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一四回 王敦一計害二王
關燈
小
中
大
周劭捉縛,送入縣中。
孔侃以周氏名宦子孫,不敢推問。
周筵乃自問曰:“弟等何為作此大逆,不怕門戶絕滅也?”劭曰:“吾以父死無辜,常懷痛恨在心,今弟勰年稍長,實與商議報仇之事,使勰去請徐功曹相助,初無反意,但徐複兄弟不當勒殺袁太守。
今他已誅,事勢已壞,不複有辨,但阿勰實不曾主此謀。
吾今不能報父,亦非孝也;叛君殺守,亦非忠也。
不忠不孝,罪無所逭,死是分也。
乞兄念父殁于忠冤,存弟以養老母,莫使宗祀盡絕,吾歸九泉,亦感兄之大德也!”周筵乃假公濟私,使孔侃上本申周劭、徐馨之罪,陳周紮之忠,即将周劭斬首,系勰縣獄。
筵回京伏命,代紮上言,又請貸勰存祀。
元帝從之,擢筵為東宮太子賓客,複起周紮之官,為桂陽太守,繼王棱之任,遷孔侃為吳興太守,頒敕赦周氏一門之罪,命周勰以冠帶榮身,主奉宗祀,其馀在言者各隻減俸三月。
以周氏有功于國家,惟聊示以法故也。
或奏以周紮雖有杖子集兵之功,叛出他門,隻可折罪,不當加職。
王導乃上奏保紮,言江州華轶不欽朝命,宜使其督兵讨轶治罪,以報國恩。
帝喜,下敕令紮先往江州,然後之任。
按《史》:華轶字公辂,乃華歆之孫。
少有逸才,通孫吳兵法,熟孔孟詩書。
晉惠帝時,人以其祖父有功于國,保奏蔭襲。
琅琊王東渡,轶以恢複上言,随至建康,王使其鎮守江州,招兵積糧,以俟北伐。
轶乃欣然領命,到任募有精兵二萬,錢糧數年。
及後琅琊繼承帝位,轶上本進谏,以為:“王上宜當勵兵戬寇,克複洛陽,報漢大仇,而乃聽信饕祿求榮之言,妄欲稱尊,偷安江左,臣切以為未可也。
”朝臣等暗下诏責之。
及元帝建号,轶忿怨不承教命,阻挪錢糧。
其參謀高悝谏勸極力,轶不肯從。
悝又曰:“此非琅琊自欲如此,為因二帝被擄,中原無主,朝野連名三百,勸上尊号,以興晉祀。
府尊既不入觐,亦當奉表稱賀,才是鎮臣之禮。
”轶曰:“吾未聞有诏命加封,何得奉表?”竟不聽勸。
晉元立後,雖然江州久未輸糧入京,亦不知華轶挾恨逆命。
王導總政尚寬,故亦不究察。
至是下縣有怪轶者,将其言上于朝中。
晉主以問于大臣等,衆臣宰曰:“華轶未嘗有鎮撫偉迹,建立殊勳,何欲我先加封而後奉表?太無臣禮!況又不當久捺錢糧,若不懲治,是起天下效尤矣。
”乃命荀藩移檄試召之,轶複不從,帝特敕令周紮先往征讨。
紮上言:“江州逆命久遠,必有兵備,非易可率爾收者,須賜兵馬,以防不然。
”朝議命宋典、趙誘二人将兵聽紮節制,同往伐轶,又檄周訪、荀崧、甘卓為援助之。
華轶聞知,亦命骁将鄭雄将兵屯于柴桑,以防北兵,以部下内史衛展、屬将周廣操兵俟候。
周紮探知江州嚴備,具表入朝。
元帝聞奏大怒,再下诏命南昌守馮逸,亦将兵馬與宋、趙、周紮同進。
華轶見諸處皆奉诏征己,心中大懼,乃與周廣相謀曰:“馮逸是君之親戚,君可修書,密去見他,約與共破官兵,許奉他們為主。
”廣應而出。
衛展知之,私謂廣曰:“華公逆命,抗拒官兵,必不能敵。
我等莫為所誤,不若反約馮公急進,我與你為内應,擒轶以圖轉禍為福,不亦可乎?”周廣然之。
即修書實言,令人持去。
馮逸見之大喜,即與宋典、趙誘三面進攻。
轶自與周衛出兵迎敵。
未及交戰,衛展、周廣反戈大叫曰:“今官軍大至,敢有抗者,悉夷三族,可助我共誅逆命之子!”衆多應諾。
華轶聽得大驚,急與其弟華轼率親兵轉殺周廣與衛展二人。
外面宋、趙揮兵逼進,轶、轼兩頭受敵,大敗而走,趙誘将兵追及斬之。
華轼欲走回城,被周紮命子周續伏兵于路,沖出圍住,亦被所殺。
紮聚馮、趙、宋典等俱至城下。
高悝使人将前後勸谏之箋,開城獻與周紮,自乃綁縛待罪。
紮等赦之,令其權管州事,安撫百姓,各往之任。
悝求入朝奏請江州良守,己不敢攝,紮許之。
高悝至建康,先求擢人鎮守江州,再上一本,奏言:“華轶無罪,但欲陛下先取洛陽,以複故京,報漢大仇為重,别無他意。
昨者陳兵乃欲衛身見衆,以辨是非,非抗敵也。
且其祖華歆有大功于宣帝,其父亦有功于國家,今轶已誅正典,不宜絕其宗祀。
”晉主嘉其義,即命高悝訪轶子孫承繼其後,悝乃與其子華傅入朝見帝,帝賜官冠帶,使奉祭祀。
後人有詩歎曰: 執偏華轶欠通融,逆勢違時枉固忠。
不是高悝伸屈訴,幾乎自戮更亡宗。
孔侃以周氏名宦子孫,不敢推問。
周筵乃自問曰:“弟等何為作此大逆,不怕門戶絕滅也?”劭曰:“吾以父死無辜,常懷痛恨在心,今弟勰年稍長,實與商議報仇之事,使勰去請徐功曹相助,初無反意,但徐複兄弟不當勒殺袁太守。
今他已誅,事勢已壞,不複有辨,但阿勰實不曾主此謀。
吾今不能報父,亦非孝也;叛君殺守,亦非忠也。
不忠不孝,罪無所逭,死是分也。
乞兄念父殁于忠冤,存弟以養老母,莫使宗祀盡絕,吾歸九泉,亦感兄之大德也!”周筵乃假公濟私,使孔侃上本申周劭、徐馨之罪,陳周紮之忠,即将周劭斬首,系勰縣獄。
筵回京伏命,代紮上言,又請貸勰存祀。
元帝從之,擢筵為東宮太子賓客,複起周紮之官,為桂陽太守,繼王棱之任,遷孔侃為吳興太守,頒敕赦周氏一門之罪,命周勰以冠帶榮身,主奉宗祀,其馀在言者各隻減俸三月。
以周氏有功于國家,惟聊示以法故也。
或奏以周紮雖有杖子集兵之功,叛出他門,隻可折罪,不當加職。
王導乃上奏保紮,言江州華轶不欽朝命,宜使其督兵讨轶治罪,以報國恩。
帝喜,下敕令紮先往江州,然後之任。
按《史》:華轶字公辂,乃華歆之孫。
少有逸才,通孫吳兵法,熟孔孟詩書。
晉惠帝時,人以其祖父有功于國,保奏蔭襲。
琅琊王東渡,轶以恢複上言,随至建康,王使其鎮守江州,招兵積糧,以俟北伐。
轶乃欣然領命,到任募有精兵二萬,錢糧數年。
及後琅琊繼承帝位,轶上本進谏,以為:“王上宜當勵兵戬寇,克複洛陽,報漢大仇,而乃聽信饕祿求榮之言,妄欲稱尊,偷安江左,臣切以為未可也。
”朝臣等暗下诏責之。
及元帝建号,轶忿怨不承教命,阻挪錢糧。
其參謀高悝谏勸極力,轶不肯從。
悝又曰:“此非琅琊自欲如此,為因二帝被擄,中原無主,朝野連名三百,勸上尊号,以興晉祀。
府尊既不入觐,亦當奉表稱賀,才是鎮臣之禮。
”轶曰:“吾未聞有诏命加封,何得奉表?”竟不聽勸。
晉元立後,雖然江州久未輸糧入京,亦不知華轶挾恨逆命。
王導總政尚寬,故亦不究察。
至是下縣有怪轶者,将其言上于朝中。
晉主以問于大臣等,衆臣宰曰:“華轶未嘗有鎮撫偉迹,建立殊勳,何欲我先加封而後奉表?太無臣禮!況又不當久捺錢糧,若不懲治,是起天下效尤矣。
”乃命荀藩移檄試召之,轶複不從,帝特敕令周紮先往征讨。
紮上言:“江州逆命久遠,必有兵備,非易可率爾收者,須賜兵馬,以防不然。
”朝議命宋典、趙誘二人将兵聽紮節制,同往伐轶,又檄周訪、荀崧、甘卓為援助之。
華轶聞知,亦命骁将鄭雄将兵屯于柴桑,以防北兵,以部下内史衛展、屬将周廣操兵俟候。
周紮探知江州嚴備,具表入朝。
元帝聞奏大怒,再下诏命南昌守馮逸,亦将兵馬與宋、趙、周紮同進。
華轶見諸處皆奉诏征己,心中大懼,乃與周廣相謀曰:“馮逸是君之親戚,君可修書,密去見他,約與共破官兵,許奉他們為主。
”廣應而出。
衛展知之,私謂廣曰:“華公逆命,抗拒官兵,必不能敵。
我等莫為所誤,不若反約馮公急進,我與你為内應,擒轶以圖轉禍為福,不亦可乎?”周廣然之。
即修書實言,令人持去。
馮逸見之大喜,即與宋典、趙誘三面進攻。
轶自與周衛出兵迎敵。
未及交戰,衛展、周廣反戈大叫曰:“今官軍大至,敢有抗者,悉夷三族,可助我共誅逆命之子!”衆多應諾。
華轶聽得大驚,急與其弟華轼率親兵轉殺周廣與衛展二人。
外面宋、趙揮兵逼進,轶、轼兩頭受敵,大敗而走,趙誘将兵追及斬之。
華轼欲走回城,被周紮命子周續伏兵于路,沖出圍住,亦被所殺。
紮聚馮、趙、宋典等俱至城下。
高悝使人将前後勸谏之箋,開城獻與周紮,自乃綁縛待罪。
紮等赦之,令其權管州事,安撫百姓,各往之任。
悝求入朝奏請江州良守,己不敢攝,紮許之。
高悝至建康,先求擢人鎮守江州,再上一本,奏言:“華轶無罪,但欲陛下先取洛陽,以複故京,報漢大仇為重,别無他意。
昨者陳兵乃欲衛身見衆,以辨是非,非抗敵也。
且其祖華歆有大功于宣帝,其父亦有功于國家,今轶已誅正典,不宜絕其宗祀。
”晉主嘉其義,即命高悝訪轶子孫承繼其後,悝乃與其子華傅入朝見帝,帝賜官冠帶,使奉祭祀。
後人有詩歎曰: 執偏華轶欠通融,逆勢違時枉固忠。
不是高悝伸屈訴,幾乎自戮更亡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