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二一回 劉曜石勒滅靳準
關燈
小
中
大
趙王原使,而使子春來者,是懼吾襲彼,故乃約吾以試動靜,好出兵耳。
我之所以不決者,亦懼彼也。
彼今既肯起兵,我亦當允其約。
設若推阻不去,石公必定緻疑于吾,則假趙王之命先責我矣,豈不受其禍乎?亟宜令将提兵就起,以善言勸石公親去,則無暇及我矣。
可召子春入内,言我前鋒已發,聊定州中守禦之事,大軍随後亦行。
我卻坐觀成敗,不亦兩全其美乎?”曹嶷大悅,曰:“參軍高見是也!”即命夏國卿為帥,引兵三萬先起。
送王子春回襄國,謂之曰:“小簡一幅,乞念同僚勿怪,随便替帶轉奉石公,煩言拜上,吾前軍已發,親提大兵随後就至,凡事望賜指揮扶持,少建功績。
賊統平陽都兵,其勢不小,必須令公親去,方可破除逆黨。
襄國宜留重兵能将守之,吾等方好盡心于西地矣。
”子春領諾辭回,以言告知石勒,呈上回簡。
勒看之,曰:“曹嶷若此,吾可放心矣。
”乃起大兵十五萬,以石虎為前鋒,徑望平陽而進,具回啟,付原使帶奉趙王劉曜。
曜已出離長安,過潼關百馀裡,地名赤壁,住紮以伺東北之音。
探子回報,荥陽晉将李矩、郭默将兵把住隘口,不能過去。
劉曜怒曰:“此賊見洛陽幸勝劉燦,即肆無知,敢拒我也?必須先下荥陽,捉此逆賊祭旗,然後再上平陽。
”遊子遠曰:“不須懆暴。
李矩必是靳準與之通和,故來阻我。
我若攻之,彼則求救靳賊并幽薊等處,則是又多一敵矣。
不如少住,再使人從間道催石勒速進平陽,俾靳賊來備,那時獨破李矩,徑趨平陽。
朝中見兩邊兵至,必然有變,可一鼓而收全功矣。
”劉曜從之,遂不攻擊晉兵。
居數日,軍中無事,有裨将解虎、尹車言于先鋒鄭雄曰:“今漢家少帝被弑,國中無主,難以号令四方,何不勸趙王建立大位,然後進兵,則漢民有所瞻依,望風歸附,可破賊矣。
”雄然之,先見遊子遠、劉雅二人道白其事,即率一班新将官等,面啟趙王曜曰:“先帝遺诏以國家大事付托,以為相國一字王,殿下不肯入朝,緻被賊臣所亂,劉氏宗族盡遭誅戮。
今止殿下一枝,宜當稱尊建号,莫使神器入于他人之手。
若待靳準一立,頒行遠近,即被篡其正統,四方亦将景從矣。
我今先事正立大位,号令諸鎮,兵士知所趨向,賊子震恐,易于破矣。
”關心、楊繼勳曰:“未可造次。
今日興兵為剿國賊,來此途中,是豈論事之所?”曜亦曰:“今西未至于平陽,東不在于長安,國恥未雪,大仇未報,遽然妄大擅自稱尊,豈不贻笑于人乎?”鄭雄等曰:“吾王非首創者之比。
首創者或以事有未定,民有未服,故懼妄大之議。
今吾漢帝已曆二世,因被謀弑,正派無遺。
殿下承繼舊業,先建号而後讨罪,其理順,其名正,何有不可?”劉曜從之,擇日即皇帝位于赤壁壘,議改年号。
有從事司馬翟楷、魯憑上言曰:“近聞靳準謀滅劉氏,稱為統漢将軍,止留陛下與劉太常二人以存宗祀。
若又稱漢,則是被其所統矣。
且先日谶語有曰:‘代漢之興,有兆堪征。
’兆即趙也。
漢将亂生,而先帝以趙王封陛下,此非兆之堪征也?今宜改為大趙天王,以應前符谶而諱其統滅二字也。
”劉曜聽言大喜,曰:“大丈夫建立,當以超出于衆,何肯為所統也?”下旨改漢為趙。
故舊大臣關心、呼延實、劉雅、楊繼勳等齊上谏曰:“稱尊尚且未宜,焉可改易國号乎?自高祖興漢以來,劉氏子孫曆今五百馀年于茲矣,人民瞻戀漢家馀德,故肯相輔。
壞于王莽,興于光武,滅于曹丕,存于昭烈,并于司馬,複于元海,皆以人心之不泯也。
今一旦改更國号,恐天下人心亦變,無肯歸向,軍民懼其解體矣。
”劉曜問于遊子遠,未及答,衆将又曰:“陛下英雄過于列祖,豪傑自立規模,何必區區循乎舊轍?”曜遂攘袂謂諸大臣曰:“朕亦厭見漢字,每每不為久利,心切嫌之。
前王于蜀川,今興于平陽,皆不能享國長遠,何必又效之乎?”竟乃稱為大趙皇帝,頒号光初元年,改立官屬,使使封石勒為趙王,加九錫,行大司馬事,領關外都招讨,進征平陽。
石勒見诏不悅,欲使人問于右侯張賓。
時賓以漢被夷滅,痛恨過傷,老倦少食,不曾随征,在家供享漢君靈位。
及聞東北二兵俱在途中
我之所以不決者,亦懼彼也。
彼今既肯起兵,我亦當允其約。
設若推阻不去,石公必定緻疑于吾,則假趙王之命先責我矣,豈不受其禍乎?亟宜令将提兵就起,以善言勸石公親去,則無暇及我矣。
可召子春入内,言我前鋒已發,聊定州中守禦之事,大軍随後亦行。
我卻坐觀成敗,不亦兩全其美乎?”曹嶷大悅,曰:“參軍高見是也!”即命夏國卿為帥,引兵三萬先起。
送王子春回襄國,謂之曰:“小簡一幅,乞念同僚勿怪,随便替帶轉奉石公,煩言拜上,吾前軍已發,親提大兵随後就至,凡事望賜指揮扶持,少建功績。
賊統平陽都兵,其勢不小,必須令公親去,方可破除逆黨。
襄國宜留重兵能将守之,吾等方好盡心于西地矣。
”子春領諾辭回,以言告知石勒,呈上回簡。
勒看之,曰:“曹嶷若此,吾可放心矣。
”乃起大兵十五萬,以石虎為前鋒,徑望平陽而進,具回啟,付原使帶奉趙王劉曜。
曜已出離長安,過潼關百馀裡,地名赤壁,住紮以伺東北之音。
探子回報,荥陽晉将李矩、郭默将兵把住隘口,不能過去。
劉曜怒曰:“此賊見洛陽幸勝劉燦,即肆無知,敢拒我也?必須先下荥陽,捉此逆賊祭旗,然後再上平陽。
”遊子遠曰:“不須懆暴。
李矩必是靳準與之通和,故來阻我。
我若攻之,彼則求救靳賊并幽薊等處,則是又多一敵矣。
不如少住,再使人從間道催石勒速進平陽,俾靳賊來備,那時獨破李矩,徑趨平陽。
朝中見兩邊兵至,必然有變,可一鼓而收全功矣。
”劉曜從之,遂不攻擊晉兵。
居數日,軍中無事,有裨将解虎、尹車言于先鋒鄭雄曰:“今漢家少帝被弑,國中無主,難以号令四方,何不勸趙王建立大位,然後進兵,則漢民有所瞻依,望風歸附,可破賊矣。
”雄然之,先見遊子遠、劉雅二人道白其事,即率一班新将官等,面啟趙王曜曰:“先帝遺诏以國家大事付托,以為相國一字王,殿下不肯入朝,緻被賊臣所亂,劉氏宗族盡遭誅戮。
今止殿下一枝,宜當稱尊建号,莫使神器入于他人之手。
若待靳準一立,頒行遠近,即被篡其正統,四方亦将景從矣。
我今先事正立大位,号令諸鎮,兵士知所趨向,賊子震恐,易于破矣。
”關心、楊繼勳曰:“未可造次。
今日興兵為剿國賊,來此途中,是豈論事之所?”曜亦曰:“今西未至于平陽,東不在于長安,國恥未雪,大仇未報,遽然妄大擅自稱尊,豈不贻笑于人乎?”鄭雄等曰:“吾王非首創者之比。
首創者或以事有未定,民有未服,故懼妄大之議。
今吾漢帝已曆二世,因被謀弑,正派無遺。
殿下承繼舊業,先建号而後讨罪,其理順,其名正,何有不可?”劉曜從之,擇日即皇帝位于赤壁壘,議改年号。
有從事司馬翟楷、魯憑上言曰:“近聞靳準謀滅劉氏,稱為統漢将軍,止留陛下與劉太常二人以存宗祀。
若又稱漢,則是被其所統矣。
且先日谶語有曰:‘代漢之興,有兆堪征。
’兆即趙也。
漢将亂生,而先帝以趙王封陛下,此非兆之堪征也?今宜改為大趙天王,以應前符谶而諱其統滅二字也。
”劉曜聽言大喜,曰:“大丈夫建立,當以超出于衆,何肯為所統也?”下旨改漢為趙。
故舊大臣關心、呼延實、劉雅、楊繼勳等齊上谏曰:“稱尊尚且未宜,焉可改易國号乎?自高祖興漢以來,劉氏子孫曆今五百馀年于茲矣,人民瞻戀漢家馀德,故肯相輔。
壞于王莽,興于光武,滅于曹丕,存于昭烈,并于司馬,複于元海,皆以人心之不泯也。
今一旦改更國号,恐天下人心亦變,無肯歸向,軍民懼其解體矣。
”劉曜問于遊子遠,未及答,衆将又曰:“陛下英雄過于列祖,豪傑自立規模,何必區區循乎舊轍?”曜遂攘袂謂諸大臣曰:“朕亦厭見漢字,每每不為久利,心切嫌之。
前王于蜀川,今興于平陽,皆不能享國長遠,何必又效之乎?”竟乃稱為大趙皇帝,頒号光初元年,改立官屬,使使封石勒為趙王,加九錫,行大司馬事,領關外都招讨,進征平陽。
石勒見诏不悅,欲使人問于右侯張賓。
時賓以漢被夷滅,痛恨過傷,老倦少食,不曾随征,在家供享漢君靈位。
及聞東北二兵俱在途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