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九回 關家兄弟擒呂鐘
關燈
小
中
大
先帝在天之靈得受郊祀。
但懇王弟相資兵馬,共靖國難,何敢奪弟之大柄乎!”司馬楙曰:“欲洗司馬氏之恥,而拯國家之亂,非兄不能主之,弟等愚不及此。
不受徐州,則衆兵無所仰望,會之恐無聽從而難卒合也。
”東海王故又推讓曰:“我今至此,但行徐州兵馬事。
其錢糧政事,還要王弟掌之。
”楙固讓不已,劉洽、王修勸東海王權且受之,方可主盟各兵。
待事成之後,以大鎮倍酬東平公則是矣,越乃受之。
遂發檄東邀範陽王司馬彪,并北邀東瀛公司馬騰及王浚二處,南合劉弘,共獎王室,以誅不道。
送東平公往東平郡集兵聚糧,以備征進。
斯時司馬彪因齊王被誅,移鎮許昌。
值惠帝征邺,東海王失律,成都王留駕都邺,彪乃與鎮東将軍周馥上表,勸帝并成都王親睦本宗,遷駕還洛,邺台非駐跸之所。
诏谕王浚回兵,複用王戎,親司馬越,帝不能從。
成都王謂其為妄言,遂緻被王浚所破,敗走洛陽,俾張方逞強橫之志,劫掠洛陽,徙帝長安,心中甚是不悅。
有長沙王舊将馮嵩投彪處為司馬,揣知其意,乃乘間說之曰:“今河間王以外枝之親,劫帝西遷,縱張方黜成都,獨擅其權,不久必行篡逆矣。
殿下勇略振世,何不會合平昌公、南陽王等同起義旗,匡複皇室,而乃坐視國家喪亂也!”範陽王曰:“張方雄猛,勢焰方熾,欲舉此謀,非比細有,不得造次。
”正議間,忽有東海王會兵檄文來至。
範陽王與衆看畢,遂乃廷诏馮嵩曰:“東海王既立會盟之謀,東平公以徐州軍馬相讓,事諒有成。
既有行文來會,殿下正宜合衆共同推為盟主。
讨伐叛逆,肅整朝廷,誰敢不從!”司馬彪大喜,乃受檄遣使回報,言不日即來相會。
即命馮嵩前往平昌、南陽二處,去約興義。
嵩至南陽王處,入見告曰:“臣奉範陽王之命來叩大王駕下,望同起兵剿滅張方,迎帝還洛,崇奉九廟,以複晉朝天下。
若再不舉,必被河間王所篡矣!”司馬模曰:“長史大議、範陽王忠論,敬當從命。
但吾諸宗族親王雖皆有兵,奈無河間、成都之氣勢,李含狡猾之智謀,張方、郅輔之勇略,一時恐難卒勝,實非等閑比也。
”馮嵩曰:“豫州刺史劉喬,心懷徇國,志切忠君,力練老成,素多謀計。
大王若能遣一介之使,論以大義,其人必然應允。
若得他來,于臣提調,委以軍事,讨張方如摧枯拉朽耳!”南陽王從之,即遣親将夏勇去會劉喬。
再使馮嵩往平昌說知,轉許昌會範陽王等齊到徐州相會。
于是各皆刻期而至,東海王見報大喜,差糜晃、何倫、宋胄分投迎接,入見禮畢,并道國家孔棘颠沛之事,盡皆憤激。
司馬越曰:“今蒙諸宗族皆聽鄙言,來此共議。
吾觀兵衆雖多,但系一時湊集,必難統屬。
須得一個熟谙韬略、慣經行陣者作一主帥,指點方略,然後可以遠出關西,保其必勝也。
”南陽王司馬模曰:“吾昨亦慮此事。
馮長史薦劉喬刺史謀猷深遠,曾遣親将前去約會,未知從否。
”正說間,夏勇亦至回話,道:“劉刺史遣我先行,待他商議而來。
”馮嵩曰:“還要盟主大王再發一使,催他來此,方好進兵。
”東海王然之,乃差官使持檄去會劉喬。
喬見檄書又到,召集僚屬議曰:“南陽王昨使夏世雄來會,今東海王又有檄文到此,還是去的是,不去的是?”其子劉祜素有識見,人皆重之,乃進言謂父曰:“東海王立心不仁,夙無令德,今失兵柄,思不能報複成都王之恨,故诳稱迎駕,藉手衆人,假公濟私耳。
”喬曰:“彼今為因張方殘暴,窘辱宮妃,故行反正之師。
恐他日成功,吾失忠績,被人議耳。
”祜曰:“長沙王盡忠王室,懷讒害死。
又起兵攻邺,思害成都,是天理之不從,反緻敗績,以陷車駕。
複構王浚以殘邺城,敗壞晉家天下,使張方乘機劫駕西遷,此禍階悉由東海而起。
此等之人,豈堪倚附!他若兵力有如河間、成都二王,則篡位不待今日矣!我若從其所召,是猶舍馬騎虎,不久将被其所食矣。
”參謀夏惠亦曰:“公子之言深合禮體。
且河間王奉天子而令諸侯,今從東海,是犯上矣。
”劉喬曰:“必不應彼之召,恐惹嗔怪,将如之何?”惠曰:“今聞範陽王拜劉琨為長史,東海王以其子劉群為淮北護軍,用其侄劉演鎮守三台,以其弟劉輿為颍川太守。
我今先上一本,言劉琨見羌胡盧禾、馬荷侵寇郡境,乃擅棄信地而不顧;劉演鎮守壺關而不拒僞漢之兵,今反竊據京邑大郡,阿附司馬越、劉輿,唆附趙王篡逆為亂,今則擢以要職,不行治罪。
此事一上,朝中成都王等必然準行诏責,東海王見之,自然不複再召我矣。
彼今有事于關西,焉能加兵于我?縱他能返乘輿,諒東海王之禍亦在不久,不去的是。
”劉喬從之,具本至關中,上劉琨一門過失,并東海王召己之由。
未知劉喬父子上表以明不從東海王之意,是也否也。
後人有詩歎曰: 帝徙關中勢在西,劉喬拂召意何如。
不因東海心奸慝,蓋為張方勇略馀。
但懇王弟相資兵馬,共靖國難,何敢奪弟之大柄乎!”司馬楙曰:“欲洗司馬氏之恥,而拯國家之亂,非兄不能主之,弟等愚不及此。
不受徐州,則衆兵無所仰望,會之恐無聽從而難卒合也。
”東海王故又推讓曰:“我今至此,但行徐州兵馬事。
其錢糧政事,還要王弟掌之。
”楙固讓不已,劉洽、王修勸東海王權且受之,方可主盟各兵。
待事成之後,以大鎮倍酬東平公則是矣,越乃受之。
遂發檄東邀範陽王司馬彪,并北邀東瀛公司馬騰及王浚二處,南合劉弘,共獎王室,以誅不道。
送東平公往東平郡集兵聚糧,以備征進。
斯時司馬彪因齊王被誅,移鎮許昌。
值惠帝征邺,東海王失律,成都王留駕都邺,彪乃與鎮東将軍周馥上表,勸帝并成都王親睦本宗,遷駕還洛,邺台非駐跸之所。
诏谕王浚回兵,複用王戎,親司馬越,帝不能從。
成都王謂其為妄言,遂緻被王浚所破,敗走洛陽,俾張方逞強橫之志,劫掠洛陽,徙帝長安,心中甚是不悅。
有長沙王舊将馮嵩投彪處為司馬,揣知其意,乃乘間說之曰:“今河間王以外枝之親,劫帝西遷,縱張方黜成都,獨擅其權,不久必行篡逆矣。
殿下勇略振世,何不會合平昌公、南陽王等同起義旗,匡複皇室,而乃坐視國家喪亂也!”範陽王曰:“張方雄猛,勢焰方熾,欲舉此謀,非比細有,不得造次。
”正議間,忽有東海王會兵檄文來至。
範陽王與衆看畢,遂乃廷诏馮嵩曰:“東海王既立會盟之謀,東平公以徐州軍馬相讓,事諒有成。
既有行文來會,殿下正宜合衆共同推為盟主。
讨伐叛逆,肅整朝廷,誰敢不從!”司馬彪大喜,乃受檄遣使回報,言不日即來相會。
即命馮嵩前往平昌、南陽二處,去約興義。
嵩至南陽王處,入見告曰:“臣奉範陽王之命來叩大王駕下,望同起兵剿滅張方,迎帝還洛,崇奉九廟,以複晉朝天下。
若再不舉,必被河間王所篡矣!”司馬模曰:“長史大議、範陽王忠論,敬當從命。
但吾諸宗族親王雖皆有兵,奈無河間、成都之氣勢,李含狡猾之智謀,張方、郅輔之勇略,一時恐難卒勝,實非等閑比也。
”馮嵩曰:“豫州刺史劉喬,心懷徇國,志切忠君,力練老成,素多謀計。
大王若能遣一介之使,論以大義,其人必然應允。
若得他來,于臣提調,委以軍事,讨張方如摧枯拉朽耳!”南陽王從之,即遣親将夏勇去會劉喬。
再使馮嵩往平昌說知,轉許昌會範陽王等齊到徐州相會。
于是各皆刻期而至,東海王見報大喜,差糜晃、何倫、宋胄分投迎接,入見禮畢,并道國家孔棘颠沛之事,盡皆憤激。
司馬越曰:“今蒙諸宗族皆聽鄙言,來此共議。
吾觀兵衆雖多,但系一時湊集,必難統屬。
須得一個熟谙韬略、慣經行陣者作一主帥,指點方略,然後可以遠出關西,保其必勝也。
”南陽王司馬模曰:“吾昨亦慮此事。
馮長史薦劉喬刺史謀猷深遠,曾遣親将前去約會,未知從否。
”正說間,夏勇亦至回話,道:“劉刺史遣我先行,待他商議而來。
”馮嵩曰:“還要盟主大王再發一使,催他來此,方好進兵。
”東海王然之,乃差官使持檄去會劉喬。
喬見檄書又到,召集僚屬議曰:“南陽王昨使夏世雄來會,今東海王又有檄文到此,還是去的是,不去的是?”其子劉祜素有識見,人皆重之,乃進言謂父曰:“東海王立心不仁,夙無令德,今失兵柄,思不能報複成都王之恨,故诳稱迎駕,藉手衆人,假公濟私耳。
”喬曰:“彼今為因張方殘暴,窘辱宮妃,故行反正之師。
恐他日成功,吾失忠績,被人議耳。
”祜曰:“長沙王盡忠王室,懷讒害死。
又起兵攻邺,思害成都,是天理之不從,反緻敗績,以陷車駕。
複構王浚以殘邺城,敗壞晉家天下,使張方乘機劫駕西遷,此禍階悉由東海而起。
此等之人,豈堪倚附!他若兵力有如河間、成都二王,則篡位不待今日矣!我若從其所召,是猶舍馬騎虎,不久将被其所食矣。
”參謀夏惠亦曰:“公子之言深合禮體。
且河間王奉天子而令諸侯,今從東海,是犯上矣。
”劉喬曰:“必不應彼之召,恐惹嗔怪,将如之何?”惠曰:“今聞範陽王拜劉琨為長史,東海王以其子劉群為淮北護軍,用其侄劉演鎮守三台,以其弟劉輿為颍川太守。
我今先上一本,言劉琨見羌胡盧禾、馬荷侵寇郡境,乃擅棄信地而不顧;劉演鎮守壺關而不拒僞漢之兵,今反竊據京邑大郡,阿附司馬越、劉輿,唆附趙王篡逆為亂,今則擢以要職,不行治罪。
此事一上,朝中成都王等必然準行诏責,東海王見之,自然不複再召我矣。
彼今有事于關西,焉能加兵于我?縱他能返乘輿,諒東海王之禍亦在不久,不去的是。
”劉喬從之,具本至關中,上劉琨一門過失,并東海王召己之由。
未知劉喬父子上表以明不從東海王之意,是也否也。
後人有詩歎曰: 帝徙關中勢在西,劉喬拂召意何如。
不因東海心奸慝,蓋為張方勇略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