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一九回 劉聰死靳準謀漢
關燈
小
中
大
再說漢主劉聰,自劉約帶皮囊、玉簡來後,一應國事不理,惟日夕與後妃等于宮中宴樂淫戲,醒而複醉。
将一年馀,約果應其所言之期而死。
聰信其靈,遂思憶成病,至攝提歲秋,史官不上,衆皆忽之。
聰複夢亡兒劉約入奉,言:“法駕已備,迎者将到,陛下尚不整裝,忘攝提之約也?”覺來悟曰:“約死一載矣,既來邀催,在所不久,焉能自免?”乃使使召劉曜、石勒入受顧命,二人皆推托不赴。
聰乃遺诏改封劉曜為一字王,以趙王都督關西并山右八十四郡大小諸軍;石勒為襄國公加王冕,都督關東山左五十一郡大小諸軍事,各兼征讨大将軍;以禦弟上洛王劉景、濟北王劉骥二人共錄尚書事;加大司徒靳準為輔國公左丞相,靳術與靳明為大司馬司寇,典左右禁衛兵馬,兄弟三人并領樞要,總文武大權。
升黜才完,漢主病笃,乃召太子劉燦、靳準、劉景、劉骥、遊光遠等入托後事。
先謂靳準曰:“朕與卿相共事二十馀載,豈今一旦訣别,雖系大數,不無遺恨。
太子愚暗,卿系國丈,可善輔之。
”靳準跪地俯伏曰:“陛下善保龍體。
臣當竭盡驽骀之力,以佐太子,不勞聖慮。
”又謂劉景、遊光遠等曰:“朕今不豫,以太子托付卿等,卿等宜盡忠王室,以保宗社。
”景等叩頭曰:“臣等敢不鞠躬盡瘁,以肝腦塗地乎?”聰搖首以目直視衆人曰:“今南北大定,何用言此?但教曜、勒在外謹守邊防,朝中大臣擇才任事,毋得妄動兵戈,非比朕在日也。
”言訖,使衆出宮,明日再叙。
是夜聰崩,在位九年,改元者三。
次日,太子與百官等舉哀治喪。
靳準曰:“國不可一日無君。
當先正大位,然後行事。
”于是群臣奉太子劉燦即位,改号昌平元年,官秩皆照劉聰遺命,封定品例,悉不更易。
頒赦國内,報訃于長安、襄國、青州三大鎮而去。
漢主既立,以靳準國戚至親,委以鈞軸,凡一應軍國重務,皆先白準而後行,自是靳氏權傾中外矣。
秉任之初,悉心咨訪,朝野無議。
漢主燦以為大政可托,遂亦肆志宴樂,荒淫無忌。
緣其習于胡風,好殺無德,人多畏之,挾父後靳氏、劉氏、樊氏、宣氏、王氏五人共飲,欲淫之,樊氏不從,立命勒死,馀皆模糊承順。
有侍者将此事報知王沉、靳準。
準乃原系邊胡悍子,橫暴多殘。
一聽此音,即便怒曰:“吾女月華,先帝之後,逆子若此無禮!”王沉急止之曰:“國公不可躁罔,漢主好殺,未宜谏斥。
今君上喪倫失德,累月不出。
公掌大政,當去其心腹,方可制壓朝臣,以規君過。
否則恐有不測也。
”靳準從之,乃大樹黨與以為爪牙,将舊日崛強鲠直之臣,皆誣以罪過,罷除其官,陰謀殺之。
隻有劉景、劉骥二人乃皇叔重臣,不敢妄動。
準心忌之,又懼其忠勇多謀,乃設一計,密入宮中奏與漢主燦曰:“近者外議紛紛,皆言上洛王同濟北王陰養死士,日夕練兵,共議陛下淫亂太後,不理朝政,早晚欲行伊霍之事。
亦宜察之,早為提備。
”漢主燦曰:“朕為國君,率土之人,生死由朕,況作樂乎?彼見寡人少出,即便誣為淫亂,必須殺此妄言之人,衆方知畏,不然甫能威令中外也。
”準曰:“陛下輕言。
二王位尊勢重,宗黨廣盛,若有少洩,即為齑粉矣。
莫累老臣家族。
”漢主曰:“朕寫密诏付卿,除此二人,何如?”靳準假意推托曰:“臣系外戚,敢謀親王?且慮素無謀略,一有不密,反先招禍。
陛下且三思之,莫謂臣為妄也。
”靳準辭出,暗喜計謀已中。
複又暗使其女月華,教之谮訴二王,以征所言之實。
後聞父囑,乃問計于王沉。
沉為畫智如此如此,靳後依之。
見召侍宴,推拒不赴。
漢主自往就後,讓之曰:“錯已在先,今複乃爾作忤,欲賤朕也!”靳後跪奏曰:“非敢逆旨,但宦官傳言,外議我等順旨貪淫,惑亂聖躬。
上洛、濟北二王十分不悅,使人密至宮中打探,欲要盡除我等,并廢陛下。
是以懼誅避嫌,不敢與陛下同行坐耳。
乞恕萬死,免緻負累龍體。
”漢主曰:“内侍皆宮中心腹,分付謹守,不許閑人擅入,何懼他乎?”靳後曰:“二王已知其情。
若在一日,奴身一日不敢近駕。
若在一年,奴身一年不敢近駕。
甯可拂情死于聖前,不願被責死于二王之手。
此實心也。
”漢主曰:“這有何難,明日就去此二賊,以絕汝怕懼之念。
”後曰:“萬歲何誤矣,豈可因吾一醜之婦而廢二社稷之臣乎?”帝曰:“朕不先事下手,則梓童與朕皆被其害矣。
”即便出宮,召靳準、王沉入内商議曰:“昨卿言二王之事,朕欲委卿區處,卿不肯承旨。
今又聽得宮中内外鹹各雲有,何又隐忍以罹其禍?朕已寫诏在此,卿可帶領羽林軍馬,圍住上洛、濟北二府,捉住即斬,莫付法司,朕思難拟其罪。
勿得有誤!”靳準得令,乘夜分各軍俱散,喚弟靳術、靳明帶诏
将一年馀,約果應其所言之期而死。
聰信其靈,遂思憶成病,至攝提歲秋,史官不上,衆皆忽之。
聰複夢亡兒劉約入奉,言:“法駕已備,迎者将到,陛下尚不整裝,忘攝提之約也?”覺來悟曰:“約死一載矣,既來邀催,在所不久,焉能自免?”乃使使召劉曜、石勒入受顧命,二人皆推托不赴。
聰乃遺诏改封劉曜為一字王,以趙王都督關西并山右八十四郡大小諸軍;石勒為襄國公加王冕,都督關東山左五十一郡大小諸軍事,各兼征讨大将軍;以禦弟上洛王劉景、濟北王劉骥二人共錄尚書事;加大司徒靳準為輔國公左丞相,靳術與靳明為大司馬司寇,典左右禁衛兵馬,兄弟三人并領樞要,總文武大權。
升黜才完,漢主病笃,乃召太子劉燦、靳準、劉景、劉骥、遊光遠等入托後事。
先謂靳準曰:“朕與卿相共事二十馀載,豈今一旦訣别,雖系大數,不無遺恨。
太子愚暗,卿系國丈,可善輔之。
”靳準跪地俯伏曰:“陛下善保龍體。
臣當竭盡驽骀之力,以佐太子,不勞聖慮。
”又謂劉景、遊光遠等曰:“朕今不豫,以太子托付卿等,卿等宜盡忠王室,以保宗社。
”景等叩頭曰:“臣等敢不鞠躬盡瘁,以肝腦塗地乎?”聰搖首以目直視衆人曰:“今南北大定,何用言此?但教曜、勒在外謹守邊防,朝中大臣擇才任事,毋得妄動兵戈,非比朕在日也。
”言訖,使衆出宮,明日再叙。
是夜聰崩,在位九年,改元者三。
次日,太子與百官等舉哀治喪。
靳準曰:“國不可一日無君。
當先正大位,然後行事。
”于是群臣奉太子劉燦即位,改号昌平元年,官秩皆照劉聰遺命,封定品例,悉不更易。
頒赦國内,報訃于長安、襄國、青州三大鎮而去。
漢主既立,以靳準國戚至親,委以鈞軸,凡一應軍國重務,皆先白準而後行,自是靳氏權傾中外矣。
秉任之初,悉心咨訪,朝野無議。
漢主燦以為大政可托,遂亦肆志宴樂,荒淫無忌。
緣其習于胡風,好殺無德,人多畏之,挾父後靳氏、劉氏、樊氏、宣氏、王氏五人共飲,欲淫之,樊氏不從,立命勒死,馀皆模糊承順。
有侍者将此事報知王沉、靳準。
準乃原系邊胡悍子,橫暴多殘。
一聽此音,即便怒曰:“吾女月華,先帝之後,逆子若此無禮!”王沉急止之曰:“國公不可躁罔,漢主好殺,未宜谏斥。
今君上喪倫失德,累月不出。
公掌大政,當去其心腹,方可制壓朝臣,以規君過。
否則恐有不測也。
”靳準從之,乃大樹黨與以為爪牙,将舊日崛強鲠直之臣,皆誣以罪過,罷除其官,陰謀殺之。
隻有劉景、劉骥二人乃皇叔重臣,不敢妄動。
準心忌之,又懼其忠勇多謀,乃設一計,密入宮中奏與漢主燦曰:“近者外議紛紛,皆言上洛王同濟北王陰養死士,日夕練兵,共議陛下淫亂太後,不理朝政,早晚欲行伊霍之事。
亦宜察之,早為提備。
”漢主燦曰:“朕為國君,率土之人,生死由朕,況作樂乎?彼見寡人少出,即便誣為淫亂,必須殺此妄言之人,衆方知畏,不然甫能威令中外也。
”準曰:“陛下輕言。
二王位尊勢重,宗黨廣盛,若有少洩,即為齑粉矣。
莫累老臣家族。
”漢主曰:“朕寫密诏付卿,除此二人,何如?”靳準假意推托曰:“臣系外戚,敢謀親王?且慮素無謀略,一有不密,反先招禍。
陛下且三思之,莫謂臣為妄也。
”靳準辭出,暗喜計謀已中。
複又暗使其女月華,教之谮訴二王,以征所言之實。
後聞父囑,乃問計于王沉。
沉為畫智如此如此,靳後依之。
見召侍宴,推拒不赴。
漢主自往就後,讓之曰:“錯已在先,今複乃爾作忤,欲賤朕也!”靳後跪奏曰:“非敢逆旨,但宦官傳言,外議我等順旨貪淫,惑亂聖躬。
上洛、濟北二王十分不悅,使人密至宮中打探,欲要盡除我等,并廢陛下。
是以懼誅避嫌,不敢與陛下同行坐耳。
乞恕萬死,免緻負累龍體。
”漢主曰:“内侍皆宮中心腹,分付謹守,不許閑人擅入,何懼他乎?”靳後曰:“二王已知其情。
若在一日,奴身一日不敢近駕。
若在一年,奴身一年不敢近駕。
甯可拂情死于聖前,不願被責死于二王之手。
此實心也。
”漢主曰:“這有何難,明日就去此二賊,以絕汝怕懼之念。
”後曰:“萬歲何誤矣,豈可因吾一醜之婦而廢二社稷之臣乎?”帝曰:“朕不先事下手,則梓童與朕皆被其害矣。
”即便出宮,召靳準、王沉入内商議曰:“昨卿言二王之事,朕欲委卿區處,卿不肯承旨。
今又聽得宮中内外鹹各雲有,何又隐忍以罹其禍?朕已寫诏在此,卿可帶領羽林軍馬,圍住上洛、濟北二府,捉住即斬,莫付法司,朕思難拟其罪。
勿得有誤!”靳準得令,乘夜分各軍俱散,喚弟靳術、靳明帶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