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一九回 劉聰死靳準謀漢
關燈
小
中
大
江東上言其事。
晉主見奏甚悅,即議使人去豫州,令祖逖暗催靳準行移,速還梓宮。
王導以鄧攸乃南陽人,使為行人,往豫州候迎,朝廷從之。
按《史》:鄧攸字伯道,南陽人。
其祖鄧殷常與諸葛孔明為鄰。
因夢閑行水邊,見一女子洗手,身旁有大囊一個,囊上畫一獸頭。
忽有一猛獸走來,咬破其囊,以頭撺入。
欲趨救其女,忽然驚覺。
醒來起問于人,人皆不解其意,乃造孔明問之。
孔明賀曰:“他日當為太守,主宰萬民也。
”殷曰:“何以知之?”孔明曰:“獸者,守也。
女在水邊,乃汝字也。
洗手者,握掌也,應為汝守以掌一方也。
囊者,袋也,即同代字,外獸撺袋獸頭而入,是新守代舊守也,非君代汝州守,則汝州守代君任也。
”殷謝而識之,後果代鄧叔升為汝南太守。
殷子生攸兄弟二人,父早喪,與弟孤居,自教以書籍,又先為弟娶婦,自甯鳏居。
鎮南将軍賈混聞而嘉之,厚遇鄧攸。
攸詣混府緻謝,值混與民斷訟,不能明決,混言于攸。
攸詳而剖之,曲折中理。
混依拟斷之,各皆快服。
混甚稱贊其能,攸曰:“孔子稱:‘聽訟,吾猶人也,必也,使無訟乎?’何若愛民公賦,使得安生之為上也?”混愈加敬重,使人作伐,以女妻攸。
後混死,石勒攻掠河北郡縣,人民逃竄。
時攸弟已喪,妻亦痛傷而故,惟存孤子鄧綏。
攸乃亦以牛馬負妻賈氏并侄,徙避刀兵,思故舊父執與父祖故主琅琊王俱在江東,亦欲南行。
将過淮,陡遇石勒之軍,牛馬盤費悉為所掠,衣囊一空。
攸夫妻乃徒步攜子侄而走,因無糧資給,日食一餐,艱苦特甚。
攸無奈,投大戶求寄小兒,其人不納,問以來曆,知是宦門忠良子弟,贈銀一兩而别。
奈乎舟船不通,日行不過三十馀裡,以賈氏素生宦族,不曾曆此艱辛,又有二子為累,耽遲日月,銀又用乏将盡。
賈氏曰:“江東尚遠,身無馀資,何時能到?”攸曰:“再行五七日,可搭船去矣。
但無船錢可還,又思你們不能耐苦趱程,二子呱呱哭泣不已,我抱向前裡許,返轉再來顧你二人,以此耽閣,期還未定也。
”賈氏曰:“今我夫妻流離止此,進退無倚,多因是死,走他則甚?”攸曰:“我亦步步思想,一死俱了,必然死不為難。
但慮鄧、賈二氏祖先不得血食,吾之罪也,故此忍死強捱。
若得老天見憐,延至江東,瑯琊必定垂念先人,讨得一官半職,上可以光顯祖宗,下可以不絕祭祀,中可以酬汝半世相從勞苦。
隻得勉強,圖後少冀耳。
”賈氏曰:“言雖如此,我們一身自不能顧,有此二子初離襁抱,俱要背負,你一人焉能保全而去?”攸曰:“吾背一子,扶你共行,猶可以往。
但多一個,恐終不能兼濟也。
”賈氏曰:“然則勉舍鄧綏,可能度得性命否?”攸曰:“骨肉悉難割舍,且吾弟少亡,止遺此子,安可使他絕祀?我思和你年方四十,尚可再生,理當棄子存侄,以全大義。
或者神明默佑,穩達江南,賜育好子在後,未可諒也。
且叔子吾養,即吾之子一樣。
”賈氏泣而從之,乃撇兒于道而行,其子大哭,随叫不止,賈氏痛哭,攸以言绐之。
轉步以帶将兒縛于樹上,诳妻以為适見有一老人在于田間,将兒把與他去了。
妻信之,相與南走,又曆無限苦楚,饑至一二日,無飯亦行。
得到江東,不待人引,竟至朝中求見元帝。
帝念其祖父世為琅琊府舊臣,遂任為中書簿署。
見攸賢而有才,改授東宮庶子。
以王導所舉升行人正,往豫州候迎梓宮,回朝伏命。
因吳郡缺守,就補攸為吳郡刺史。
到任莅事,一清如水,使親人載米自給。
三年任滿當遷,人民遮道攀留,擁住輿馬,不肯放之登舟。
攸乃隻得轉辔至府,喚父老輩分付,慰使往上讨保,肯準即住。
至夜悄悄出府,開船而去。
百姓乃作歌頌曰:“紞如(值更吏也)打五鼓,雞鳴天欲曙。
鄧侯绾不留,謝令推不去(言前官之貪污也)。
”因無子,再娶一妾,見其乃南陽鄉音,問以備細,是攸之表甥女也。
遂擇選良家,作親女嫁之。
自此不複再娶,竟然無子。
賈氏因念子成癯而死。
時人哀之,鹹為語曰:“天道無知,使鄧伯道無兒,不分好歹也。
”議者以為鄧攸不當縛子于樹,恐緻餓殺,是其失于忍也。
否則随其自走,倘遇有人收去,得保軀命,未可逆料。
若此天或報之,使其然耳。
鄧攸奉命至豫州,見祖逖,道以帝意。
逖乃密使人至平陽,說促靳準。
準遂分布牙爪,将平陽城中衙門盡行賄囑停當。
選定日子,以諸葛丞相壽旦之期,百官慶賀赴宴,不在朝堂,即便動手。
靳氏奸謀已成,漢朝平陽數十載之基,于茲将毀。
後人有詩歎曰: 方閱劉淵破洛陽,又生惡逆降平陽。
嗣孫不肖終三世,辜負先雄戰百場。
委政賊徒依蝮蟒,誅除元叔拆籬牆。
自原冢父無規訓,故把江山付曉霜。
晉主見奏甚悅,即議使人去豫州,令祖逖暗催靳準行移,速還梓宮。
王導以鄧攸乃南陽人,使為行人,往豫州候迎,朝廷從之。
按《史》:鄧攸字伯道,南陽人。
其祖鄧殷常與諸葛孔明為鄰。
因夢閑行水邊,見一女子洗手,身旁有大囊一個,囊上畫一獸頭。
忽有一猛獸走來,咬破其囊,以頭撺入。
欲趨救其女,忽然驚覺。
醒來起問于人,人皆不解其意,乃造孔明問之。
孔明賀曰:“他日當為太守,主宰萬民也。
”殷曰:“何以知之?”孔明曰:“獸者,守也。
女在水邊,乃汝字也。
洗手者,握掌也,應為汝守以掌一方也。
囊者,袋也,即同代字,外獸撺袋獸頭而入,是新守代舊守也,非君代汝州守,則汝州守代君任也。
”殷謝而識之,後果代鄧叔升為汝南太守。
殷子生攸兄弟二人,父早喪,與弟孤居,自教以書籍,又先為弟娶婦,自甯鳏居。
鎮南将軍賈混聞而嘉之,厚遇鄧攸。
攸詣混府緻謝,值混與民斷訟,不能明決,混言于攸。
攸詳而剖之,曲折中理。
混依拟斷之,各皆快服。
混甚稱贊其能,攸曰:“孔子稱:‘聽訟,吾猶人也,必也,使無訟乎?’何若愛民公賦,使得安生之為上也?”混愈加敬重,使人作伐,以女妻攸。
後混死,石勒攻掠河北郡縣,人民逃竄。
時攸弟已喪,妻亦痛傷而故,惟存孤子鄧綏。
攸乃亦以牛馬負妻賈氏并侄,徙避刀兵,思故舊父執與父祖故主琅琊王俱在江東,亦欲南行。
将過淮,陡遇石勒之軍,牛馬盤費悉為所掠,衣囊一空。
攸夫妻乃徒步攜子侄而走,因無糧資給,日食一餐,艱苦特甚。
攸無奈,投大戶求寄小兒,其人不納,問以來曆,知是宦門忠良子弟,贈銀一兩而别。
奈乎舟船不通,日行不過三十馀裡,以賈氏素生宦族,不曾曆此艱辛,又有二子為累,耽遲日月,銀又用乏将盡。
賈氏曰:“江東尚遠,身無馀資,何時能到?”攸曰:“再行五七日,可搭船去矣。
但無船錢可還,又思你們不能耐苦趱程,二子呱呱哭泣不已,我抱向前裡許,返轉再來顧你二人,以此耽閣,期還未定也。
”賈氏曰:“今我夫妻流離止此,進退無倚,多因是死,走他則甚?”攸曰:“我亦步步思想,一死俱了,必然死不為難。
但慮鄧、賈二氏祖先不得血食,吾之罪也,故此忍死強捱。
若得老天見憐,延至江東,瑯琊必定垂念先人,讨得一官半職,上可以光顯祖宗,下可以不絕祭祀,中可以酬汝半世相從勞苦。
隻得勉強,圖後少冀耳。
”賈氏曰:“言雖如此,我們一身自不能顧,有此二子初離襁抱,俱要背負,你一人焉能保全而去?”攸曰:“吾背一子,扶你共行,猶可以往。
但多一個,恐終不能兼濟也。
”賈氏曰:“然則勉舍鄧綏,可能度得性命否?”攸曰:“骨肉悉難割舍,且吾弟少亡,止遺此子,安可使他絕祀?我思和你年方四十,尚可再生,理當棄子存侄,以全大義。
或者神明默佑,穩達江南,賜育好子在後,未可諒也。
且叔子吾養,即吾之子一樣。
”賈氏泣而從之,乃撇兒于道而行,其子大哭,随叫不止,賈氏痛哭,攸以言绐之。
轉步以帶将兒縛于樹上,诳妻以為适見有一老人在于田間,将兒把與他去了。
妻信之,相與南走,又曆無限苦楚,饑至一二日,無飯亦行。
得到江東,不待人引,竟至朝中求見元帝。
帝念其祖父世為琅琊府舊臣,遂任為中書簿署。
見攸賢而有才,改授東宮庶子。
以王導所舉升行人正,往豫州候迎梓宮,回朝伏命。
因吳郡缺守,就補攸為吳郡刺史。
到任莅事,一清如水,使親人載米自給。
三年任滿當遷,人民遮道攀留,擁住輿馬,不肯放之登舟。
攸乃隻得轉辔至府,喚父老輩分付,慰使往上讨保,肯準即住。
至夜悄悄出府,開船而去。
百姓乃作歌頌曰:“紞如(值更吏也)打五鼓,雞鳴天欲曙。
鄧侯绾不留,謝令推不去(言前官之貪污也)。
”因無子,再娶一妾,見其乃南陽鄉音,問以備細,是攸之表甥女也。
遂擇選良家,作親女嫁之。
自此不複再娶,竟然無子。
賈氏因念子成癯而死。
時人哀之,鹹為語曰:“天道無知,使鄧伯道無兒,不分好歹也。
”議者以為鄧攸不當縛子于樹,恐緻餓殺,是其失于忍也。
否則随其自走,倘遇有人收去,得保軀命,未可逆料。
若此天或報之,使其然耳。
鄧攸奉命至豫州,見祖逖,道以帝意。
逖乃密使人至平陽,說促靳準。
準遂分布牙爪,将平陽城中衙門盡行賄囑停當。
選定日子,以諸葛丞相壽旦之期,百官慶賀赴宴,不在朝堂,即便動手。
靳氏奸謀已成,漢朝平陽數十載之基,于茲将毀。
後人有詩歎曰: 方閱劉淵破洛陽,又生惡逆降平陽。
嗣孫不肖終三世,辜負先雄戰百場。
委政賊徒依蝮蟒,誅除元叔拆籬牆。
自原冢父無規訓,故把江山付曉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