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回 東海會兵讨張方

關燈
卻說劉喬聽信參謀夏惠之言,欲拂司馬越之召,乃先上表至關中奏帝,劾越之黨,并報會兵消息。

    河間王見本大驚,急聚腹心将佐等商議其事。

    李含曰:“臣前曾言成都王不可廢黜,張方太過于橫,必然惹禍。

    今果四方兵起,大王其将何以處之?”河間王曰:“悔以無及矣!長史高見猶可為計,請明教我。

    ”李含曰:“急宜再起成都王為帥,統張輔等督京師之兵,拒住河橋,為劉喬後援。

    命劉喬移鎮靈璧,以阻東海王之兵,不容西來。

    下诏令荊州刺史劉弘、壽陽刺史劉準,合兵以拒司馬彪于許昌。

    命張方提兵前去責問劉琨、劉演棄地之罪,住紮于路,暗合劉喬連夜直搗許昌,襲而攻之,連範陽王亦可破而擄矣。

    東海雖欲進兵,被吾各處守住,下诏不得與戰,延挨日久,衆心必懈,自然解散矣。

    何懼之有哉?”河間王聽言大喜,即便依含所議而行。

    诏至荊州,荊州刺史劉弘乃先上表至長安,勸帝下诏與諸王釋怨罷兵,并一以拒僞漢。

    剿除群盜,靖清境内,然後各保封疆,此萬世無疆之福也。

    帝見表,召河間王議之。

    河間王不準其表,催弘進兵。

    弘見河間不從其勸,張方殘暴,終必敗事,亦不奉诏命,以書報知東海王。

    東海王見四方景從,遂引兵前進至靈璧,被劉祜以兵阻住,謹守不戰,不能前進。

    劉喬分兵一半,從張方暗襲許昌,兵于二百裡外屯住。

    範陽王劉琨正與劉輿共議進兵之事,不提被劉喬所劾。

    張方合兵一日馳至,二更到于城下,豎起雲梯,一齊扒上。

    守兵急忙奔報,已被砍開城門,軍士湧入,高聲大叫曰:“吾乃天下二十四路總先鋒、關西大将軍張方!劉琨好向前受縛,尚論前功議赦,否則盡行誅戮!”劉琨等倉猝而出,與姬澹、李猷合拒張方,被劉喬夾攻而至,殺得大敗。

    範陽王猛将王曠沖來接應,被張方、林成合至,一刀砍死。

    姬澹、李猷料不能支,保護劉琨出西門而去,走回并州。

    範陽王被張方追緊,單馬繞城而逃,見西門大開,遂出城而去。

    劉輿尋不見衆人,亦混于軍中走出,于城外轉西處撞遇範陽王。

    輿曰:“今被所算,垂敗已極。

    吾兄必往并州,我與殿下且自逃命,再作道理。

    ”張方見衆皆走,軍兵降殺将盡,夜深黑暗,乃亦不追,與劉喬整取庫藏錢糧,回兵轉守靈璧,不在話下。

     範陽王與劉輿二人走至日午,趕着劉琨。

    範陽王見姬澹、李猷、盧谌尚在,而己将一個也無,乃恸謂琨、輿曰:“不謂晉室如此不幸,骨肉參商,自相戕賊。

    今被張方所算,兵馬全無,根基盡失,自思進退無門,立足無地,何以存身!喜有二公垂愛,乞念舊日相從之義,為我收取骸骨歸土,免使暴露,九原銜公之德。

    吾當自刎于此矣!”劉琨曰:“勝敗兵家之常,興廢非人可必,何乃短見如是?臣請往說段匹殚之兵,西取并州,以迎大王。

    大王可權往冀州安身,又作計較。

    ”範陽王曰:“今天下大亂,各州刺史皆自為計,怎肯納吾!”劉輿曰:“吾兄既然北去借兵複地,殿下實無所歸,當從兄言的是。

    冀州刺史溫羨,心忠似日,義重如山,與臣有一面之交。

    待某先去說彼,以迎殿下。

    殿下到郡,告以艱苦,并張方橫暴之情,命其會合王浚同來,則可以破取劉喬矣。

    劉喬一破,東海王得過靈璧,張方之仇亦可報也。

    ”範陽王再拜謝曰:“若得如此,則是死生共義,骨肉君臣矣。

    敢忘德乎!”于是就途中分别。

    琨西行并州相度事機,輿同範陽王北行冀州。

     輿先入城進見溫羨,具言:“張方劫駕,橫暴不仁,窘辱妃嫔,淩虐大臣。

    南陽王與東海王、範陽、平昌、東平等欲合兵共獎王室,今被張方暗襲許昌,緻遭挫衄,兵敗将亡,置身無地,逃遁至此,欲投遼段借兵複仇。

    盤纏又缺,思故人在此,意欲拜谒一次,故着小弟先來通誠耳。

    望勿阻拒,容與一會何如?”溫羨聽言,惕然傷感,拊髀歎曰:“範陽王未嘗有過,今遭所算,實可哀也!”劉輿乘意說之曰:“故人既有恻隐之念,何不借一屬縣,待小弟輔翊範陽王權為栖身之所。

    待吾兄得複并州,再作計議。

    ”羨曰:“是何言也!夷齊讓國,萬古稱賢。

    吾安忍範陽王奔走無依,獨不能以冀州相讓乎!”即命吏典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