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二一回 劉曜石勒滅靳準
關燈
小
中
大
去見,與之同懇張孟孫軍師,方能得從吾約。
不然,恐違誤也。
”劉曜大喜,命震奉書前去,不在話下。
卻說石勒在襄國無事,亦與張賓閑議曰:“前者漢主遺诏,召吾等入朝,推故不去,又下敕加封官職,托付外兵大任。
今新君建立,頒赦至郡,許久不曾奉表稱賀,是吾忽恩失禮矣,還當行之。
”正論未散,隻見黃命白帻素衣,竟至府第。
門上報入,張敬、張賓自出相接,看其裝束,忙驚問曰:“莫非黃良卿有何大故乎?”命趨近前,執手泣曰:“漢家不幸,遭靳準謀篡,害死劉氏内外老幼三百馀口,宣于氣死,陵寝棺椁俱被伐起殆盡。
吾兄以老在彼收拾,我卻奔來共圖滅賊報仇耳。
”衆人聽言,一齊恸哭曰:“吾等出萬死一生,竭力扶漢,少立功業,豈知到此悉成虛話,何忍聞也?”言訖,愈哀。
張賓年老,情切過甚,忽然悶倒,石勒忙自來扶,泣謂賓曰:“吾與右侯同是漢臣,又皆故舊,不必恸念傷神。
此事土木難忍,路人且怒,況汝我乎?但當仗義戮力,以報大仇,讨滅國賊,哭亦無幹。
且自設祭一番,以表誠意,來日再議。
”賓、敬辭出,歸第設漢帝諸靈于堂,舉家挂孝,朝夕拜祭,三日不出議事。
石勒正欲差人請賓商量,又見王震自長安奔至,與父伏都同入,告石勒曰:“趙王痛傷漢滅,起兵讨賊,命吾奉書拜請國公大人與張燕公,乞為仗義共剿國賊,以複大仇,望惟念之。
”勒曰:“此吾之本心也。
但有一節,還要商議而行。
吾思少帶人馬,又恐平陽兵廣,不能取勝;多興人馬,又恐曹嶷勾引晉兵,乘虛來襲此地。
”王震曰:“留兵一半,與大将軍張季孫、大夫徐普明、孔将軍、王子春等共守此地。
國公親将一半人馬,去助劉永明,有何懼哉?”孔苌曰:“不可妄誤。
我兵雖有數十萬之衆,界于諸強敵之中,北有幽冀河内,常懷報恨之心,南有蘇峻、祖逖,每懷恢複之意,曹嶷為心腹之患,王敦為肘腋之憂。
一若動兵,則乘虛襲我者不少。
那時進退失據,自取滅亡之兆也。
”王伏都曰:“世魯亦不必執阻,且諸處知吾有備,未易窺測。
宜請張右侯來議之方可。
”言未畢,張賓直入,高聲謂衆曰:“國恩不報,大恥不雪,議論紛紛,所為何事?”王伏都曰:“亦為此事耳。
衆将主意不同,有言宜當起兵報仇者,有言不可妄動,恐人瞰襲我地者,正待要請右侯決之。
”賓視石勒問曰:“将軍之意若何?”勒曰:“其他不足為懼,但恐曹嶷怪吾數次請讨,暗相謀襲,是以憚于遠去耳。
”賓曰:“将軍往者身無立錐,東奔西競,得劉氏重委,相與戮力,分兵割将,以成今日之功。
官屬部署,誰不食漢之祿,沾國之恩?今當聞風赴難,少盡報效之心,何乃偷安,趑趄不進,豈向日劉趙之通家故舊之合誼乎?況且曹嶷亦是漢臣,必不放心,可修書令人約其合兵讨賊。
彼若相從,即不用疑備;設或推拒,即假趙王之命,責其違忤,起兵先伐青州,後讨平陽,何慮之有哉?”石勒聽言大喜曰:“右侯之見是也。
必須得一能者前往相邀,就中觑其動靜強弱,又不緻起疑洩事的,方才可去。
”賓曰:“王子春有口辨,善機變,可以往也。
”勒乃修書遣子春持往青州,去會曹嶷。
曹嶷因受靳準之賄,許與相通,及是漢被其滅,又使人來托為救援。
嶷與衆曰:“吾恐石郎有吞并心,故與結為聲援。
彼今做出此等大事,吾又豈可助逆,以忘昔日際遇之恩乎?不日始安王劉永明必然來征我兵讨賊,我當從之。
”夏國卿曰:“此亦正理,但觀望時勢而行即是。
”正議間,忽報襄國公有使命至。
曹嶷召入相見,見是子春,以禮待之,賜坐與論。
王子春曰:“吾主石将軍有書拜上,言靳準謀篡滅漢,特來會合将軍,一同起兵讨逆。
趙王劉永明大兵已出荥陽,凡各郡鎮有一名不到者,即系靳黨,衆人合兵先伐之,以正國法。
将軍亦不可坐視取咎。
”曹嶷曰:“某亦早已知其為亂,正在商議欲赴國難,奈一人難以獨進。
大夫來得甚好,請入賓館少住,容吾商議回話。
”子春退出,嶷召夏國臣等議曰:“今趙王檄會遠近漢兵,同伐靳準,襄國怎又先來?還是即應其約,還是等長安人來而行?”夏國臣曰:“今石公不用
不然,恐違誤也。
”劉曜大喜,命震奉書前去,不在話下。
卻說石勒在襄國無事,亦與張賓閑議曰:“前者漢主遺诏,召吾等入朝,推故不去,又下敕加封官職,托付外兵大任。
今新君建立,頒赦至郡,許久不曾奉表稱賀,是吾忽恩失禮矣,還當行之。
”正論未散,隻見黃命白帻素衣,竟至府第。
門上報入,張敬、張賓自出相接,看其裝束,忙驚問曰:“莫非黃良卿有何大故乎?”命趨近前,執手泣曰:“漢家不幸,遭靳準謀篡,害死劉氏内外老幼三百馀口,宣于氣死,陵寝棺椁俱被伐起殆盡。
吾兄以老在彼收拾,我卻奔來共圖滅賊報仇耳。
”衆人聽言,一齊恸哭曰:“吾等出萬死一生,竭力扶漢,少立功業,豈知到此悉成虛話,何忍聞也?”言訖,愈哀。
張賓年老,情切過甚,忽然悶倒,石勒忙自來扶,泣謂賓曰:“吾與右侯同是漢臣,又皆故舊,不必恸念傷神。
此事土木難忍,路人且怒,況汝我乎?但當仗義戮力,以報大仇,讨滅國賊,哭亦無幹。
且自設祭一番,以表誠意,來日再議。
”賓、敬辭出,歸第設漢帝諸靈于堂,舉家挂孝,朝夕拜祭,三日不出議事。
石勒正欲差人請賓商量,又見王震自長安奔至,與父伏都同入,告石勒曰:“趙王痛傷漢滅,起兵讨賊,命吾奉書拜請國公大人與張燕公,乞為仗義共剿國賊,以複大仇,望惟念之。
”勒曰:“此吾之本心也。
但有一節,還要商議而行。
吾思少帶人馬,又恐平陽兵廣,不能取勝;多興人馬,又恐曹嶷勾引晉兵,乘虛來襲此地。
”王震曰:“留兵一半,與大将軍張季孫、大夫徐普明、孔将軍、王子春等共守此地。
國公親将一半人馬,去助劉永明,有何懼哉?”孔苌曰:“不可妄誤。
我兵雖有數十萬之衆,界于諸強敵之中,北有幽冀河内,常懷報恨之心,南有蘇峻、祖逖,每懷恢複之意,曹嶷為心腹之患,王敦為肘腋之憂。
一若動兵,則乘虛襲我者不少。
那時進退失據,自取滅亡之兆也。
”王伏都曰:“世魯亦不必執阻,且諸處知吾有備,未易窺測。
宜請張右侯來議之方可。
”言未畢,張賓直入,高聲謂衆曰:“國恩不報,大恥不雪,議論紛紛,所為何事?”王伏都曰:“亦為此事耳。
衆将主意不同,有言宜當起兵報仇者,有言不可妄動,恐人瞰襲我地者,正待要請右侯決之。
”賓視石勒問曰:“将軍之意若何?”勒曰:“其他不足為懼,但恐曹嶷怪吾數次請讨,暗相謀襲,是以憚于遠去耳。
”賓曰:“将軍往者身無立錐,東奔西競,得劉氏重委,相與戮力,分兵割将,以成今日之功。
官屬部署,誰不食漢之祿,沾國之恩?今當聞風赴難,少盡報效之心,何乃偷安,趑趄不進,豈向日劉趙之通家故舊之合誼乎?況且曹嶷亦是漢臣,必不放心,可修書令人約其合兵讨賊。
彼若相從,即不用疑備;設或推拒,即假趙王之命,責其違忤,起兵先伐青州,後讨平陽,何慮之有哉?”石勒聽言大喜曰:“右侯之見是也。
必須得一能者前往相邀,就中觑其動靜強弱,又不緻起疑洩事的,方才可去。
”賓曰:“王子春有口辨,善機變,可以往也。
”勒乃修書遣子春持往青州,去會曹嶷。
曹嶷因受靳準之賄,許與相通,及是漢被其滅,又使人來托為救援。
嶷與衆曰:“吾恐石郎有吞并心,故與結為聲援。
彼今做出此等大事,吾又豈可助逆,以忘昔日際遇之恩乎?不日始安王劉永明必然來征我兵讨賊,我當從之。
”夏國卿曰:“此亦正理,但觀望時勢而行即是。
”正議間,忽報襄國公有使命至。
曹嶷召入相見,見是子春,以禮待之,賜坐與論。
王子春曰:“吾主石将軍有書拜上,言靳準謀篡滅漢,特來會合将軍,一同起兵讨逆。
趙王劉永明大兵已出荥陽,凡各郡鎮有一名不到者,即系靳黨,衆人合兵先伐之,以正國法。
将軍亦不可坐視取咎。
”曹嶷曰:“某亦早已知其為亂,正在商議欲赴國難,奈一人難以獨進。
大夫來得甚好,請入賓館少住,容吾商議回話。
”子春退出,嶷召夏國臣等議曰:“今趙王檄會遠近漢兵,同伐靳準,襄國怎又先來?還是即應其約,還是等長安人來而行?”夏國臣曰:“今石公不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