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〇二回 石勒僞降擒王浚
關燈
小
中
大
,右侯能井然了之矣!”于是令徐光作書交聘于琨,卑辭謙言以谄之,厚禮賄簡以啖之,使張慮赴荥陽曲見琨,獻上書劄禮物。
琨拆書看之,見其辭意懇至,甚陳己過,三台被刁膺所誤,緻負大德,已削貶為白衣待罪,乞求讨罰王浚僭罔之罪,歸款報效。
琨雖不欲石勒妄為冒通書劄,一則慮勒兵強勢盛,二則懼劉曜再來攻奪,不敢妄動,三則憎嫌王浚滅成都王與縱祁弘焚掠長安之慘,又聞浚立百官,将欲叛晉,亦幸石勒去讨,乃允其請。
移檄部郡關津,言:“石勒聽吾前書之勸,悔過改正,求拔幽州,正王浚叛主之罪,效力将來,以謝累年之愆。
今聽所求,受任通知,不得以邏兵巡察阻其歸向之心。
”石勒得報,使董肇持僞表先行報浚,言冀州牧自引輕兵來上尊号。
浚私受表,不與裴憲等知之。
勒遂以輕騎先發,大将軍張敬帶勁兵三萬,持火夜行繼進。
勒至柏人,執主事者遊綸殺之。
恐其報兄遊統,記前斬伻之恨,先聲漏洩故也。
再至易水,易水守督孫緯觇勒動靜,知其非為來奉戴意,乃欲遣使馳白王浚,先使人約會遊統,共阻石勒。
統知勒兵少,止緯莫報。
勒乃前進,将到郡,浚将王甲始等請出兵擊之,可擒石勒,以剪巨擘,建不世之勳矣。
棗嵩素受石勒厚饋,力勸王浚莫阻歸向之心。
浚乃怒叱衆将曰:“石公此來,正欲奉戴孤耳,敢言擊者斬首!”衆不敢再議,浚乃命設席鋪馔以待之。
勒晨早至郡門,叱門吏啟闼,心中尚疑有伏,乃先驅牛羊千馀向前,聲言上禮,實欲塞諸巷道,使兵難進耳。
得至府第,遂分兵把住門闼。
時王甲始見浚不聽,将兵出巡甯朔,王昌等皆遣出。
浚見勒至,文武久不入請,心中疑懼,或起或坐,出衙來看,隻見石勒戎服坐于政事堂,命石虎、石闵帶甲士入内,執浚立于案前,使徐光讓浚曰:“君位冠元台,爵列上功,據茲骁悍之鎮,跨全燕突騎之鄉,手握強兵,乃至觀京師傾覆而不援,緻天子被擄而不救。
妄思自尊,專任奸暴,殺害忠良,肆情恣欲,毒遍燕壤,自贻至此,豈非天也!”王浚聽言,怒罵曰:“胡奴敢調汝乃公,何往逆之甚也?”時浚将隻有胡矯、王昊在郡,知勒有變,不及點兵,倉卒帶領五千部屬,将欲殺入,忽見張敬帥鐵甲軍兵三萬來到。
二人知勢不敵,乃走出城,往廣平、甯朔報知王昌、王甲始而去。
石勒以精卒五百騎,遣牙将王洛生送浚父子于襄國城去。
徐光知之,急入阻曰:“路途非止一日,倘易水、柏人諸隘有兵襲奪,必為後患,宜當斬之。
”勒急召時,洛生已發,随後趕時,隔遠不能及矣。
石勒甚悔。
張敬曰:“待吾将兵萬人,兼程而進,護過二處,有何懼哉?”由是即攜幹糧就起。
勒乃點集浚兵,有萬馀不肯至者,盡皆殺之,分遣流人各還桑梓。
停二日,不見兵發,勒乃召棗嵩、田矯、田徽、朱碩、朱願,責以貪賄亂政、殘暴生靈,皆斬之,盡去浚之腹黨牙爪攻具。
又使人收遊統,治其不忠之罪,戮之。
召裴憲、荀綽,複其官,輔理州事。
授晉罷任舊尚書劉翰為甯朔将軍,行幽州刺史。
焚燒浚僞宮殿,大掠庫藏,載回襄國。
将米粟據執不放,兵民饑甚,盡生怨怒,又皆念浚,多逃出城追從胡矯、王昊。
昊奔廣平見兄王昌。
矯至中途,遇王甲始兵轉,告以其事,二人大哭一場,昌曰:“吾固知主公驕悖,必然有失,以此放心不下,未到彼處而回。
誰知果被賊擄,如之奈何?公可疾往易水,去請孫守督同來商議。
我今亦往廣平,會王右軍兄弟去也。
”于是兩人别去。
矯至易水見孫緯,告其事,緯哭而歎曰:“昨日張敬兵過此處,吾見其往返日期之近,以為石勒不曾有變。
若知王左軍等出外,主公被擄送上襄國,邀而奪之,反掌中耳,何如此之悖心失志也!”懊罵不已。
胡矯曰:“事已往矣,悔不轉了。
即今王左右二軍廣平相合,共向幽州恢複,将軍可速前去,一同破勒。
”緯曰:“猾賊必然有備,恐未易勝,二公何足急也?”矯曰:“不妨,石勒所将三萬七千人馬,張敬分回一萬,所存隻有二萬七千。
且彼殺吾燕兵萬人,執粟不放,兵民皆怨。
且有裴憲、荀綽在内,人不為用,易于破也。
”緯曰:“吾不被遊統所誤,石勒不知幾
琨拆書看之,見其辭意懇至,甚陳己過,三台被刁膺所誤,緻負大德,已削貶為白衣待罪,乞求讨罰王浚僭罔之罪,歸款報效。
琨雖不欲石勒妄為冒通書劄,一則慮勒兵強勢盛,二則懼劉曜再來攻奪,不敢妄動,三則憎嫌王浚滅成都王與縱祁弘焚掠長安之慘,又聞浚立百官,将欲叛晉,亦幸石勒去讨,乃允其請。
移檄部郡關津,言:“石勒聽吾前書之勸,悔過改正,求拔幽州,正王浚叛主之罪,效力将來,以謝累年之愆。
今聽所求,受任通知,不得以邏兵巡察阻其歸向之心。
”石勒得報,使董肇持僞表先行報浚,言冀州牧自引輕兵來上尊号。
浚私受表,不與裴憲等知之。
勒遂以輕騎先發,大将軍張敬帶勁兵三萬,持火夜行繼進。
勒至柏人,執主事者遊綸殺之。
恐其報兄遊統,記前斬伻之恨,先聲漏洩故也。
再至易水,易水守督孫緯觇勒動靜,知其非為來奉戴意,乃欲遣使馳白王浚,先使人約會遊統,共阻石勒。
統知勒兵少,止緯莫報。
勒乃前進,将到郡,浚将王甲始等請出兵擊之,可擒石勒,以剪巨擘,建不世之勳矣。
棗嵩素受石勒厚饋,力勸王浚莫阻歸向之心。
浚乃怒叱衆将曰:“石公此來,正欲奉戴孤耳,敢言擊者斬首!”衆不敢再議,浚乃命設席鋪馔以待之。
勒晨早至郡門,叱門吏啟闼,心中尚疑有伏,乃先驅牛羊千馀向前,聲言上禮,實欲塞諸巷道,使兵難進耳。
得至府第,遂分兵把住門闼。
時王甲始見浚不聽,将兵出巡甯朔,王昌等皆遣出。
浚見勒至,文武久不入請,心中疑懼,或起或坐,出衙來看,隻見石勒戎服坐于政事堂,命石虎、石闵帶甲士入内,執浚立于案前,使徐光讓浚曰:“君位冠元台,爵列上功,據茲骁悍之鎮,跨全燕突騎之鄉,手握強兵,乃至觀京師傾覆而不援,緻天子被擄而不救。
妄思自尊,專任奸暴,殺害忠良,肆情恣欲,毒遍燕壤,自贻至此,豈非天也!”王浚聽言,怒罵曰:“胡奴敢調汝乃公,何往逆之甚也?”時浚将隻有胡矯、王昊在郡,知勒有變,不及點兵,倉卒帶領五千部屬,将欲殺入,忽見張敬帥鐵甲軍兵三萬來到。
二人知勢不敵,乃走出城,往廣平、甯朔報知王昌、王甲始而去。
石勒以精卒五百騎,遣牙将王洛生送浚父子于襄國城去。
徐光知之,急入阻曰:“路途非止一日,倘易水、柏人諸隘有兵襲奪,必為後患,宜當斬之。
”勒急召時,洛生已發,随後趕時,隔遠不能及矣。
石勒甚悔。
張敬曰:“待吾将兵萬人,兼程而進,護過二處,有何懼哉?”由是即攜幹糧就起。
勒乃點集浚兵,有萬馀不肯至者,盡皆殺之,分遣流人各還桑梓。
停二日,不見兵發,勒乃召棗嵩、田矯、田徽、朱碩、朱願,責以貪賄亂政、殘暴生靈,皆斬之,盡去浚之腹黨牙爪攻具。
又使人收遊統,治其不忠之罪,戮之。
召裴憲、荀綽,複其官,輔理州事。
授晉罷任舊尚書劉翰為甯朔将軍,行幽州刺史。
焚燒浚僞宮殿,大掠庫藏,載回襄國。
将米粟據執不放,兵民饑甚,盡生怨怒,又皆念浚,多逃出城追從胡矯、王昊。
昊奔廣平見兄王昌。
矯至中途,遇王甲始兵轉,告以其事,二人大哭一場,昌曰:“吾固知主公驕悖,必然有失,以此放心不下,未到彼處而回。
誰知果被賊擄,如之奈何?公可疾往易水,去請孫守督同來商議。
我今亦往廣平,會王右軍兄弟去也。
”于是兩人别去。
矯至易水見孫緯,告其事,緯哭而歎曰:“昨日張敬兵過此處,吾見其往返日期之近,以為石勒不曾有變。
若知王左軍等出外,主公被擄送上襄國,邀而奪之,反掌中耳,何如此之悖心失志也!”懊罵不已。
胡矯曰:“事已往矣,悔不轉了。
即今王左右二軍廣平相合,共向幽州恢複,将軍可速前去,一同破勒。
”緯曰:“猾賊必然有備,恐未易勝,二公何足急也?”矯曰:“不妨,石勒所将三萬七千人馬,張敬分回一萬,所存隻有二萬七千。
且彼殺吾燕兵萬人,執粟不放,兵民皆怨。
且有裴憲、荀綽在内,人不為用,易于破也。
”緯曰:“吾不被遊統所誤,石勒不知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