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一回 祁弘迎駕破長安

關燈
河間王諸将一旦皆被殺盡,勢敗無倚,不敢入長安,徑望外處而逃,祁弘等追之不獲。

    成都王與敗兵奔走入城閉守,祁弘領兵圍住。

    趙讓等上城督守,又為飛矢傷目,城中大懼,衆心皆變。

    有張方房侄張鵬,暗将颙子司馬晖一家盡行殺死,又潛殺李含。

    成都王密與趙讓等挈家屬從間道出華陰縣,抄武關而走,欲尋公師藩投奔。

    諸将卒出城,于路各攜資财散去,并無一人相從于患難之中,惟盧志單身随侍而已。

    城中無主守之人,被祁弘、溫溥、糜晃等攻入。

    祁弘縱兵劫掠,受害者三千馀家,直近内庭不止。

    惟糜晃禁兵守法,百官等見弘慘暴,逃去過半。

    東海王聞知其事,亟告王浚,浚乃斬其旗總十馀人。

    祁弘驚懼,親自巡警,衆軍始得安靜。

    東海王與範陽王、南陽王、東平公、王浚、溫羨、劉輿等一同入見惠帝,奏請回銮洛陽,以安社稷。

    帝曰:“遊子思故鄉,人情之所常。

    朕念洛陽,未志寝食。

    卿等既來保駕還都,實乃再造之功矣!可擇日就起。

    ”于是諸王召集文武舊臣,不上一半,以祁弘、糜晃護駕先起。

    東海王與衆等安集長安,分賞将校,送王浚、溫羨原回舊鎮。

    東海王留親将梁柳為鎮西大都督守長安,自與範陽王等從枋頭大道來迎帝駕,一路不見,乃先回至許昌駐紮,使何倫往洛陽,令上官巳等修理宮殿伺候。

    原來祁、糜二将保惠帝從徑道而行,山路窄狹,不堪車辂,惟以牛車載帝,護從不得。

    人馬皆是單行,官員皆步行相随,一日行不四十馀裡,曆險乘危,辛苦萬狀,不勝跋涉。

    三倍工程,得達荥陽,始可方軌。

    及至許昌時,東海王等已到半月矣。

    及報駕到,三王與衆将出迎,拜于道旁請罪。

    帝慰谕動問,為之流涕。

     居許昌數日,劉洽回報,洛陽宮室修葺粗完,請駕還京。

    東海王等乃離許昌,輔帝俱至洛陽,重修太廟及百官台省,複羊後與太弟熾。

    帝以司馬越為太傅、錄尚書事;以範陽王司馬彪為司空,守邺城;加東平公司馬楙為王,還鎮徐州;封祁弘為平難大将軍、關外侯,領敕回鎮;加王浚為幽薊大都督、保國公;封劉根為平壤将軍、騎都尉,領敕回鎮;加溫羨為冀牧;其馀将佐各加秩有差。

    以糜晃為護駕将軍,在朝領兵。

    以司馬睿襲瑯琊王,管錢谷事。

    東海王既定洛陽,乃用劉洽之謀,辟諸元老、舊日名賢同做國政,方可以收天下之心。

    越從之,複征颍川庾顗為軍咨祭酒,泰山胡毋輔之為從事中郎,河南郭象為記室主簿,陳留阮修為行軍參議,陽夏謝仁為掾吏。

    洽舉數人,欲收時望,殊不知此輩皆習于王衍、劉洽、畢卓、阮鹹之行,崇尚虛浮,縱酒放曠,不以世務為要,怠忽政事,實壞晉天下之禍囮也。

    瑯琊從事王導自邺奔從東海之時,亦嘗共議時務,至是密勸東海王且加旌秩,勿可使之用事,恐壞風俗。

    東海王不從,導乃私謂瑯琊王曰:“司馬越不知大體,亦非治世之材,河北不久将大亂矣!殿下先王曾鎮江東,今可亟求東歸祀父,以圖他日安身之策。

    ”睿從其議,乃決意營謀,思離河北,不在話下。

     且說成都王司馬穎走出長安,徇武關轉至新野,探問舊将公師藩消息。

    有人知是成都王,将此事報知南中郎将劉陶,陶上本勸東海王召穎還京,以全親親之義。

    東海王反差馮嵩赍诏往監荊州刺史劉弘并劉陶二人,以兵收捕成都王誅之。

    劉陶遣使人先報成都王知道,成都王大驚。

    時妻媳家屬皆寄于人家,自與二男廬江王司馬普、中都王司馬廓、盧志、孟玖五人在縣。

    聽得此言,恐其兵至,遂不顧家屬,與盧志等乘夜就走。

    渡河至朝歌,遇郭勱之子郭植與長沙舊将韓泰之子韓玭,聚有三千馀人,在彼落草,遂留成都王。

    便差使人去尋公師藩,盧志往招舊日兵士。

    湊巧馮嵩來任頓丘太守,知成都王在朝歌聚兵,思回邺城,即使人往邺城報知範陽王。

    範陽王以成都王曾任大勞,有功于國,不肯聽允。

    劉輿密說成都舊将陳眕曰:“将軍昔日為穎親将,心腹相倚,後見東海王奉駕征邺,将軍棄穎歸越。

    今若一旦歸邺,将軍乃彼之罪人也,且公兄弟皆喪于彼。

    今何不将兵數千,暗合馮嵩,圍住朝歌,擒穎送與大王,豈不斷絕禍根乎!”陳眕然之,引兵三千,合馮嵩共至朝歌。

    郭植不以為意,引兵出責陳眕,反被所殺。

    兵卒走入閉守,被圍一日一夜。

    成都王思不能敵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