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五回 王浚大破司馬穎

關燈
不見矣,乃與從者假借一履,穿之而拜。

    惠帝哭倒于地,不能興起,左右之人見天将日暮,強扶而去。

    王浚驅兵将欲圍邺,隻見司馬穎已遁,百姓懼胡夷之擾,亦皆避去,城門四角大開。

    鮮于、烏桓等之兵皆争入城擄掠,王浚勸谕不住,邺都中庫藏财物悉皆一空,老幼殺戮者不可勝數,擄去子女萬馀。

    王浚與東瀛公見衆兵驚害百姓,成都王又保帝逃去,東海王未到,乃各将所擄财帛,帶兵歸鎮。

    有人将此事報至關中與河間王知道,言:“成都王被王浚等大破,全軍皆沒,邺城失守。

    今奉帝還洛陽,武備未修,官僚未集,殿下何不提兵入朝,與成都、東海解釋戰鬥,以行桓文之事。

    ”河間王聽說,即聚衆謀士共同商議。

    長史李含曰:“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,漢高祖為義帝缟素而天下歸附。

    近自天子蒙塵,徒以劉沉擾亂,未遑遠赴。

    今銮輿旋轉,而都城蓁蕪,大王誠能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,大順也;秉至公以服天下,大略也;迎其主入長安以定寰宇,大功也。

    四方雖有逆節之人,其何能為!若不早定大計,使他英雄生心,事從中舉,後難為慮矣。

    ”河間王聽言大喜,意欲起兵。

    猶未即發,忽值仆射荀藩自邺都逃至,河間王請入,問以“朝廷之事,今當何以處之?”藩曰:“殿下若仗大義以安宗室,入洛陽以正朝廷,輔君定亂,此五霸之功也。

    但以下諸将心殊志異,未必服從。

    今暫權留舊都,以觀時變。

    若朝中臣宰言及庫藏空虛,京邑荒敝,即言惟有移駕暫幸長安,方可得享太平安逸,自然衆心協從矣。

    然今此之際,朝廷播越,新還舊都,遠近屬望,冀且少安。

    若即移駕,不壓衆情,未見全美。

    夫行非常之事,必有非常之功,願算其佳多者行之。

    ”颙執其手大笑曰:“此孤之本意也!”又問曰:“王浚在北,大臣在朝,東海王在鎮,成都王在洛,到彼則将何以為計?”藩曰:“易也。

    以書與浚以安其心,若慮東海有異,則以言語試探朝臣,但曰特來與諸大臣計議國事,言:‘今洛陽倉庫空虛,人民離散,宮室凋殘,糧廪不給,欲奉車駕暫幸長安,就其豐裕,轉運稍易,可無缺乏懸隔之憂。

    權以洛陽委托東海王、上官巳等輔托太子守管,待後稍充,奉帝還都。

    ’大臣等各皆思享安逸,必然喜而從之矣。

    ”颙大喜曰:“願君早晚相從,以指明不逮,自當厚報。

    ”遂決意命張方帥五千騎先發,至洛陽保駕。

    臨行,密囑方等曰:“卿家到京,但依李長史、荀仆射之計而行。

    ”張方曰:“臣自能之。

    ”遂與郅輔、郭偉星夜徑至洛陽。

     成都王見張方到,心中大喜,遂命朝見惠帝。

    張方奏曰:“臣主河間王聞知王浚勾引鮮卑、烏桓之兵,寇侵邺城,差臣引兵前來破賊保駕。

    烏桓等見臣至,已皆遁去,故此特領本部叩陛請罪。

    ”惠帝大喜曰:“河間王是朕之至親,今見如此之情,真可為社稷臣矣!朕今在此度日如年,儲蓄皆空,人民窮窘,殆非阙廷模樣也。

    河間王何自不至?”方曰:“臣主統領在後,不日亦将到此。

    ”言訖,辭帝而出,寫文書一道,言“洛陽凋敝,景物蕭條,室無完戶,民不聊生。

    惠帝每與臣等歎其困苦,移幸一事,料必慨悅。

    臣今未敢漏風,乞大王親自率領大兵,候于中路,待臣保駕西出”等因,使人飛遞入關而去。

    河間王正與李含、苟藩商議朝中之事,恐張方不能當此大任,忽然飛馬将文書直至長安呈奏。

    河間王拆開看之,乃張方催兵接駕之事。

    河間王大喜,即命林成、馬瞻、呂朗、刁默引兵四萬,直至洛陽界上等候。

    自将兵馬二萬,出等于關外。

    不十日,張方密說成都王将晉帝與文武百官,盡皆遷徙出洛,命公師藩、王彥、趙讓保護先行。

    方乃将各宮妃王公子女共萬馀,使兵人押之而行,将宮阙放火焚之。

    留上官巳、王瑚、陳眕等守洛陽,望西徑去。

    兵士于路奸淫恣欲,不分妃嫔宦女,方罪不可勝言矣。

    将至出界,王彥、公師藩等見西兵胡行,有謀張方之心。

    忽見旌旗蔽日,林、刁、呂、馬四将引大軍接至,遂一同前去,彥等議沮。

    将次入關,又隻見司馬颙、苟藩、李含、王闡、張輔等擺列旗隊,候迎于路,各皆下馬見帝請罪,共入關中。

    帝至長安,司馬颙仍以太尉自秉朝政,其馀賞罰悉委張方。

    方說颙以“為太弟穎多能明敏,我等難逞志意,不如廢之,别立他人。

    且穎多罪過,怨之者衆”。

    河間王然其議,乃将穎逼置私第,立豫章王司馬熾為太弟。

    初,武帝生子二十五人,今所存者惟穎、越及熾與吳王司馬晏四人而已。

    晏才智庸劣,故不及于難,得享安逸。

    後人見晉之親王殘殺殆盡者,皆因武帝封王以鎮兵之誤,有詩歎曰: 晉武贻謀欠遠猷,大封宗室欲垂庥。

    忠言忤聽明臣谏,執見偏從嬖幸籌。

     庸嗣甫能全始末,釀成禍亂損金瓯。

    緻令宮阙皆凋敝,萬戶窮居寂似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