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〇八回 元達死關姜辭職

關燈
意太弟,臣有一計,可以聳動主上之聽。

    皇太弟素好待士,今因東宮禁衛森嚴,賓客罕入,難以指太弟之失。

    宜當寬緩東宮之禁,縱太弟賓客往來,則可觇其隙,議其非矣。

    然後臣為殿下密上罪狀,收其賓客,暗拷證之,獄辭一成,則主上無不信矣。

    ”燦然其計,乃命東宮衛将蔔抽引兵出禦李矩。

    東宮少傅陳休、參軍蔔崇素忠直清正,不知準計,谏止其事,以為内兵非可外調。

    太子燦曰:“東宮今屬太弟所掌,相國總樞是吾所管,叔侄同心,内禁何須侍衛?”竟遣抽出。

    休、崇二人猶持正謹慎。

    王沉、郭猗深忌之,思欲中害二人。

    東宮侍中蔔幹揣知其情,密謂陳休、蔔崇曰:“王沉懷讒嫉正,以吾等在東宮,制彼難以肆行奸計,不久必将禍害相及矣。

    君豈不知王沉之勢,死生指顧,榮枯呼吸。

    昔之親賢,孰如陳蕃、窦武,且被蹇碩、段珪等屠戮,君其思之。

    ”崇、休曰:“吾輩年逾五十,職位已尊,脫死忠義,為得所矣,安能俯首低眉以谄閹豎乎?”不數日,靳準劾奏太弟劉義、大将軍劉宏與東宮官屬等交通賓客,出入禁門,謀為不軌。

    漢主持疑,王沉在旁力谮訴之。

    及入内,月華承父之托,又以為言,漢主遂信,立命收拿陳休、蔔崇,并特進綦毋達等七人,拷計誣辭,拟以斬罪。

    蔔幹乃号泣上谏:“請待秋後會審事實,正之以法,未為晚也。

    ”王沉叱之曰:“侍中欲緩國法,莫不有同謀之意乎?”蔔幹再不敢言,灑淚而出。

    次日诏下,廢劉義、劉宏、蔔幹三人為庶人。

     河間王劉易正欲上保,恐單表難回漢主之聽,适遇侍中姜發與一班舊将自關中回,即日相議,共伸太弟之怨,于是易為本首,姜發、黃臣、關山、呼延颢、廖全等連名上本進谏曰: 臣等伏念治天下之道,有正有逆,正則天下理而庶事甯,逆則天下亂而萬政隳。

    今王沉以常侍閹宦,侮慢天常,竊柄盜權,濁亂朝廷,擅專升黜,兄弟叔侄分設州郡,一至出門便獲大賞,京畿遠近沃田數百萬,膏腴美宅沉占過半,富拟王侯,貴次天子,緻使怨氣上蒸,盜賊蜂起。

    石勒、曹嶷皆畏奸斂避,不然将來必成大禍。

    古雲:揚湯止沸,莫若去薪;潰疽雖痛,勝如發毒。

    臣等以為,若誅王沉、郭猗,召回皇太弟,複大将軍職,起陳元達官,則自然外寇潛消,内難屏息,江山永固,天下幸甚,宗社幸甚! 表進,時漢主與二皇後在千秋閣飲宴,獨惟王沉、郭猗二人在旁伏侍。

    表至,帝以示二人,二人跪奏曰:“衆大臣皆不知三人之失,反罪我等。

    王皮、劉惇之言豈謬妄也?望陛下詳之。

    ”漢主反複看表,心亦疑惑,乃問于太子劉燦,燦盛稱王沉、郭猗忠樸,太弟與大将軍是自構其禍,與二人無幹。

    漢主聰信之,反封沉、猗為列侯。

    劉易又與衆将再上疏,極言可誅王沉等,以正國典。

    漢主大怒,手裂表章,責其阿佞懷妒,诃之使出。

    劉易歸第,憂忿怒恚,不食而卒。

    劉易乃右賢王之幼子,平素忠直敢言,漢臣倚之為柱石,一旦被抑緻死,陳元達哭之曰:“哲人雲亡,邦國殄瘁,吾既不複可言,又安用默默苟全于世,以負先帝所托乎?”乃遺表以達漢主,仰藥而死。

    其表略雲: 晉仇未殄,巴蜀不賓;石勒坐據趙魏,曹嶷睥睨全齊。

    陛下心腹四肢,疾患隐症,天下事尚未可知,而乃聽王沉、郭猗、靳準等讒妒之言,誅巫鹹,戮扁鵲,廢其國手,恐一旦或成膏肓之笃,誰為救之?臣今且死,伏惟垂念,九泉瞑目,漢靈幸甚! 其中辭意甚切國事,更不細錄。

    元達既死,通國士民等聞之,無不罷市恸哭,雖深山窮舍,亦皆如喪考妣。

    王沉等匿其遺表,以獻相國劉燦。

    漢主知元達死,因月光之故,心中怪之,亦不臨喪加谥。

    諸勳舊大臣姜發、黃臣、關山等相聚歎息曰:“太弟被廢,大将軍宏、河間王易、相國長宏悉皆謝世。

    世事如此,禍将及身矣!”姜發曰:“我等若不告退,必為元達之次,亟宜自全。

    ”關山曰:“存忠高見是已。

    ”乃相與同詣丞相府中,去見諸葛宣于,計議其事。

    宣于曰:“吾患老病未痊,弗獲與諸故舊同歸林下,以樂馀年矣。

    今朝中有王沉、郭猗、靳準等奸,與劉燦相為表裡,主上又且荒于酒色,眼見世事将變,諸公各宜自全。

    ”于是衆人俱出,各皆上表告老,漢主不許。

     不數日,辭表又上,漢主乃出殿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