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九回 關家兄弟擒呂鐘
關燈
小
中
大
為幸。
”姜發曰:“我主帥久聞呂将軍乃蓋世英雄,知君忠心,不肯附漢忘晉,故關繼雄兄弟隻得以暗計屈辱正時至此,欲圖西河耳。
将軍既又不肯負志,暫且權時相叙相會之情。
來日依舊禮送回城,再決明戰,未為晚也。
”呂鐘見衆殷勤敬禮,乃再拜曰:“某雖不才,固不敢忘恩降公,而亦不敢拂公,再歸西河也。
”乃坐側邊左班首席,共飲酒至半酣,姜發舉杯勸呂鐘而言曰:“今晉朝大亂,骨肉自殘,車駕西奔,亡在旦夕,西河一郡豈能獨存?此不待蔔而可知矣。
今劉太子不忍滿城百姓枉死,将軍等宅眷混喪,欲屈将軍寫書一封送去與令弟,勸其以城同歸故漢,保全宗黨,救拔生靈,亦将軍之仁德也。
”呂鐘曰:“不肖荷蒙不殺,又承禮遇,既有委命,有何不可!明日我自行之。
”次早修書一封,命被捉親随軍士貼肉收藏,詐作逃回,徑至西河郡去。
臨行分付曰:“你若得入城去,将書悄地付與二爺,不可使楊參謀知之。
若一漏洩,則連你的父母妻子皆被害矣!”小軍領命直至城下,哭叫開門,守兵認得,放入城去。
密将私書至衛所私衙中投進,呂律拆兄書看之,書曰: 我昨以輕進緻堕奸計,誤遭失陷,被其所獲。
比欲忿死,讵意衆加禮敬,相看甚重。
吾思朝中司馬氏自相賊殺,東西亂立,不久大變。
縱然委質盡忠,恐亦無益于事矣。
弟今回守孤城,聽楊謙之言而棄手足之義,殆不可也。
弗若斬謙出降,共保宗族,軀命得全,富貴還在。
否則大兵十五萬,明早即便圍城。
劉曜、劉靈、呼延晏等,将之老骥者也,一恐家屬難保,生靈被誤,弟宜察之。
呂律看罷其書,心中不決,乃入見母嫂,告以其意。
母曰:“既兄不死,待以賓禮,可即出降。
漢今方盛,亦可以取功名、保富貴,何聽楊謙之言,故陷兄命,自取身亡?”律意遂決,乃帶親随二三十人至府廳上,聚楊謙共議,曰:“今漢大兵俱到,早晚就來圍城。
我今兵不滿萬,何能為守?”謙曰:“一夫當關,尚然萬夫莫開。
況此堅城,何懼之有!且待兵來,又作計議。
”道猶未了,隻聽得炮铳之聲震動山嶽,守兵飛報入内,言:“漢兵二十馀萬,漫山塞野,四面而至,将及近城矣。
”楊謙曰:“城門已皆封鎖齊整,雉堞濠塹吾已打點完備,将軍可急上城守護,以示軍威。
”正議間,報子又到,道:“漢兵已将城池圍住,把得水洩不通。
如今将欲攻打了,快去防禦。
”呂律曰:“若此奈何?”楊謙曰:“且去守把。
此地乃山西入洛咽喉,必定有人将我被圍之事傳奏入京,早晚或有救至。
”律曰:“皇都殘敝,東海王喪師失勢,成都王兵敗西遷,誰能顧我!”謙曰:“将軍莫懼。
鄰郡刺史知道者,定然起兵來援。
”律曰:“隻恐遠水一時不能亟救近火,徒思望梅止渴耳!便作鄰郡就有兵來,不過萬馀,從何而入?參謀可先上城去,親自觀看漢兵強弱而行。
”謙曰:“将軍職司武衛,先往提調各軍,待我出牌拘喚民兵,并催錢糧,以應軍需,方是善策。
”律曰:“若此,則我不能使民發糧矣。
你為參事之人,思要安閑躲避,如何又反指揮我們,何此推奸矜大之甚耶!此明欲陷吾兄弟,将獻城要功,留此佞人則甚!”言訖,拔劍趕去。
謙知勢頭不好,急走躲避,已為呂律一劍砍倒。
令軍士割了首級,将至軍中示衆曰:“不從吾令者,以楊謙為例!”衆皆曰:“将軍所行,誰敢不從!”律曰:“漢兵甚盛,太爺失陷,料必難與為敵。
吾當救汝兵民之命,莫使遭害。
”乃命大開郡城西門,先将楊謙之首親到漢軍中贖救兄命,就請主帥等入城安民。
劉聰大喜,即使劉曜、關防、姜飛、呼延攸等迎接呂律入寨,待以客禮。
先命姜發、關謹等帶兵三千入城安慰百姓。
姜發下令不許關閉門戶,市肆毋易,于是雞犬不驚,秋毫無犯,民皆大悅,香火排滿街衢。
劉聰等宴款呂律兄弟,一同入城屯紮,仍以呂鐘管攝郡事。
後人有詩一首,歎二呂勇而被擒、獻郡投降雲: 兄勇生能解鬥牛,弟威力可制強酋。
豈知會遇英雄将,一旦擒降不愧羞。
話分兩頭,且不說漢兵侵晉之事,再題東海王自邺城戰敗,兵将殆盡。
成都王等遷駕長安,自愧失勢,謀于從事劉洽。
洽薦王修往徐州東平公處借兵扶植國本,欲剿張方。
自修受命南行,将逾二月,東海王越恐事不諧,日夕憂慮。
劉洽曰:“大王放心。
王修去久不回,事必成矣。
隻在早晚,當音信至也。
”論議未散,忽門吏入報,言:“東平公差大将糜晃引兵五百來此,還請大王去徐州議事。
”東海王聽說大喜,乃命引進糜晃。
禮見已畢,東海王問其可否,設宴款待,分賞軍士。
即日收拾與劉洽、何倫、宋胄等俱望徐州而去。
東平公司馬楙出郭迎接,入府叙禮已畢,楙曰:“王兄今欲倡義興師,剿讨張方,共伐二王之不道。
弟願以徐州兵馬錢糧付兄掌管,以好号令諸藩。
”東海王曰:“吾欲舉義以複國業,迎還大駕,使
”姜發曰:“我主帥久聞呂将軍乃蓋世英雄,知君忠心,不肯附漢忘晉,故關繼雄兄弟隻得以暗計屈辱正時至此,欲圖西河耳。
将軍既又不肯負志,暫且權時相叙相會之情。
來日依舊禮送回城,再決明戰,未為晚也。
”呂鐘見衆殷勤敬禮,乃再拜曰:“某雖不才,固不敢忘恩降公,而亦不敢拂公,再歸西河也。
”乃坐側邊左班首席,共飲酒至半酣,姜發舉杯勸呂鐘而言曰:“今晉朝大亂,骨肉自殘,車駕西奔,亡在旦夕,西河一郡豈能獨存?此不待蔔而可知矣。
今劉太子不忍滿城百姓枉死,将軍等宅眷混喪,欲屈将軍寫書一封送去與令弟,勸其以城同歸故漢,保全宗黨,救拔生靈,亦将軍之仁德也。
”呂鐘曰:“不肖荷蒙不殺,又承禮遇,既有委命,有何不可!明日我自行之。
”次早修書一封,命被捉親随軍士貼肉收藏,詐作逃回,徑至西河郡去。
臨行分付曰:“你若得入城去,将書悄地付與二爺,不可使楊參謀知之。
若一漏洩,則連你的父母妻子皆被害矣!”小軍領命直至城下,哭叫開門,守兵認得,放入城去。
密将私書至衛所私衙中投進,呂律拆兄書看之,書曰: 我昨以輕進緻堕奸計,誤遭失陷,被其所獲。
比欲忿死,讵意衆加禮敬,相看甚重。
吾思朝中司馬氏自相賊殺,東西亂立,不久大變。
縱然委質盡忠,恐亦無益于事矣。
弟今回守孤城,聽楊謙之言而棄手足之義,殆不可也。
弗若斬謙出降,共保宗族,軀命得全,富貴還在。
否則大兵十五萬,明早即便圍城。
劉曜、劉靈、呼延晏等,将之老骥者也,一恐家屬難保,生靈被誤,弟宜察之。
呂律看罷其書,心中不決,乃入見母嫂,告以其意。
母曰:“既兄不死,待以賓禮,可即出降。
漢今方盛,亦可以取功名、保富貴,何聽楊謙之言,故陷兄命,自取身亡?”律意遂決,乃帶親随二三十人至府廳上,聚楊謙共議,曰:“今漢大兵俱到,早晚就來圍城。
我今兵不滿萬,何能為守?”謙曰:“一夫當關,尚然萬夫莫開。
況此堅城,何懼之有!且待兵來,又作計議。
”道猶未了,隻聽得炮铳之聲震動山嶽,守兵飛報入内,言:“漢兵二十馀萬,漫山塞野,四面而至,将及近城矣。
”楊謙曰:“城門已皆封鎖齊整,雉堞濠塹吾已打點完備,将軍可急上城守護,以示軍威。
”正議間,報子又到,道:“漢兵已将城池圍住,把得水洩不通。
如今将欲攻打了,快去防禦。
”呂律曰:“若此奈何?”楊謙曰:“且去守把。
此地乃山西入洛咽喉,必定有人将我被圍之事傳奏入京,早晚或有救至。
”律曰:“皇都殘敝,東海王喪師失勢,成都王兵敗西遷,誰能顧我!”謙曰:“将軍莫懼。
鄰郡刺史知道者,定然起兵來援。
”律曰:“隻恐遠水一時不能亟救近火,徒思望梅止渴耳!便作鄰郡就有兵來,不過萬馀,從何而入?參謀可先上城去,親自觀看漢兵強弱而行。
”謙曰:“将軍職司武衛,先往提調各軍,待我出牌拘喚民兵,并催錢糧,以應軍需,方是善策。
”律曰:“若此,則我不能使民發糧矣。
你為參事之人,思要安閑躲避,如何又反指揮我們,何此推奸矜大之甚耶!此明欲陷吾兄弟,将獻城要功,留此佞人則甚!”言訖,拔劍趕去。
謙知勢頭不好,急走躲避,已為呂律一劍砍倒。
令軍士割了首級,将至軍中示衆曰:“不從吾令者,以楊謙為例!”衆皆曰:“将軍所行,誰敢不從!”律曰:“漢兵甚盛,太爺失陷,料必難與為敵。
吾當救汝兵民之命,莫使遭害。
”乃命大開郡城西門,先将楊謙之首親到漢軍中贖救兄命,就請主帥等入城安民。
劉聰大喜,即使劉曜、關防、姜飛、呼延攸等迎接呂律入寨,待以客禮。
先命姜發、關謹等帶兵三千入城安慰百姓。
姜發下令不許關閉門戶,市肆毋易,于是雞犬不驚,秋毫無犯,民皆大悅,香火排滿街衢。
劉聰等宴款呂律兄弟,一同入城屯紮,仍以呂鐘管攝郡事。
後人有詩一首,歎二呂勇而被擒、獻郡投降雲: 兄勇生能解鬥牛,弟威力可制強酋。
豈知會遇英雄将,一旦擒降不愧羞。
話分兩頭,且不說漢兵侵晉之事,再題東海王自邺城戰敗,兵将殆盡。
成都王等遷駕長安,自愧失勢,謀于從事劉洽。
洽薦王修往徐州東平公處借兵扶植國本,欲剿張方。
自修受命南行,将逾二月,東海王越恐事不諧,日夕憂慮。
劉洽曰:“大王放心。
王修去久不回,事必成矣。
隻在早晚,當音信至也。
”論議未散,忽門吏入報,言:“東平公差大将糜晃引兵五百來此,還請大王去徐州議事。
”東海王聽說大喜,乃命引進糜晃。
禮見已畢,東海王問其可否,設宴款待,分賞軍士。
即日收拾與劉洽、何倫、宋胄等俱望徐州而去。
東平公司馬楙出郭迎接,入府叙禮已畢,楙曰:“王兄今欲倡義興師,剿讨張方,共伐二王之不道。
弟願以徐州兵馬錢糧付兄掌管,以好号令諸藩。
”東海王曰:“吾欲舉義以複國業,迎還大駕,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