅琊王,蓋以其能從谏愛士故也。
吾長安賴有子遠能勸,尚有賢才什三之至。
若又妄殺此人,誰敢複居于此乎?”趙主意解,乃即赦出子遠,擢為車騎大将軍,使其督兵招讨巴酋。
子遠謝曰:“巴酋之反,非有他志以圖非望也,不過自相煽惑,恐陛下盡誅其類耳。
臣以為不必加兵,宜行大赦,與之更始。
其所獲在官者皆宥之,使相勸化,招引複業。
彼得生路,焉肯為亂?若有再聚不散者,假臣兵士五千,保為陛下平之。
”趙主大悅,即命子遠作赦文,頒行關中内外,與民更始,詞語明捷,嚴寬的示。
巴酋之衆見赦文張挂,并無征剿,聽任自新,乃各釋甲還鄉安業。
惟句氏恨殺句徐,倡首作亂,懼罪單坐,與厍黨退屯陰密縣。
子遠聞知,親自将兵五千出關,匹馬往谕,諸附黨皆從解聽化,句健、句衍等宗族百人堅執不肯。
子遠命降兵往招,健欲出拒,被城内亂作,盡殺其黨,關外悉平。
子遠徙其氐羌二十馀萬于長安鹹陽。
趙主大悅,以子遠為大司徒錄尚書。
子遠請立太子而後受職,帝從之。
又勸帝立太學,選民之可教者千五百人,擇儒官訓之。
國中大治,皆子遠功多。
趙主見國泰無事,乃作豐明觀。
姜發谏之,不聽。
又欲作西宮,起淩霄台。
侍中喬豫、和苞谏曰:“前營豐明,姜太傅上言不納,今則緘口。
市民無不太息,以為一觀之費,堪易平涼一郡。
今又欲拟阿房而建西宮,法瓊台而起淩霄,臣敢昧死幹冒,思以其費不下億萬。
若肯移此給軍,則可以兼巴蜀而一齊魏矣。
何得以此無益之工,而勞民傷财之若是哉?”趙主暫止,惟令先造壽陵萬年之宅于長安城外。
二人又谏曰:“臣聞陛下蔔基營建壽陵,周回四千步,深五丈,銅城錫墎,中建銅宮,内置金銀爐鼎器具。
自古曆今,未有此制,而亦非國内之所可辦者也。
且人過百年,即不能見,保其墓之無毀也難矣。
古昔聖主賢王,儉于從葬者,是用深思遠慮以防妒伐也。
陛下何不度之?”趙主見二人之谏,呻吟一夜,思其有理,乃問于姜發曰:“朕昨聽喬、和之言,俯想久遠,自古無不亡之國,鮮千年之墓,此事當以從之。
卿乃故舊老成,特與詳之。
”發曰:“前谏豐明,陛下不以臣愚為聽。
今懼見怒,故未敢言。
幸得苞、豫二子忘軀廷诤,此實炎劉之大慶耶!”趙主悅,召喬豫、和苞謂曰:“朕幼習武事,性尚鹵莽。
前者不明子遠之谏,幾至紛纭。
今非二卿言及,則害民又甚矣。
”因下诏曰:“二侍中谔谔懇懇,有古人之風,可謂社稷臣矣。
其諸役悉罷,而壽陵是不可已者,一遵霸陵舊制,不得增益,又省酆水園池,以賜貧民耕種。
”百姓見诏,盡皆大悅,遂以喬和領谏議大夫之職。
後人有詩贊二人曰: 自古賢臣何代無,喬和堪并舜時徒。
一言息役蘇民瘼,是亦殘劉偉丈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