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二回 司馬越專權制帝
關燈
小
中
大
,扮作運糧模樣先行。
自将兵士五百,扮作客商、土人等樣,陸續而行,到于雍谷會合,埋伏伺候。
卻說河間王自離長安,以為朝廷宣召,于路坦然,不為提備。
出了荥陽,至新安,見路徑窄狹,自與幼子二人,以兵二百護行在前,馬瞻引兵三百,保護辎重于後。
行至雍谷山中側路狹處,兩頭忽然數百強人湧出阻住,高聲叫曰:“來者何官?留下金寶,饒你性命!”颙曰:“吾乃河間王也!我今兵少,你等好好改邪歸正,帶你入朝,高封官職。
”冷辰聽說,趕向前去,将颙父子三人盡皆殺死。
兵士走轉,高叫曰:“馬瞻将軍快來救駕!”王因聽得,喚冷辰曰:“馬瞻乃關中上将,未易可敵者。
我等莫圖他财,亟宜藏避。
”二人收兵,往谷中而去。
河間王随身金寶皆被所獲。
馬瞻催兵趕來時,賊已不見,河間王父子皆死于地。
瞻乃大哭一場,将屍連車載至洛陽,入見東海王,告知其事。
東海王轉奏于帝,帝憐其失嗣,乃以彭城王司馬助繼颙之祀。
命将王禮殡葬,葬于北邙山成都王一處。
颙乃司馬朗之後。
史官有評斷颙曰: 宅心徂詐,挾仗張方。
枉害長沙,行全無良。
兵衰勢盡,喪首丘荒。
事久終報,天道昭彰。
馬瞻于路訪察,知河間王為南陽王所殺,言于東海王越。
越以河間前有罪過,南陽後有功績,置之不究,亦不召模入朝。
瑯琊王司馬睿時為平東将軍,見東海王保為司寇,心中猶豫。
及聞河間王被害,南陽王罷征,方與從事王導計議曰:“今惠帝晏駕,懷帝新立,東海王秉政擅權,其臣下皆無輔佐之才。
新辟數人,雖系元老,亦皆曠逸好飲之士,天下不久将見敗壞矣!先生嘗教我避禍東去,吾憶良言,深銘肺腑,寤寐不忘。
昨者朝中忽有司寇之命,吾實不願!今二王既皆有故,司徒、司空二職已罷,他職亦必中止,吾竊喜之。
但不知先生有何妙策,可以脫離此處?”王導曰:“昨聞人言揚州刺史陳敏招納亡命,橫欺鄰郡,不久将反叛逆。
東海王亦甚憂慮,此乃荊楚廣南錢糧之要道,欲要議人鎮守東方以制彼,未得其宜。
殿下先王曾鎮建業,今東海王之妃裴氏甚寵,言聽計從,可構求寶物佳稀,賂其代為善言,請鎮京口,以助吳王共保東方。
若得到任,謀向建業,收攬英雄,以待天下之變。
不但永保富貴,且晉室宗社還當屬殿下撐持也!”睿聽導言大喜,乃求訪珍珠寶玉、鑲金首飾、江南奇緞,密賂裴妃。
裴妃受禮大喜,乃與東海王言曰:“自昔瑯琊王子自邺來奔大王,大王令其收兵運糧,悉皆稱職,有功于我,可以為心腹骨肉之親矣!”越曰:“吾司馬氏諸王,或狡或詐,或兇或悍,悉多不得其死。
惟吳王與瑯琊王二人,分鎮東南,不阿不妒,無辱無榮。
今嗣子來此征漢,一向未得顯耀,吾亦思欲用之,未有職任相稱耳!”妃曰:“此人性純心善,不矜不伐,有過人之量。
今聞外論紛紛,皆言陳敏廣招亡命,有不軌之心。
若使揚州一亂,江東四十八州錢糧皆不能北上矣。
大王何不調取吳王司馬晏移鎮京口,使司馬睿複至建業,守父原鎮。
令其收攬英雄,集聚錢糧,以備急用,彼必傾心于大王矣!一則可以制壓陳敏,二則我王有甚事變,亦可以藉其兵糧為用,實有兩便之美。
”此言皆王導教使者傳與裴妃者。
東海王聽裴妃所言,深以為然,即奏帝加司馬睿為安東都督、總領揚淮諸軍事,仍襲瑯琊王鎮建康。
以吳王晏鎮京口,以防陳敏。
瑯琊王得遣回鎮江東,乃入謝東海王,求讨賜授随侍名職,好令百姓。
東海王乃以王導為長史,潘仁、伏尚二将為平東都尉,一同赴鎮。
當有西陽王司馬羕、汝南王司馬祜、南頓王司馬宗,皆司馬亮之子。
又有長沙王子司馬沈等四人,皆閑散在洛,東海王并不采用。
羕等亦知中原不久将變,江東貪安,乃各密随瑯琊王渡江。
故後人有“五馬渡江,一馬化龍”之谶語雲。
司馬睿至京口,見吳王已自到鎮,乃往參見。
然後回建康,以一應大小政事,皆托王導為區畫。
導首先上言,以為:“中州多變,衣冠世族皆思南避,殿下宜虛心謙接,延攬俊傑,相與共濟大事,毋使賢人君子歸于他處。
”睿皆一一聽從,欲求英彥,但睿名譽素輕,仰慕者鮮,久居建業,名人智士無有至者。
睿憂之,言于王導,導亦不能羅絡,無可奈何。
時當三月,清明将近,導出外閑訊,見隐逸賢達者紛紛于野外做道行。
問于旁觀者,鹹對曰:“江南風俗,清明前三日、後三日,不問貧富貴宦之家,俱要祭祀先茔。
所以讀書君子、林下高賢,俱有數日玩遊山水之暇。
”王導聽言,心生一計,歸謂瑯琊王曰:“今此佳節,江南名儒碩士皆祭祖先,登墳拜掃。
遊商寄旅,悉要閑玩。
殿下一向來招徕賢士,并無肯至者,皆緣殿下未有好賢盛名,外人那知心切求賢之誠,是以鮮得來就耳。
殿下明當親出觀察,祭祀山川鬼神。
可大排銮駕,盛陳兵衛,整頓儀仗,皆鮮明号服,鋪設森嚴,列于郊外,然後以雕鞍駿馬、龍幢鳳蓋,擁從而行。
臣與殿下聯辔并肩,遊于郊原之上。
吳士觀之,見殿下赫赫威儀,而乃與臣并騎,識者皆以為殿下敬賢重能,互相傳報,則智士名人将不遠千裡而來奔矣!昔郭隗語燕昭求賢,當自隗始,即此意也。
”睿然之。
次日,盛陳儀從
自将兵士五百,扮作客商、土人等樣,陸續而行,到于雍谷會合,埋伏伺候。
卻說河間王自離長安,以為朝廷宣召,于路坦然,不為提備。
出了荥陽,至新安,見路徑窄狹,自與幼子二人,以兵二百護行在前,馬瞻引兵三百,保護辎重于後。
行至雍谷山中側路狹處,兩頭忽然數百強人湧出阻住,高聲叫曰:“來者何官?留下金寶,饒你性命!”颙曰:“吾乃河間王也!我今兵少,你等好好改邪歸正,帶你入朝,高封官職。
”冷辰聽說,趕向前去,将颙父子三人盡皆殺死。
兵士走轉,高叫曰:“馬瞻将軍快來救駕!”王因聽得,喚冷辰曰:“馬瞻乃關中上将,未易可敵者。
我等莫圖他财,亟宜藏避。
”二人收兵,往谷中而去。
河間王随身金寶皆被所獲。
馬瞻催兵趕來時,賊已不見,河間王父子皆死于地。
瞻乃大哭一場,将屍連車載至洛陽,入見東海王,告知其事。
東海王轉奏于帝,帝憐其失嗣,乃以彭城王司馬助繼颙之祀。
命将王禮殡葬,葬于北邙山成都王一處。
颙乃司馬朗之後。
史官有評斷颙曰: 宅心徂詐,挾仗張方。
枉害長沙,行全無良。
兵衰勢盡,喪首丘荒。
事久終報,天道昭彰。
馬瞻于路訪察,知河間王為南陽王所殺,言于東海王越。
越以河間前有罪過,南陽後有功績,置之不究,亦不召模入朝。
瑯琊王司馬睿時為平東将軍,見東海王保為司寇,心中猶豫。
及聞河間王被害,南陽王罷征,方與從事王導計議曰:“今惠帝晏駕,懷帝新立,東海王秉政擅權,其臣下皆無輔佐之才。
新辟數人,雖系元老,亦皆曠逸好飲之士,天下不久将見敗壞矣!先生嘗教我避禍東去,吾憶良言,深銘肺腑,寤寐不忘。
昨者朝中忽有司寇之命,吾實不願!今二王既皆有故,司徒、司空二職已罷,他職亦必中止,吾竊喜之。
但不知先生有何妙策,可以脫離此處?”王導曰:“昨聞人言揚州刺史陳敏招納亡命,橫欺鄰郡,不久将反叛逆。
東海王亦甚憂慮,此乃荊楚廣南錢糧之要道,欲要議人鎮守東方以制彼,未得其宜。
殿下先王曾鎮建業,今東海王之妃裴氏甚寵,言聽計從,可構求寶物佳稀,賂其代為善言,請鎮京口,以助吳王共保東方。
若得到任,謀向建業,收攬英雄,以待天下之變。
不但永保富貴,且晉室宗社還當屬殿下撐持也!”睿聽導言大喜,乃求訪珍珠寶玉、鑲金首飾、江南奇緞,密賂裴妃。
裴妃受禮大喜,乃與東海王言曰:“自昔瑯琊王子自邺來奔大王,大王令其收兵運糧,悉皆稱職,有功于我,可以為心腹骨肉之親矣!”越曰:“吾司馬氏諸王,或狡或詐,或兇或悍,悉多不得其死。
惟吳王與瑯琊王二人,分鎮東南,不阿不妒,無辱無榮。
今嗣子來此征漢,一向未得顯耀,吾亦思欲用之,未有職任相稱耳!”妃曰:“此人性純心善,不矜不伐,有過人之量。
今聞外論紛紛,皆言陳敏廣招亡命,有不軌之心。
若使揚州一亂,江東四十八州錢糧皆不能北上矣。
大王何不調取吳王司馬晏移鎮京口,使司馬睿複至建業,守父原鎮。
令其收攬英雄,集聚錢糧,以備急用,彼必傾心于大王矣!一則可以制壓陳敏,二則我王有甚事變,亦可以藉其兵糧為用,實有兩便之美。
”此言皆王導教使者傳與裴妃者。
東海王聽裴妃所言,深以為然,即奏帝加司馬睿為安東都督、總領揚淮諸軍事,仍襲瑯琊王鎮建康。
以吳王晏鎮京口,以防陳敏。
瑯琊王得遣回鎮江東,乃入謝東海王,求讨賜授随侍名職,好令百姓。
東海王乃以王導為長史,潘仁、伏尚二将為平東都尉,一同赴鎮。
當有西陽王司馬羕、汝南王司馬祜、南頓王司馬宗,皆司馬亮之子。
又有長沙王子司馬沈等四人,皆閑散在洛,東海王并不采用。
羕等亦知中原不久将變,江東貪安,乃各密随瑯琊王渡江。
故後人有“五馬渡江,一馬化龍”之谶語雲。
司馬睿至京口,見吳王已自到鎮,乃往參見。
然後回建康,以一應大小政事,皆托王導為區畫。
導首先上言,以為:“中州多變,衣冠世族皆思南避,殿下宜虛心謙接,延攬俊傑,相與共濟大事,毋使賢人君子歸于他處。
”睿皆一一聽從,欲求英彥,但睿名譽素輕,仰慕者鮮,久居建業,名人智士無有至者。
睿憂之,言于王導,導亦不能羅絡,無可奈何。
時當三月,清明将近,導出外閑訊,見隐逸賢達者紛紛于野外做道行。
問于旁觀者,鹹對曰:“江南風俗,清明前三日、後三日,不問貧富貴宦之家,俱要祭祀先茔。
所以讀書君子、林下高賢,俱有數日玩遊山水之暇。
”王導聽言,心生一計,歸謂瑯琊王曰:“今此佳節,江南名儒碩士皆祭祖先,登墳拜掃。
遊商寄旅,悉要閑玩。
殿下一向來招徕賢士,并無肯至者,皆緣殿下未有好賢盛名,外人那知心切求賢之誠,是以鮮得來就耳。
殿下明當親出觀察,祭祀山川鬼神。
可大排銮駕,盛陳兵衛,整頓儀仗,皆鮮明号服,鋪設森嚴,列于郊外,然後以雕鞍駿馬、龍幢鳳蓋,擁從而行。
臣與殿下聯辔并肩,遊于郊原之上。
吳士觀之,見殿下赫赫威儀,而乃與臣并騎,識者皆以為殿下敬賢重能,互相傳報,則智士名人将不遠千裡而來奔矣!昔郭隗語燕昭求賢,當自隗始,即此意也。
”睿然之。
次日,盛陳儀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