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〇一回 孫緯甲始敗石勒
關燈
小
中
大
其宮阙,毀其宗廟,暴其陵寝,晉人深恨将軍,豈能逃其責?據敵之心,雖濯将軍之發,不足以盡将軍之罪,奈何欲降,而望相臣奉乎?逆見去年誅王彌,人心已不怿,天心已含怒,今者将軍在此營建功役,故天降霖雨,方數千裡,越季不止,是示将軍不應留此地也。
不若移還襄國,伐罪吊民,平定河朔,天下之事無出将軍之右者矣。
晉兵增集壽春者,懼吾之襲江南也;祖逖之索戰者,虛張兵勢,非實敢攻擊吾也。
請亟行之。
”勒曰:“彼數以書求戰,吾兵未出,一旦北還,必以我為怯,将兵追來,被其困矣。
且兵士糧少,是以不敢放心耳。
”賓曰:“兵多糧少,某有一計在此。
前晉許昌平東将軍王康,見洛陽危急,将許昌錢糧盡皆移于上蔡,今當速往襲取,得此之糧,可資行矣。
”石勒然之,使石虎将輕兵二萬,攻陷上蔡,虜新蔡公司馬确、守将王康,勒皆害之。
乃又問于張賓曰:“天色已霁,兼得此糧,還可留乎去乎?”張賓曰:“正當趁此吳兵不疑,以辎重行糧先發,徑向北道。
命石季龍以兵故向壽春,吳将自不及起兵追吾矣。
待辎重去遠,大軍徐回,何懼有失乎?”石勒乃攘袂鼓髯而言曰:“有大略者自有大計。
”因召刁膺責曰:“君當共相輔佐,協力以成功業,兵未接刃,如何便起降議?理合從法,然知汝乃膽怯,非本心也,姑且宥之。
”遂削其職,令膺白衣領事,擢張實為中壘将軍,拜右侯不名。
時辎重去遠,勒使人暗召石虎引還。
虎見江南運船中搬起米谷布帛堆疊如山,乃率兵往奪,被晉将紀瞻、劉遐伏兵四發,船中金鼓喧天。
石虎奮勇轉戰,兵士堕水死者七千人,遂敗而走。
晉兵追百馀裡不住,虎奔至巨靈口方才立足。
石勒中軍聞知,盡皆驚栗,将謂晉兵大至,勒乃親自引兵布陣以待之。
晉人知勒威勇,亦引兵退去。
勒與張實徐徐引兵向山東而去,回至襄國,王子春等接入。
石勒既還,兵勢複振,分命諸将兼并鄰郡,皆下之,侵及王浚境内。
浚之長史劉亮、司馬高柔上言勸浚曰:“今石勒兵衆,勢日益盛,數侵吾境,當速會劉并州、李荥陽與遼段猗盧等處之兵,合力讨而逐之。
毋待其根蒂深固,難以動搖,則他日吾為其所制矣。
”王浚怒曰:“我有雄兵三十馀萬,屢破強寇,石勒新回,十不及吾之四,天下征鎮,誰有盛于吾者?吾不制人則已,人能制我乎?”亮曰:“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。
今被石勒侵去許多境界,不以為意,他日肆志,甯有極乎?不聽吾言,受制終弗遠耶!”王浚大怒曰:“劉亮迂儒,敢此诋诮本主!刀斧手,與吾推出斬了!”高柔急谏曰:“劉亮忠直良言,乃愛主之心,實為有益,不宜見罪,望明公恕之,免緻言路塞絕。
”浚又怒曰:“汝乃亮之朋黨,欲相谠護,以亂吾法耶!”乃喝令并将二人一齊斬之。
須臾,傳首各寨,于是衆皆流淚,無敢再言者。
部曲等漸生離叛,多有奔投勒處報消息者。
石勒實有襲浚之心久矣,因懼王浚兵精糧足,根本牢固,更兼鮮卑、烏桓、北代皆親戚之屬,為其羽檄,又有劉琨、邵續是其僚屬,為之掎援,故此未敢發耳。
及見此因,乃使細作往幽州察其動靜。
細作回報,言幽邦士民紛紛談議,道王浚所為殘酷,百姓怨恨,軍卒離心,不久将敗。
以為自殺劉亮、高柔之後,無人敢谏,惟從事棗嵩、朱願二人之言是聽,大肆橫暴,思要自立,欲求賢才輔翊。
人薦霍原有匡濟之才,原系中州人,素懷忠諒,志節清高,能知興廢,在此隐避遠地,不求仕進。
王浚召之再四,原不肯應。
浚無奈,使長子就問伯王之事,原不許,以忠義導之。
浚子歸白,浚大怒,以為不附于己,欲害原。
大将孫緯曰:“此人名重無過,不可妄殺。
”浚曰:“汝等不知,長安童謠有雲:‘天子在豆田。
’豆者,藿也;田者,原也。
若不殺之,此人将為亂矣。
”竟執霍原殺之。
今大小事務,皆委朱、棗掌之。
二人貪酷無比,北州人為之諺曰:“府中赫赫朱丘伯,十囊五囊入棗郎。
”其主簿事田矯亦婪而殘暴。
浚皆不禁,兵士悉皆效尤,相扇成風,說浚廣播山澤,引水灌田,增租稅于中取利,浸人冢墓房屋,亦不存恤,擅調工役不辍,民無控告,多叛徙入鮮卑處度活。
承事郎韓鹹切
不若移還襄國,伐罪吊民,平定河朔,天下之事無出将軍之右者矣。
晉兵增集壽春者,懼吾之襲江南也;祖逖之索戰者,虛張兵勢,非實敢攻擊吾也。
請亟行之。
”勒曰:“彼數以書求戰,吾兵未出,一旦北還,必以我為怯,将兵追來,被其困矣。
且兵士糧少,是以不敢放心耳。
”賓曰:“兵多糧少,某有一計在此。
前晉許昌平東将軍王康,見洛陽危急,将許昌錢糧盡皆移于上蔡,今當速往襲取,得此之糧,可資行矣。
”石勒然之,使石虎将輕兵二萬,攻陷上蔡,虜新蔡公司馬确、守将王康,勒皆害之。
乃又問于張賓曰:“天色已霁,兼得此糧,還可留乎去乎?”張賓曰:“正當趁此吳兵不疑,以辎重行糧先發,徑向北道。
命石季龍以兵故向壽春,吳将自不及起兵追吾矣。
待辎重去遠,大軍徐回,何懼有失乎?”石勒乃攘袂鼓髯而言曰:“有大略者自有大計。
”因召刁膺責曰:“君當共相輔佐,協力以成功業,兵未接刃,如何便起降議?理合從法,然知汝乃膽怯,非本心也,姑且宥之。
”遂削其職,令膺白衣領事,擢張實為中壘将軍,拜右侯不名。
時辎重去遠,勒使人暗召石虎引還。
虎見江南運船中搬起米谷布帛堆疊如山,乃率兵往奪,被晉将紀瞻、劉遐伏兵四發,船中金鼓喧天。
石虎奮勇轉戰,兵士堕水死者七千人,遂敗而走。
晉兵追百馀裡不住,虎奔至巨靈口方才立足。
石勒中軍聞知,盡皆驚栗,将謂晉兵大至,勒乃親自引兵布陣以待之。
晉人知勒威勇,亦引兵退去。
勒與張實徐徐引兵向山東而去,回至襄國,王子春等接入。
石勒既還,兵勢複振,分命諸将兼并鄰郡,皆下之,侵及王浚境内。
浚之長史劉亮、司馬高柔上言勸浚曰:“今石勒兵衆,勢日益盛,數侵吾境,當速會劉并州、李荥陽與遼段猗盧等處之兵,合力讨而逐之。
毋待其根蒂深固,難以動搖,則他日吾為其所制矣。
”王浚怒曰:“我有雄兵三十馀萬,屢破強寇,石勒新回,十不及吾之四,天下征鎮,誰有盛于吾者?吾不制人則已,人能制我乎?”亮曰:“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。
今被石勒侵去許多境界,不以為意,他日肆志,甯有極乎?不聽吾言,受制終弗遠耶!”王浚大怒曰:“劉亮迂儒,敢此诋诮本主!刀斧手,與吾推出斬了!”高柔急谏曰:“劉亮忠直良言,乃愛主之心,實為有益,不宜見罪,望明公恕之,免緻言路塞絕。
”浚又怒曰:“汝乃亮之朋黨,欲相谠護,以亂吾法耶!”乃喝令并将二人一齊斬之。
須臾,傳首各寨,于是衆皆流淚,無敢再言者。
部曲等漸生離叛,多有奔投勒處報消息者。
石勒實有襲浚之心久矣,因懼王浚兵精糧足,根本牢固,更兼鮮卑、烏桓、北代皆親戚之屬,為其羽檄,又有劉琨、邵續是其僚屬,為之掎援,故此未敢發耳。
及見此因,乃使細作往幽州察其動靜。
細作回報,言幽邦士民紛紛談議,道王浚所為殘酷,百姓怨恨,軍卒離心,不久将敗。
以為自殺劉亮、高柔之後,無人敢谏,惟從事棗嵩、朱願二人之言是聽,大肆橫暴,思要自立,欲求賢才輔翊。
人薦霍原有匡濟之才,原系中州人,素懷忠諒,志節清高,能知興廢,在此隐避遠地,不求仕進。
王浚召之再四,原不肯應。
浚無奈,使長子就問伯王之事,原不許,以忠義導之。
浚子歸白,浚大怒,以為不附于己,欲害原。
大将孫緯曰:“此人名重無過,不可妄殺。
”浚曰:“汝等不知,長安童謠有雲:‘天子在豆田。
’豆者,藿也;田者,原也。
若不殺之,此人将為亂矣。
”竟執霍原殺之。
今大小事務,皆委朱、棗掌之。
二人貪酷無比,北州人為之諺曰:“府中赫赫朱丘伯,十囊五囊入棗郎。
”其主簿事田矯亦婪而殘暴。
浚皆不禁,兵士悉皆效尤,相扇成風,說浚廣播山澤,引水灌田,增租稅于中取利,浸人冢墓房屋,亦不存恤,擅調工役不辍,民無控告,多叛徙入鮮卑處度活。
承事郎韓鹹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