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一二回 周訪楊口破杜曾
關燈
小
中
大
話說晉元帝三年,朝中文武欲因荀崧上陶侃之功,各皆建言,堪以陶侃刺守荊州,陰被王敦賄求堂弟王廙代之,複使陶侃入廣州原任,又逗留于荊地。
侃将鄭攀系是杜弢部下之人,改邪歸侃,及見王敦所為,心甚不忿,乃暗使人招取杜曾入據荊州,以拒王廙。
廙到任時,已被杜曾占據荊州,即将兵馬進攻杜曾,曾亦出兵逆戰。
廙失利,折兵數百,乃不敢戰,退于楊口屯紮,遣人報與王敦知之。
王敦正來會見陶侃,聽得此說,心中大怒,以為陶侃挾恨,故使鄭攀結連杜曾,逐弟王廙,不容之任,乃親自貫甲操刃,欲殺陶侃。
出而思之,恐不能勝,複回者數次。
人将其事報知陶公,使為防備。
侃聽罷,乃親自帶領朱伺、高寶,随行二十馀人,詣敦營請見。
卻好敦正出營外相撞,慌忙斂刃伫立。
侃正色拱謂敦曰:“前者同收杜弢,鄭攀棄邪來投使君,使君不肯容留,緻攀避去。
後聞朝中遷仆為荊州刺史,攀乃歸正從仆。
今改以令弟為荊州刺史,命仆左轉廣州,攀不欲去,故又棄仆構曾,侃亦豈知其心?今攀雖謀為亂,原非仆之部屬,而可以此反側小人枉誣正士乎?使君雄斷霄漢,裁理天下,何得以無形之事,欲傷同類乎?”敦不能答,乃推如廁相叙。
參軍陶梅密言敦曰:“周訪威震江西,與陶士行連姻,如左右手,今欲殺侃,是斷人左手,安有右手不來相應者乎?且吾兵力未充,卒難謀人,君其思之。
且陶公惠澤及人甚多,四方感慕,毋使紛起天下之議,脫有不平之變,後悔莫及。
”敦意始悟,乃釋甲整衣而出,請侃入内,謝罪曰:“适者誤聽細人之言,一時欠審。
吾今反複思之。
固無是事,亦無是理,君其勿怪。
”次日,盛陳酒馔,請侃作餞,執手笑曰:“昨因愚見不明,幾至錯怪正士,幸勿為恨。
君請暫往廣州撫安黎庶,不日奏請喬遷中土,為中流砥柱,休以小嫌蒂芥胞臆。
”侃謝而别,引兵回廣州而去。
時有王機,原從事王澄,荒政得罪被執,機乃逃遁過嶺,見陶侃出差荊襄,收剿杜曾,乘廣中兵少,聚衆為盜,擾害地方,其勢漸盛。
侃至始興,聽得其因,衆将佐皆曰:“宜少停紮,待探強弱而進,免緻倉卒被算。
”侃曰:“此賊已據肇慶,侵掠廣州甚急,若不疾進,彼亦得廣,勢即猖盛,愈難破矣。
趁茲馳至廣州,下令各郡征讨,賊必畏懼,惑兵之計,不可失也。
”乃命鄭正率兵一萬,揚旗向肇慶徑征王機,朱伺将兵五千進衛廣州。
二路齊發。
王機探得,集作一處商議。
其黨衆皆曰:“陶公非他将之比,杜弢、杜曾、張彥、王貢俱不能撄其鋒,我若與抗,必無勝理。
不如奔據交州,再圖他舉,此為上策。
否則進退失守,那時徒悔莫及。
”王機從之,引衆從海道望交州而去,廣地複甯。
杜曾在荊州,見陶侃返兵,又肆猖獗,劫掠鄉村,民不得安,書帖怨罵鄭攀。
攀見之甚悔,歎曰:“吾已棄邪歸正,從事明刺史,隻因懷抱不平,一時忿怒,錯幹此事,曾賊複又不仁,惹人笑罵,甚污陶公。
今彼遠去,吾将奈何?”乃與心腹夥夜商議,夤夜棄曾,複改正歸投王廙。
至楊口拜見,哀告言:“一時被杜曾所惑,緻得大罪。
今願洗心改正,立功贖過,望将軍赦之。
”王廙一心欲入荊州,乃受其降。
攀勸廙移兵先據竟陵,取賊根本。
舊将朱彤曰:“鄭攀雖降,杜曾狡猾難測,且宜令攀為前部,分兵随曾之變,會合大将軍,明取荊州,以除逆寇,未可舍此西行。
”王廙以為馀賊巢壘者是,反疑朱彤老怯,懼于前進,乃不聽其勸,留丘随守楊口,自将人馬望竟陵而去。
杜曾探知其事,引兵夜襲楊口,丘随戰死,五百馀兵盡被所殺。
杜曾乘勝複攻荀崧。
崧懼曾兵強犷,閉門不敢出戰,曾乃大掠,鄉邑為之一空。
王廙紮竟陵,第五猗出兵與戰。
廙請王敦相助,敦即自引兵至,第五猗奔守沔口,廙得竟陵。
曾聞知大怒,合猗兵轉掠漢陽下縣,俱破之。
風聲報至建康,晉元帝大駭,問于群臣曰:“杜曾複熾,荊州、楊口、沔口、漢口皆被所破,恐其順流來犯建康,如何區處?”王導曰:“不足慮也。
今周訪屯兵豫章,雄視江右,宜下诏令其會合漢陽許朝、樊口李桓,一同統兵征剿杜曾,何憂賊徒敢窺江東乎?”元帝大喜,即日降诏,令人前去。
周訪得命,乃命夏文華、夏文盛引兵一萬,先往會合許、李二處之兵,自與周撫随後而進。
杜曾聞知,引衆退守楊口壘。
不數日,三處官兵盡至,相見訖,亦望楊口而進。
杜曾盛兵嚴陣以待。
周訪看其風勢,乃聚衆兵将分付曰:“此賊久曆戰陣,非比
侃将鄭攀系是杜弢部下之人,改邪歸侃,及見王敦所為,心甚不忿,乃暗使人招取杜曾入據荊州,以拒王廙。
廙到任時,已被杜曾占據荊州,即将兵馬進攻杜曾,曾亦出兵逆戰。
廙失利,折兵數百,乃不敢戰,退于楊口屯紮,遣人報與王敦知之。
王敦正來會見陶侃,聽得此說,心中大怒,以為陶侃挾恨,故使鄭攀結連杜曾,逐弟王廙,不容之任,乃親自貫甲操刃,欲殺陶侃。
出而思之,恐不能勝,複回者數次。
人将其事報知陶公,使為防備。
侃聽罷,乃親自帶領朱伺、高寶,随行二十馀人,詣敦營請見。
卻好敦正出營外相撞,慌忙斂刃伫立。
侃正色拱謂敦曰:“前者同收杜弢,鄭攀棄邪來投使君,使君不肯容留,緻攀避去。
後聞朝中遷仆為荊州刺史,攀乃歸正從仆。
今改以令弟為荊州刺史,命仆左轉廣州,攀不欲去,故又棄仆構曾,侃亦豈知其心?今攀雖謀為亂,原非仆之部屬,而可以此反側小人枉誣正士乎?使君雄斷霄漢,裁理天下,何得以無形之事,欲傷同類乎?”敦不能答,乃推如廁相叙。
參軍陶梅密言敦曰:“周訪威震江西,與陶士行連姻,如左右手,今欲殺侃,是斷人左手,安有右手不來相應者乎?且吾兵力未充,卒難謀人,君其思之。
且陶公惠澤及人甚多,四方感慕,毋使紛起天下之議,脫有不平之變,後悔莫及。
”敦意始悟,乃釋甲整衣而出,請侃入内,謝罪曰:“适者誤聽細人之言,一時欠審。
吾今反複思之。
固無是事,亦無是理,君其勿怪。
”次日,盛陳酒馔,請侃作餞,執手笑曰:“昨因愚見不明,幾至錯怪正士,幸勿為恨。
君請暫往廣州撫安黎庶,不日奏請喬遷中土,為中流砥柱,休以小嫌蒂芥胞臆。
”侃謝而别,引兵回廣州而去。
時有王機,原從事王澄,荒政得罪被執,機乃逃遁過嶺,見陶侃出差荊襄,收剿杜曾,乘廣中兵少,聚衆為盜,擾害地方,其勢漸盛。
侃至始興,聽得其因,衆将佐皆曰:“宜少停紮,待探強弱而進,免緻倉卒被算。
”侃曰:“此賊已據肇慶,侵掠廣州甚急,若不疾進,彼亦得廣,勢即猖盛,愈難破矣。
趁茲馳至廣州,下令各郡征讨,賊必畏懼,惑兵之計,不可失也。
”乃命鄭正率兵一萬,揚旗向肇慶徑征王機,朱伺将兵五千進衛廣州。
二路齊發。
王機探得,集作一處商議。
其黨衆皆曰:“陶公非他将之比,杜弢、杜曾、張彥、王貢俱不能撄其鋒,我若與抗,必無勝理。
不如奔據交州,再圖他舉,此為上策。
否則進退失守,那時徒悔莫及。
”王機從之,引衆從海道望交州而去,廣地複甯。
杜曾在荊州,見陶侃返兵,又肆猖獗,劫掠鄉村,民不得安,書帖怨罵鄭攀。
攀見之甚悔,歎曰:“吾已棄邪歸正,從事明刺史,隻因懷抱不平,一時忿怒,錯幹此事,曾賊複又不仁,惹人笑罵,甚污陶公。
今彼遠去,吾将奈何?”乃與心腹夥夜商議,夤夜棄曾,複改正歸投王廙。
至楊口拜見,哀告言:“一時被杜曾所惑,緻得大罪。
今願洗心改正,立功贖過,望将軍赦之。
”王廙一心欲入荊州,乃受其降。
攀勸廙移兵先據竟陵,取賊根本。
舊将朱彤曰:“鄭攀雖降,杜曾狡猾難測,且宜令攀為前部,分兵随曾之變,會合大将軍,明取荊州,以除逆寇,未可舍此西行。
”王廙以為馀賊巢壘者是,反疑朱彤老怯,懼于前進,乃不聽其勸,留丘随守楊口,自将人馬望竟陵而去。
杜曾探知其事,引兵夜襲楊口,丘随戰死,五百馀兵盡被所殺。
杜曾乘勝複攻荀崧。
崧懼曾兵強犷,閉門不敢出戰,曾乃大掠,鄉邑為之一空。
王廙紮竟陵,第五猗出兵與戰。
廙請王敦相助,敦即自引兵至,第五猗奔守沔口,廙得竟陵。
曾聞知大怒,合猗兵轉掠漢陽下縣,俱破之。
風聲報至建康,晉元帝大駭,問于群臣曰:“杜曾複熾,荊州、楊口、沔口、漢口皆被所破,恐其順流來犯建康,如何區處?”王導曰:“不足慮也。
今周訪屯兵豫章,雄視江右,宜下诏令其會合漢陽許朝、樊口李桓,一同統兵征剿杜曾,何憂賊徒敢窺江東乎?”元帝大喜,即日降诏,令人前去。
周訪得命,乃命夏文華、夏文盛引兵一萬,先往會合許、李二處之兵,自與周撫随後而進。
杜曾聞知,引衆退守楊口壘。
不數日,三處官兵盡至,相見訖,亦望楊口而進。
杜曾盛兵嚴陣以待。
周訪看其風勢,乃聚衆兵将分付曰:“此賊久曆戰陣,非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