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二回 司馬越專權制帝
關燈
小
中
大
,與王導二人并辔遊觀,雍容于郊原之外。
果有高士卞壸、賀循二人相遇于途,見此行徑,知瑯琊王好賢敬士,乃不退避,相與拜見于道左。
睿慌下馬扶起,以賓禮相叙,慰謝而别。
日晏回駕,王導曰:“殿下急于求賢,久無至者。
适此賀循、卞壸皆吳中高才,人所推重者,今既得與相會,宜引之以結人心。
二子若至,其他當不求而來矣!”瑯琊王聽言大喜。
次日,遣王導奉币帛聘迎二人。
二人見導至,備言瑯琊王之意,循、壸受命而至,睿乃拜為從事司馬。
自此,江南名士歸者甚衆。
導又見瑯琊王頗好酒濫用,上言谏曰:“今諸王皆濫用财物,故天下常乏食;驕傲士庶,則人民多反背。
且謙可以待士,儉可以足用。
願殿下以勤儉為先,謙恭是尚,撫恤新舊,則天下歸心焉!矧中州士大夫因好飲以緻喪壞天下,今殿下又效尤之,是亦知而不知悔也。
”睿皆從之,乃與王導、賀循等面矢曰:“從今日為始,永不嗜此!先生諸君為證。
”即取酒杯滿斟,對衆飲之,覆杯于地曰:“吾今再不用汝矣!”遂絕不飲酒。
童謠紛紛歌曰:“五馬渡江東,一馬化為龍。
” 按《晉史》:南渡元帝諱睿,字景文,乃司馬觐之子,伷之孫也。
鹹甯二年生于洛陽,有神光之異,一室盡明。
所藉之稿,如初刈之新。
及長,有白毫生于日角之左,隆準龍顔,目有精耀,顧盼炜如也。
年十五,嗣位瑯琊王。
幼鮮令聞,及惠帝時,王室遭值多故,睿每謙恭退讓,得免于禍。
沉敏有度量,不顯灼然之迹,故時人未之識焉。
惟稽紹異之,嘗謂人曰:“瑯琊王毛骨非常,殆非人臣之相也。
”元康二年,拜員外散騎常侍,累遷左将軍。
以讨漢蕩陰之敗,從成都王居邺。
以叔東安王繇為穎所害,睿懼禍及,欲遁去,以侍者覆檄未果。
會雨暴至,雷電大作,侍者皆弛縱散去,睿乃乘怠潛出。
又值成都王有令,遣人守住河陽津,不許貴人官屬奔走入洛,睿為關吏盤住,從睿心腹家吏宋典步行在後趕到,故以鞭策打睿馬,曰:“舍長爾從何來?今關津禁止貴人官屬,你何得在此耽阻,以誤石先鋒公事!”官吏見言是舍長奉石超出差之人,放關催之速行。
睿乃奔于東海王,以為平東将軍,使收兵下邳。
與王導共謀,賄賂裴妃,求鎮建業。
乃渡江廣求賢士,聘賀循、卞壸與紀瞻等,相與為治,凡事悉資王導為之謀主。
兵糧漸集,帝王之規将成矣。
又按《晉史》:賀循字彥修,會稽山陰人。
曾祖賀齊為吳國名将,祖賀景為吳滅寇校尉,父賀劭為吳中書令,為孫皓所殺。
循母慮禍及族,求買當權,乃徙家于邊郡。
循少膺家難,流放海隅,吳亡,乃還歸本郡。
循操行高尚,童稚時即不群于衆,言語進止必以禮讓。
及是丁義為相國,召循為官掾,不就。
刺史稽喜舉秀才,除陽羨令。
以寬惠為本,不求課最。
後為武康令,俗多重厚葬,及循拘忌,緻回避歲月,停喪延久不發者,循皆禁革其弊。
鄰邑鹹化,政教大行。
聲譽頗聞,但朝無黨族,久不進秩。
陸機上疏薦之曰:“庶士殊風,四方異俗。
壅隔之害,遠國益甚。
至于荊、揚二州,戶各數十萬,今揚州無一為郎,荊州、江南居天下之半,乃無一人為京城職品,當非聖朝待四方之公心。
若論才望資品,武康令賀循德量邃茂,刑罰肅穆,堪為尚書郎。
蒸陽令郭讷可為太子洗馬。
”朝廷從之,召為太子舍人。
及趙倫篡位,循乃辭疾避位。
尋遷南中郎長史,不就。
會有強寇李辰起兵于江夏,征鎮不能讨,皆望風奔走。
李辰别帥據有揚州,名石冰。
冰勢倡,侵江左,逐會稽相張景,以前甯遠将軍程超代之,以其長史夏宰輿領山陰令。
前南平内史王矩拒之,合舊吳興内史顧秘與前舉秀士周玘等倡首,會合州郡之兵讨冰。
循亦以兵赴義。
石冰有大将杭寵擁兵數千,屯于郡之講堂。
循以兵少難剿,乃移檄與寵,陳以順逆之道,杭寵畏罪遁去。
程超、夏宰輿皆歸命迎循,循複請張景還郡,江左悉平。
循乃分賞義勇,謝而遣去,杜門不出。
朝中論功報賞,循、玘皆不要,請俱歸于陳敏。
敏後作亂,詐稱诏旨,以循為丹陽尹。
循知非出朝命,辭以手足有疾,不能制筆執事。
又服寒食散,露發裸身,示不可用,敏不敢逼。
是時州郡豪傑皆被陳敏縻執,或有老疾,亦加秩命,惟循與吳郡朱誕不預其事。
及後陳敏破敗,征東将軍周馥上循功,領會稽内史,尋改吳國内史,車征皆不就任。
至是瑯琊王聘為安東将軍,欣然赴命。
又按《晉史》:卞壸字望之,濟陰冤句人。
祖卞統為瑯琊内史,父卞粹以清廉鑒察稱,兄弟六人并登宰府,世稱“卞氏六龍,玄仁無雙”,玄仁乃粹之字也。
初楊駿執政,人多阿附,而粹正直無谀。
及駿誅,超拜右丞,遷右軍将軍。
張華之誅,卞粹以華婿免官。
齊王冏輔政,卞粹為侍中中書令,進爵為公。
及長沙王收齊王,乃害之。
時粹如廁,見一物若兩眼,俄而難作。
卞壸弱冠有名譽,司、兖二州悉皆推重之,齊王冏辟召,不就。
後遇父難,避還鄉裡。
永嘉初,朝廷以壸蔭襲父爵。
周馥請為從事中郎,壸不肯應。
複因寇亂,本州遭陷,東依妻兄徐州刺史裴循。
循以壸行廣陵相。
至是瑯琊王渡江,陳敏勢橫,壸乃謝事。
遊建業,瑯琊王遇于郊,辟為從事中郎,乃就之。
果有高士卞壸、賀循二人相遇于途,見此行徑,知瑯琊王好賢敬士,乃不退避,相與拜見于道左。
睿慌下馬扶起,以賓禮相叙,慰謝而别。
日晏回駕,王導曰:“殿下急于求賢,久無至者。
适此賀循、卞壸皆吳中高才,人所推重者,今既得與相會,宜引之以結人心。
二子若至,其他當不求而來矣!”瑯琊王聽言大喜。
次日,遣王導奉币帛聘迎二人。
二人見導至,備言瑯琊王之意,循、壸受命而至,睿乃拜為從事司馬。
自此,江南名士歸者甚衆。
導又見瑯琊王頗好酒濫用,上言谏曰:“今諸王皆濫用财物,故天下常乏食;驕傲士庶,則人民多反背。
且謙可以待士,儉可以足用。
願殿下以勤儉為先,謙恭是尚,撫恤新舊,則天下歸心焉!矧中州士大夫因好飲以緻喪壞天下,今殿下又效尤之,是亦知而不知悔也。
”睿皆從之,乃與王導、賀循等面矢曰:“從今日為始,永不嗜此!先生諸君為證。
”即取酒杯滿斟,對衆飲之,覆杯于地曰:“吾今再不用汝矣!”遂絕不飲酒。
童謠紛紛歌曰:“五馬渡江東,一馬化為龍。
” 按《晉史》:南渡元帝諱睿,字景文,乃司馬觐之子,伷之孫也。
鹹甯二年生于洛陽,有神光之異,一室盡明。
所藉之稿,如初刈之新。
及長,有白毫生于日角之左,隆準龍顔,目有精耀,顧盼炜如也。
年十五,嗣位瑯琊王。
幼鮮令聞,及惠帝時,王室遭值多故,睿每謙恭退讓,得免于禍。
沉敏有度量,不顯灼然之迹,故時人未之識焉。
惟稽紹異之,嘗謂人曰:“瑯琊王毛骨非常,殆非人臣之相也。
”元康二年,拜員外散騎常侍,累遷左将軍。
以讨漢蕩陰之敗,從成都王居邺。
以叔東安王繇為穎所害,睿懼禍及,欲遁去,以侍者覆檄未果。
會雨暴至,雷電大作,侍者皆弛縱散去,睿乃乘怠潛出。
又值成都王有令,遣人守住河陽津,不許貴人官屬奔走入洛,睿為關吏盤住,從睿心腹家吏宋典步行在後趕到,故以鞭策打睿馬,曰:“舍長爾從何來?今關津禁止貴人官屬,你何得在此耽阻,以誤石先鋒公事!”官吏見言是舍長奉石超出差之人,放關催之速行。
睿乃奔于東海王,以為平東将軍,使收兵下邳。
與王導共謀,賄賂裴妃,求鎮建業。
乃渡江廣求賢士,聘賀循、卞壸與紀瞻等,相與為治,凡事悉資王導為之謀主。
兵糧漸集,帝王之規将成矣。
又按《晉史》:賀循字彥修,會稽山陰人。
曾祖賀齊為吳國名将,祖賀景為吳滅寇校尉,父賀劭為吳中書令,為孫皓所殺。
循母慮禍及族,求買當權,乃徙家于邊郡。
循少膺家難,流放海隅,吳亡,乃還歸本郡。
循操行高尚,童稚時即不群于衆,言語進止必以禮讓。
及是丁義為相國,召循為官掾,不就。
刺史稽喜舉秀才,除陽羨令。
以寬惠為本,不求課最。
後為武康令,俗多重厚葬,及循拘忌,緻回避歲月,停喪延久不發者,循皆禁革其弊。
鄰邑鹹化,政教大行。
聲譽頗聞,但朝無黨族,久不進秩。
陸機上疏薦之曰:“庶士殊風,四方異俗。
壅隔之害,遠國益甚。
至于荊、揚二州,戶各數十萬,今揚州無一為郎,荊州、江南居天下之半,乃無一人為京城職品,當非聖朝待四方之公心。
若論才望資品,武康令賀循德量邃茂,刑罰肅穆,堪為尚書郎。
蒸陽令郭讷可為太子洗馬。
”朝廷從之,召為太子舍人。
及趙倫篡位,循乃辭疾避位。
尋遷南中郎長史,不就。
會有強寇李辰起兵于江夏,征鎮不能讨,皆望風奔走。
李辰别帥據有揚州,名石冰。
冰勢倡,侵江左,逐會稽相張景,以前甯遠将軍程超代之,以其長史夏宰輿領山陰令。
前南平内史王矩拒之,合舊吳興内史顧秘與前舉秀士周玘等倡首,會合州郡之兵讨冰。
循亦以兵赴義。
石冰有大将杭寵擁兵數千,屯于郡之講堂。
循以兵少難剿,乃移檄與寵,陳以順逆之道,杭寵畏罪遁去。
程超、夏宰輿皆歸命迎循,循複請張景還郡,江左悉平。
循乃分賞義勇,謝而遣去,杜門不出。
朝中論功報賞,循、玘皆不要,請俱歸于陳敏。
敏後作亂,詐稱诏旨,以循為丹陽尹。
循知非出朝命,辭以手足有疾,不能制筆執事。
又服寒食散,露發裸身,示不可用,敏不敢逼。
是時州郡豪傑皆被陳敏縻執,或有老疾,亦加秩命,惟循與吳郡朱誕不預其事。
及後陳敏破敗,征東将軍周馥上循功,領會稽内史,尋改吳國内史,車征皆不就任。
至是瑯琊王聘為安東将軍,欣然赴命。
又按《晉史》:卞壸字望之,濟陰冤句人。
祖卞統為瑯琊内史,父卞粹以清廉鑒察稱,兄弟六人并登宰府,世稱“卞氏六龍,玄仁無雙”,玄仁乃粹之字也。
初楊駿執政,人多阿附,而粹正直無谀。
及駿誅,超拜右丞,遷右軍将軍。
張華之誅,卞粹以華婿免官。
齊王冏輔政,卞粹為侍中中書令,進爵為公。
及長沙王收齊王,乃害之。
時粹如廁,見一物若兩眼,俄而難作。
卞壸弱冠有名譽,司、兖二州悉皆推重之,齊王冏辟召,不就。
後遇父難,避還鄉裡。
永嘉初,朝廷以壸蔭襲父爵。
周馥請為從事中郎,壸不肯應。
複因寇亂,本州遭陷,東依妻兄徐州刺史裴循。
循以壸行廣陵相。
至是瑯琊王渡江,陳敏勢橫,壸乃謝事。
遊建業,瑯琊王遇于郊,辟為從事中郎,乃就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