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一一回 東晉江東接天位

關燈
話說琅琊王被王導托疾以要其允許繼位,次日,西陽王司馬羕會同百官,具龍旗鳳辇、雉扇冕旒,擁琅琊王拜祭天地川山神祇,登壇南面而立。

    禮官刁協宣讀冊文曰: 維皇晉大興元年四月丙午日,皇帝臣司馬睿,敢用玄牡,昭告于皇天上帝後土神祇而言曰:晉自宣武,托天眷顧,奄有萬方之土,期欲永佑,曆數無疆,以延宗祀。

    讵豈胡戎濁亂,窘辱二帝,社稷幾墜,民心幸存。

    今為劉聰逞暴,戮害生靈,石勒肆兇,塗毒守宰,罪惡充積,殘戾彌天。

    群臣将吏以為,華夷有别,今古無淆,觌茲中原陷于腥膻,黎民悉遭左衽,衣冠切齒,木石酸心,不以臣為才渺德涼,忝居晉胄,推以大位,戴以鴻基。

    臣揆愚不敢當,懼慚神器,用是詢中外赤子,遐迩夷酋,佥曰天眷不可以不答,祖德不可以不修,皇綱不可以久替,蒼黎不可以無主。

    率土鹹望,在予一人。

    茲乃不敢違天明命,仰答衆心,于今年今月今日今時登壇再拜,受皇帝玺绶符章,遍告類于天神,惟神享胙于晉,永奠皇圖,以綏四海。

     讀畢,焚楮再拜,衆官員扶琅琊王登辇回殿,升于禦座,獻上玺绶。

    琅琊謙讓再四,方始就位。

    百官朝賀畢,上帝号為孝元皇帝。

    元帝念王導功多,命再設一座與軍師,共理國事。

    王導曰:“若太陽下同萬物,蒼生何由仰望?世無是理。

    ”晉主乃止。

    于是大頒诏赦于天下,各處州郡外鎮,立世子司馬紹為太子,封次子司馬裒為琅琊王,以嗣廢恭王,鎮守廣陵,拜西陽王司馬羕為太保,王導為司徒,王敦為鎮北大将軍,刁協為仆射,周顗為吏部尚書,賀循為太常,司馬丞嗣遜原為谯郡王,其馀劉隗、紀瞻、王含、卞壸、謝鲲、郄鑒、桓彜、桓宣、趙誘、祖逖、周玘、衛玠、王彬、虞譚、甘卓、陳頵、王遽、戴淵、荀菘、宋哲、第五猗、陶梅、範逵、周筵、劉遐、徐龛、周遐、蔡豹等各加升擢,不及細錄。

    時江東因吳王懦弱,遭陳敏之亂。

    琅琊王初至,百事草創,獨賴刁協、□□□朝,谙練事故,賀循為當代儒宗,明習禮樂,凡有拟議,皆取決于二人焉。

    以此朝政頗立,堪成國體。

    晉主诏至幽州,劉琨乃遣右司馬溫峤奉表,詣建康稱賀。

    将行,琨謂溫峤曰:“晉祚雖衰,天命未改,吾當立功河朔,使卿延譽江東,其當勉之。

    ”峤乃許諾,歸家收拾行李。

    峤母不欲其去,将衣服扯住止之。

    峤乃割裾而起,以趨王命。

    及至建康,王導、周顗、庾亮等皆愛其才,争與之交,峤乃被留,不得還事劉琨。

    又說诏至遼東,慕容廆接得,見晉主止授己為龍骧将軍昌黎公之職,心中不甚悅,乃與部衆議曰:“吾今自稱大單于之号,遼中無不遵仰,複受其官,則人心必然議我矣。

    還是不從他的是。

    ”處士高诩曰:“霸王之業,非義不濟。

    今晉室雖微,人心猶附。

    公宜遣使往江東稱賀,示有所尊,然後仗大義以征諸部,此管仲之功,一匡九合,不患無辭矣!”廆然之,使人至建康謝表。

    晉主嘉其賢,複賜節旄。

    于是諸遼之鄰鎮,以其義正,悉皆畏服。

    燕能成業,良由此也。

     話分兩頭,再說竟陵郡有反賊杜曾作亂,不時冠掠荊襄,民不勝害。

    按《傳》:杜曾乃新野王之裨将也。

    先日新野王被反賊所害,其牙将胡元逃于竟陵,招集散亡,攻讨賊寇,為主報仇。

    惟杜曾極有勇略,所向皆先,生擒殺新野王之賊枭祭。

    胡元見其有功,請假新野王妃之命,補曾為竟陵守。

    自此威名日盛,賊皆畏之。

    極善水戰,能躍丈馀之遠,勝則獨指奮追,敗則入波浮沉而遁,以是諸部奈他不何。

    新野王妃亡後,與胡元擅威,旁并郡縣,軍聲大震,遂廣掠聚糧。

    人以為反亂作叛,奏請朝廷征讨,以靖荊襄。

    晉帝聞此,未即加兵,又恐上流被據,乃命大臣第五猗為荊州刺史以鎮之。

    杜曾密備舟船,以重賂賄迎第五猗,推為主帥,職掌胡元之兵馬,分據漢沔,朋黨為寇。

    事聞朝中,晉元帝大怒,欲要集兵征讨,即召諸文武共議出師。

    王導曰:“吾今新立,豈可因此小寇而即動京兵,但命一鎮臣剿之,方見國威。

    ”賀循曰:“前者杜弢作亂,乃是陶侃、王敦收平。

    何不再下诏命,令陶侃發兵讨之,然後以侃為荊州刺史,則可絕盜寇之根矣。

    ”晉主從之,即使人持诏去調陶侃征讨杜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