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一二回 周訪楊口破杜曾
關燈
小
中
大
欲會叔父兄等,共立劉琨為都督,總我四鎮兵馬,共征石勒。
叔料石家兵馬強弱如何,而即聽之?且琨被破,無地可栖,寄身段氏之人,匹殚兄不先與叔兄商議,竟欲尊他,則是我等皆為琨之部屬矣。
大丈夫聽人指揮,豈不恥乎?侄今先來禀過叔父,我必不去,勿以吾為無忠義也!”涉複辰曰:“侄乃剛硬之人,既不肯去,我等焉能保勝,去惹怨恨乎?”遂不發兵相應,陸眷亦止。
匹殚不能獨進,其議悉罷。
末杯欲遏抑匹殚,密又使人将奉诏命之事報知石勒,要賣人情。
勒見報,乃亦具本上平陽奏知漢主。
漢主見之,召集朝臣商議,靳準曰:“晉人所恃者,以其西北諸方尚有所屬州郡故也,吾能盡并北地,彼方絕望。
今有汝陰、荥陽間居我漢腹内,未曾并取,不若先發軍馬,奪此二郡,則山之東西,關之内外,盡吾所有,彼焉奈我何哉!”漢主劉聰然之,乃使大将劉暢為帥,王騰、喬遂為副,引兵三萬,先取汝陰。
汝陰守将乃荥陽刺史李矩。
矩見此消息,急聚将佐郭默等計議其事。
其部屬裨将輩皆曰:“漢兵甚銳,長安、洛陽都城大郡,尚被其破,況此小郡,糧少兵微,焉能抗其鋒哉?不如請降,以免百姓荼毒之苦。
”李矩曰:“不然。
吾守此地三十年矣,曆數大兵,今日何言降也?”郭默曰:“我有一計,正當以降破彼。
今可修書送去稱附,用遜辭奉承劉暢,賺其屯兵界内,與之來往,暢必以吾懼他,真心降順,不以我等為備。
再使人以财物啖其部屬,牛酒啖其兵士。
衆見我意殷誠,定然放膽忽戰,然後以精兵劫其營壘,燒其糧草,賊必逃去矣!”衆皆疑懼,不敢應承,獨牙将李賓曰:“此計大妙,各宜秘密,某請便行。
”矩令郭誦作書,使賓持去。
賓至漢營見暢,匍匐再拜曰:“吾王言汝陰城小,糧少兵微,見大軍到臨,情願歸矣,惟求免殺掠百姓,望将軍以仁義為心,俯納為幸。
”劉暢曰:“李荥陽肯歸順保民,吾何不從?”即将兵馬于五裡崗屯紮,款待李賓,親送出營。
賓回見李矩,言暢如此如此,矩大喜。
次日,備辦铠馬饋送,又赍牛酒犒賞兵士,暢以為真,分賞軍人,令其盡飲。
李賓回勸李矩曰:“漢将傳示三軍盡飲,并無疑備之心,乘今夜進兵,可破劉暢,又不緻久而謀洩。
”李矩然之,使郭默傳令三軍整點,衆不敢應,矩曰:“汝等懼怕不能取勝也?此處大賢子産廟極有靈應,我今命郭參謀緻祭于彼,若神人許我出兵則去,如不許出兵,又作别議。
”衆皆信之。
矩令郭誦往祭求簽,密令其子重賂一巫人,囑令如此而行,另有賞謝,其人允諾。
郭誦禱畢,徑抄其許勝诠詩,回示軍将。
正看間,忽有一人身披黃服,如醉如癡,撞入府堂,佯狂踟躅,抱持不住。
諸将士皆裂開觀看,其人大喝曰:“衆皆休散,不得喧嘩!”言訖,竟升公座,拍案大呼曰:“值日吏典某人可召将官郭默、耿稚上廳聽令,郭誦等在下者不用召。
”道畢,閉目少息,須臾起身,倚案謂衆曰:“吾乃鄭大夫部下值符使者是也。
大夫有令,今漢寇侵犯汝陰,衆人議降,此決不可。
他欲将李太府送上平陽,盡殺晉之兵将,換漢人來守,使我先賢陷于犬羊。
我主命吾來報,今着遊奕将軍帶領陰兵助汝破賊,以救軍民之命。
可以火速整頓,趁今夜賊衆肆飲醉酒,悄悄疾至五裡崗伺候,看陰風微起,是吾大夫來也,汝等一齊奮勇殺入,賊兵自亂,定然教他片甲不留。
諸将弗得驚懼,努力幹功,漢兵從此再不敢偷觑汝陰矣。
我今回話去也!”言訖,昏倒于座。
李矩命人以被披蓋于其身,即與郭默出整軍馬,諸兵将信其言,盡皆踴躍争先,結束聽令。
矩命頭上各系白帶一條為号,飽食而起,人皆銜枚,馬盡勒口,二更一齊出寨。
于路見微風吹面,真以為神,如飛不停,頃刻即便行至漢寨,分作四處一齊殺入。
漢兵信降,果然不備,醉飲而睡。
及聞喊發,衆皆惶惶而起,人不及甲,馬不及鞍,黑暗不分你我,自相混殺。
矩兵皆有記辨認,以此死傷者盡是漢兵。
戰至四更,屍骸疊疊,劉暢、喬遂各帶槍傷,不能當抵,隻得棄寨而走。
李矩催兵随後掩殺,三萬雄兵,被七千人殺去三停之二。
趕至天明,已五十馀裡,矩兵亦各力疲,懼有救應,乃收拾回軍。
劉暢、王、喬走至平陽界上,遣人入朝告罪。
矩回汝陰,各郡縣皆來賀功推戴,遂複奉還荥陽,以拒漢寇。
晉勢稍振,淮南得安,矩之功也。
後人有詩贊曰: 天意欲心存弱晉,故生祖李拒強胡。
當年臣宰皆如許,肯使羌戎得妄圖?
叔料石家兵馬強弱如何,而即聽之?且琨被破,無地可栖,寄身段氏之人,匹殚兄不先與叔兄商議,竟欲尊他,則是我等皆為琨之部屬矣。
大丈夫聽人指揮,豈不恥乎?侄今先來禀過叔父,我必不去,勿以吾為無忠義也!”涉複辰曰:“侄乃剛硬之人,既不肯去,我等焉能保勝,去惹怨恨乎?”遂不發兵相應,陸眷亦止。
匹殚不能獨進,其議悉罷。
末杯欲遏抑匹殚,密又使人将奉诏命之事報知石勒,要賣人情。
勒見報,乃亦具本上平陽奏知漢主。
漢主見之,召集朝臣商議,靳準曰:“晉人所恃者,以其西北諸方尚有所屬州郡故也,吾能盡并北地,彼方絕望。
今有汝陰、荥陽間居我漢腹内,未曾并取,不若先發軍馬,奪此二郡,則山之東西,關之内外,盡吾所有,彼焉奈我何哉!”漢主劉聰然之,乃使大将劉暢為帥,王騰、喬遂為副,引兵三萬,先取汝陰。
汝陰守将乃荥陽刺史李矩。
矩見此消息,急聚将佐郭默等計議其事。
其部屬裨将輩皆曰:“漢兵甚銳,長安、洛陽都城大郡,尚被其破,況此小郡,糧少兵微,焉能抗其鋒哉?不如請降,以免百姓荼毒之苦。
”李矩曰:“不然。
吾守此地三十年矣,曆數大兵,今日何言降也?”郭默曰:“我有一計,正當以降破彼。
今可修書送去稱附,用遜辭奉承劉暢,賺其屯兵界内,與之來往,暢必以吾懼他,真心降順,不以我等為備。
再使人以财物啖其部屬,牛酒啖其兵士。
衆見我意殷誠,定然放膽忽戰,然後以精兵劫其營壘,燒其糧草,賊必逃去矣!”衆皆疑懼,不敢應承,獨牙将李賓曰:“此計大妙,各宜秘密,某請便行。
”矩令郭誦作書,使賓持去。
賓至漢營見暢,匍匐再拜曰:“吾王言汝陰城小,糧少兵微,見大軍到臨,情願歸矣,惟求免殺掠百姓,望将軍以仁義為心,俯納為幸。
”劉暢曰:“李荥陽肯歸順保民,吾何不從?”即将兵馬于五裡崗屯紮,款待李賓,親送出營。
賓回見李矩,言暢如此如此,矩大喜。
次日,備辦铠馬饋送,又赍牛酒犒賞兵士,暢以為真,分賞軍人,令其盡飲。
李賓回勸李矩曰:“漢将傳示三軍盡飲,并無疑備之心,乘今夜進兵,可破劉暢,又不緻久而謀洩。
”李矩然之,使郭默傳令三軍整點,衆不敢應,矩曰:“汝等懼怕不能取勝也?此處大賢子産廟極有靈應,我今命郭參謀緻祭于彼,若神人許我出兵則去,如不許出兵,又作别議。
”衆皆信之。
矩令郭誦往祭求簽,密令其子重賂一巫人,囑令如此而行,另有賞謝,其人允諾。
郭誦禱畢,徑抄其許勝诠詩,回示軍将。
正看間,忽有一人身披黃服,如醉如癡,撞入府堂,佯狂踟躅,抱持不住。
諸将士皆裂開觀看,其人大喝曰:“衆皆休散,不得喧嘩!”言訖,竟升公座,拍案大呼曰:“值日吏典某人可召将官郭默、耿稚上廳聽令,郭誦等在下者不用召。
”道畢,閉目少息,須臾起身,倚案謂衆曰:“吾乃鄭大夫部下值符使者是也。
大夫有令,今漢寇侵犯汝陰,衆人議降,此決不可。
他欲将李太府送上平陽,盡殺晉之兵将,換漢人來守,使我先賢陷于犬羊。
我主命吾來報,今着遊奕将軍帶領陰兵助汝破賊,以救軍民之命。
可以火速整頓,趁今夜賊衆肆飲醉酒,悄悄疾至五裡崗伺候,看陰風微起,是吾大夫來也,汝等一齊奮勇殺入,賊兵自亂,定然教他片甲不留。
諸将弗得驚懼,努力幹功,漢兵從此再不敢偷觑汝陰矣。
我今回話去也!”言訖,昏倒于座。
李矩命人以被披蓋于其身,即與郭默出整軍馬,諸兵将信其言,盡皆踴躍争先,結束聽令。
矩命頭上各系白帶一條為号,飽食而起,人皆銜枚,馬盡勒口,二更一齊出寨。
于路見微風吹面,真以為神,如飛不停,頃刻即便行至漢寨,分作四處一齊殺入。
漢兵信降,果然不備,醉飲而睡。
及聞喊發,衆皆惶惶而起,人不及甲,馬不及鞍,黑暗不分你我,自相混殺。
矩兵皆有記辨認,以此死傷者盡是漢兵。
戰至四更,屍骸疊疊,劉暢、喬遂各帶槍傷,不能當抵,隻得棄寨而走。
李矩催兵随後掩殺,三萬雄兵,被七千人殺去三停之二。
趕至天明,已五十馀裡,矩兵亦各力疲,懼有救應,乃收拾回軍。
劉暢、王、喬走至平陽界上,遣人入朝告罪。
矩回汝陰,各郡縣皆來賀功推戴,遂複奉還荥陽,以拒漢寇。
晉勢稍振,淮南得安,矩之功也。
後人有詩贊曰: 天意欲心存弱晉,故生祖李拒強胡。
當年臣宰皆如許,肯使羌戎得妄圖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