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回 曹嶷際遇據青州
關燈
小
中
大
,人皆慷慨踴躍。
至淮陰,治陶冶,造器具,制甲仗,複招得二千馀人,遂進屯豫州,視農閱武,恤苦安民,人甚樂從,寇盜不征而化者數處,盡皆願充兵役效力。
于是北至衛邺,南盡黃河,州郡将吏皆服使令,輸納貢賦。
瑯琊王聞知,大喜曰:“吾不知祖士雅有能如是,真中原英物也。
”又加鎮北大将軍敕一道,自此威名廣播,胡馬遠避,不敢入其境。
并州刺史劉琨聞知祖逖一旦驟然為鎮北大将軍,刺豫州,兼管六郡,乃以書遺其親故曰:“吾常枕戈待旦,志枭逆虜,惟恐祖生先我着鞭也。
” 時安東将軍周浚之子名顗字伯仁,谯國桓彜字茂倫,皆性質明敏,通覽博涉,早獲盛名,因見胡塵犯阙,避徙江東,雖承紀瞻之薦,未即出應。
及見瑯琊王重任祖逖,知其有為,乃同至建康應召。
瑯琊王聞之大喜,親自延入曰:“久仰令譽,未及訪谒。
今日得會,實三生之有幸也。
值茲中州大亂,民不堪命,二公将何以教仆者?”周顗曰:“臣等所以不敢受祿而甘謝事者,因齊成、河間、東海、南陽諸王皆無遠略,惟妒忌是懷,己私是嗜,視賊若閑,可以兄弟為仇敵,殊不知木蠹枝枯,根本亦壞,鮮無崩拆,彼皆不以漢寇為慮,自尋幹戈,廢其糧儲,損其兵士,虛其國家,而欲不亡也幾希矣。
”瑯琊王曰:“孤已久知此病,奈值力微質弱,位下年輕,有吾之害,無吾之言,是以徒切望洋之歎,向隅之悲,不能拯此覆溺耳!”顗又曰:“大王誠能尊賢禮士,收攬英雄,日計國猷,養兵恤民,使親信為荊襄重守,廣積倉廪,省支府庫,招伏群寇,以俟中原消息,大興恢複之師,戬平胡虜,此千載一時之機在我耳!”睿曰:“江東僻小,焉能如公所言,振此偉績?”桓彜曰:“江東雖小,孫楚興基,吳越成霸,但在賢德之重輕,不在兵将之微寡。
若能斷大江之險,守長淮之隘,嚴兵足糧,進可以收複中原,退可以保守東土。
鼎峙之勢,在于掌中,何愁偉績之不振也。
”瑯琊王聽二人所言,乃下席謝曰:“孤心久為茅塞,今聞二公金石之論,使人頓有澄清瀚海之心矣。
願早晚相資,以匡不逮。
”桓彜又曰:“今聞荊寇為亂于上流,亦不可不讨,且建業以荊襄為門戶,門戶失守,家怎得安?”瑯琊王曰:“未奉朝命,焉得擅興兵馬?”彜曰:“殿下乃是親王,為國剿寇,何須朝命?”睿曰:“東海王有恩于我,彼今獨掌大權,衆皆遵奉,我若不請而行,恐懷妒害之心耳!”彜、顗齊曰:“東海雖專,志識不廣,猶如木偶,早晚要将被焚,豈暇及江東乎!可移檄會合廣州陶侃、臨淄王敦,令其發兵讨之,若得寇平,即我功矣,豈慮妒害哉!”瑯琊王聽二士之言,拱手嘉納,乃拜周顗為安東将軍,桓彜為曆陽内史。
剿寇之議,又不見發。
彜乃私謂顗曰:“我等以中州多故,來此求合,冀成功業。
不意主上憚怯如此,将何以濟?”正論間,忽王導至寓相訪,二人延入叙話,及論時事,導悉當理,各皆忘倦,至晚而别。
桓彜複謂周顗曰:“晌見管夷,吾無複憂矣。
”越數日,瑯琊王大宴俊士于新亭,群賢畢集,周顗舉杯,意欲聳衆,乃欷歔而言曰:“風景不殊,滿目有山河之異,奈何安乎?”因而潸然下淚,諸名人舊臣盡皆相視流涕。
王導愀然變色曰:“諸公當共同戮力,克複神州,何至作楚囚對泣也!”于是各皆收淚謝之。
席散,陳頵謂所親曰:“向者中州諸公弊因好酒弛政,以緻國家颠覆,今複屢宴新亭,不思建功立業,甚非所宜,當先明之。
”乃上書與王導曰: 中華所以傾敝者,蓋以取才失,則先用虛無,而後實事,浮競驅騁耳,相薦引加有老莊之俗,傾惑朝野,以養清望者為弘雅,躬政事者為鄙劣,釀成大患,敗壞國體。
今欲制遠中原,先由近始,當改張薄德,罷省宴會,明賞信罰,拔卓茂于密縣,顯朱邑于桐鄉,然後大績可振,大業可舉,中興或可少冀,宜早詳焉。
王導見頵書辭有理,乃持奉于瑯琊王親看。
瑯琊王觀之,深加歎賞,即下令府治州郡言:“凡我官屬人等,俱要各盡乃職,毋得荒飲無度,遊樂不時,崇老莊之學,習虛無之語,緻壞國典。
”周顗、甘卓、賀循、周顗等盡行贊勸,于是官吏奉職,各皆任治,無事廢蕩,江東始振,皆頵之力也。
陶侃上書頌政,瑯琊王見之,即下褒帖,獎勵就命,協同王敦,共助王澄剪除荊寇。
未知二鎮刺史肯從調度否也?後人有詩贊美瑯琊王曰: 睿質柔聰約谏言,見虓一啟革前愆。
命下官僚俱率職,能緻中興百數年。
至淮陰,治陶冶,造器具,制甲仗,複招得二千馀人,遂進屯豫州,視農閱武,恤苦安民,人甚樂從,寇盜不征而化者數處,盡皆願充兵役效力。
于是北至衛邺,南盡黃河,州郡将吏皆服使令,輸納貢賦。
瑯琊王聞知,大喜曰:“吾不知祖士雅有能如是,真中原英物也。
”又加鎮北大将軍敕一道,自此威名廣播,胡馬遠避,不敢入其境。
并州刺史劉琨聞知祖逖一旦驟然為鎮北大将軍,刺豫州,兼管六郡,乃以書遺其親故曰:“吾常枕戈待旦,志枭逆虜,惟恐祖生先我着鞭也。
” 時安東将軍周浚之子名顗字伯仁,谯國桓彜字茂倫,皆性質明敏,通覽博涉,早獲盛名,因見胡塵犯阙,避徙江東,雖承紀瞻之薦,未即出應。
及見瑯琊王重任祖逖,知其有為,乃同至建康應召。
瑯琊王聞之大喜,親自延入曰:“久仰令譽,未及訪谒。
今日得會,實三生之有幸也。
值茲中州大亂,民不堪命,二公将何以教仆者?”周顗曰:“臣等所以不敢受祿而甘謝事者,因齊成、河間、東海、南陽諸王皆無遠略,惟妒忌是懷,己私是嗜,視賊若閑,可以兄弟為仇敵,殊不知木蠹枝枯,根本亦壞,鮮無崩拆,彼皆不以漢寇為慮,自尋幹戈,廢其糧儲,損其兵士,虛其國家,而欲不亡也幾希矣。
”瑯琊王曰:“孤已久知此病,奈值力微質弱,位下年輕,有吾之害,無吾之言,是以徒切望洋之歎,向隅之悲,不能拯此覆溺耳!”顗又曰:“大王誠能尊賢禮士,收攬英雄,日計國猷,養兵恤民,使親信為荊襄重守,廣積倉廪,省支府庫,招伏群寇,以俟中原消息,大興恢複之師,戬平胡虜,此千載一時之機在我耳!”睿曰:“江東僻小,焉能如公所言,振此偉績?”桓彜曰:“江東雖小,孫楚興基,吳越成霸,但在賢德之重輕,不在兵将之微寡。
若能斷大江之險,守長淮之隘,嚴兵足糧,進可以收複中原,退可以保守東土。
鼎峙之勢,在于掌中,何愁偉績之不振也。
”瑯琊王聽二人所言,乃下席謝曰:“孤心久為茅塞,今聞二公金石之論,使人頓有澄清瀚海之心矣。
願早晚相資,以匡不逮。
”桓彜又曰:“今聞荊寇為亂于上流,亦不可不讨,且建業以荊襄為門戶,門戶失守,家怎得安?”瑯琊王曰:“未奉朝命,焉得擅興兵馬?”彜曰:“殿下乃是親王,為國剿寇,何須朝命?”睿曰:“東海王有恩于我,彼今獨掌大權,衆皆遵奉,我若不請而行,恐懷妒害之心耳!”彜、顗齊曰:“東海雖專,志識不廣,猶如木偶,早晚要将被焚,豈暇及江東乎!可移檄會合廣州陶侃、臨淄王敦,令其發兵讨之,若得寇平,即我功矣,豈慮妒害哉!”瑯琊王聽二士之言,拱手嘉納,乃拜周顗為安東将軍,桓彜為曆陽内史。
剿寇之議,又不見發。
彜乃私謂顗曰:“我等以中州多故,來此求合,冀成功業。
不意主上憚怯如此,将何以濟?”正論間,忽王導至寓相訪,二人延入叙話,及論時事,導悉當理,各皆忘倦,至晚而别。
桓彜複謂周顗曰:“晌見管夷,吾無複憂矣。
”越數日,瑯琊王大宴俊士于新亭,群賢畢集,周顗舉杯,意欲聳衆,乃欷歔而言曰:“風景不殊,滿目有山河之異,奈何安乎?”因而潸然下淚,諸名人舊臣盡皆相視流涕。
王導愀然變色曰:“諸公當共同戮力,克複神州,何至作楚囚對泣也!”于是各皆收淚謝之。
席散,陳頵謂所親曰:“向者中州諸公弊因好酒弛政,以緻國家颠覆,今複屢宴新亭,不思建功立業,甚非所宜,當先明之。
”乃上書與王導曰: 中華所以傾敝者,蓋以取才失,則先用虛無,而後實事,浮競驅騁耳,相薦引加有老莊之俗,傾惑朝野,以養清望者為弘雅,躬政事者為鄙劣,釀成大患,敗壞國體。
今欲制遠中原,先由近始,當改張薄德,罷省宴會,明賞信罰,拔卓茂于密縣,顯朱邑于桐鄉,然後大績可振,大業可舉,中興或可少冀,宜早詳焉。
王導見頵書辭有理,乃持奉于瑯琊王親看。
瑯琊王觀之,深加歎賞,即下令府治州郡言:“凡我官屬人等,俱要各盡乃職,毋得荒飲無度,遊樂不時,崇老莊之學,習虛無之語,緻壞國典。
”周顗、甘卓、賀循、周顗等盡行贊勸,于是官吏奉職,各皆任治,無事廢蕩,江東始振,皆頵之力也。
陶侃上書頌政,瑯琊王見之,即下褒帖,獎勵就命,協同王敦,共助王澄剪除荊寇。
未知二鎮刺史肯從調度否也?後人有詩贊美瑯琊王曰: 睿質柔聰約谏言,見虓一啟革前愆。
命下官僚俱率職,能緻中興百數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