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八回 晉王侯選擇先鋒
關燈
小
中
大
當日晉諸侯一十四路俱到,乃會齊同至帥府參見,成都王命盧志、和演、劉弘、皮初共出迎入。
參谒畢,陸機、劉弘各各相叙。
成都王設宴款衆,命依職品位次安營,至晚而散,未及議論。
次日,七位親王報到,成都王乃差石超、牽秀、和演、陳昭、陳眕、蔡克、公師藩七員親将,分頭迎接,直至帥府,照依昭穆宗派叙禮。
再後,陸機與十四路諸侯一齊參拜。
又是二十一路首将張方等二十一員,長史李含、參謀遊暢等二十一人,并盧志、石超等十員成将,俱入參見排坐。
第一位親王司馬義,字士度。
忠心不苟,治政無虧。
受封為長沙王,乃武帝第六子。
帶領大将上官已、皇甫商、宋洪、王瑚,參軍劉佑、董拱、逯苞、馬嵩等,領兵六萬、糧草五十萬來赴。
第二位親王司馬颙,字文載。
雄據關中,兵多将廣。
受封河間王,乃宣帝司馬懿胞弟司馬孚之子。
今奉诏留鎮成寇,遣世子司馬晖督張方、李含,将兵八萬、糧草四十馀萬來赴。
第三位親王司馬越,字元超。
雄心不一,智态多端。
受封為東海王,乃武帝第八子。
部下有大将王秉、宋胄、何倫、施融、劉洽。
引兵四萬、糧草三十萬赴邺。
第四位親王司馬睿,字景文。
豁達大度,喜納賢良。
乃司馬伷之孫。
父司馬觐故,襲封琅琊王。
部下有大将段雄、太史賓、龔同、計明、伏尚、潘仁、史恭,司馬參軍王導、祖約等。
領兵四萬、糧草四十馀萬來赴。
第五位親王司馬模,字元範。
名播中州,聲馳許洛。
受封南陽王,乃武帝第二子秦王柬之子。
部下有大将卞勝、夏勇、席盛、岑紳、齊成、馬進等。
引兵二萬、糧草十萬來赴。
第六位親王司馬彪,字世雄。
門多劍客,力舉千鈞。
受封範陽王,乃宣帝庶子司馬京之子。
部下有大将王曠、劉玙、石正、周侲、文璧等。
引兵二萬、糧草八萬來赴。
第七位親王司馬歆,字叔靜。
喜赒貧乏,好結忠良。
受封為新野公,以平孫秀進爵為王,乃宣帝族子之子。
帶領大将徐魯、虞兖、陳隆、周鎮、鮑欽、楊威等。
領兵三萬來赴。
成都王自統将官十員,大兵十萬。
齊王命董艾、王義帶兵五萬,監督糧草聽調。
諸兵既集,成都王曰:“今各鎮皆至,惟有蒲洪、姚弋仲、慕容廆、拓跋猗盧、段勿塵五路夷羌未到,須當行牌前去催之。
”南中郎将祖逖進言曰:“他若肯來時,亦已到矣,此必恃犷不來耳。
且胡狄之性,類于羊犬,但以恩養,使無侵掠可矣。
必欲迫而驅之為用,恐緻不測之變。
焉知其不與胡漢相通也?今宜置之度外,免彼疑懼生釁。
自古道,将在謀而不在勇,兵在精而不在多。
況我大兵至此者,不下百十馀萬,亦足為用矣。
所慮者初會之兵,未經合練,各自為心。
倘遇交鋒之日,不相顧援,少有挫衄,鮮能成功耶。
昔王莽恃衆無紀,被光武以吳漢帥精銳攻其一屯,衆不肯顧,卒緻颠沛。
六國從蘇秦連衡之說,合兵共擊潼關,因無統攝之主,秦人以師逆之,五國皆敗。
今欲破剿強敵,立一盟主為之總攝,使掌其樞,以緻衆王諸侯無競,兵糧器械有歸,然後請元帥共擇先鋒,軍分前後,則軍有紀律,可進可退,戰必有功矣。
以臣下職不敢冒言,必諸殿下定議裁度,共建大功,方保十全耳。
”成都王曰:“卿之公言,孤當銘識矣。
”乃起身謂長沙王曰:“王兄勇冠三軍,才堪主盟,即當登壇執事,弟請率衆聽旨。
”長沙王曰:“不然。
古雲事無大小,達者為先。
王弟謀猷深遠,識見恢宏,才堪服衆,前誅逆倫,今集會大兵,皆出弟意,吾等萬不及一,悉難稱職。
盟主必汝為之,勿得他辭矣。
”成都王再三謙讓,衆諸侯齊向前曰:“齊王在朝輔政,此大任非殿下亦莫能當之。
”長沙王命設正座,與衆扶擁,成都王謂衆将官曰:“今蒙推舉,固不敢強辭。
諸王公亦各恪守乃職,齊心協力,為國幹功。
不可你我相忌嫉,不可以強淩弱,不可以親忽疏,不可以大蔑小。
有功者依例旌賞,凡有過者依法施治,定無容隐。
”諸王侯盡皆應諾。
成都王告衆就坐,各排列次序。
成都王曰:“朝中已拜陸士衡為總兵元帥。
今當請其上教場調遣,各宜分付将佐聽其将令。
”盧志向前上言曰:“今
參谒畢,陸機、劉弘各各相叙。
成都王設宴款衆,命依職品位次安營,至晚而散,未及議論。
次日,七位親王報到,成都王乃差石超、牽秀、和演、陳昭、陳眕、蔡克、公師藩七員親将,分頭迎接,直至帥府,照依昭穆宗派叙禮。
再後,陸機與十四路諸侯一齊參拜。
又是二十一路首将張方等二十一員,長史李含、參謀遊暢等二十一人,并盧志、石超等十員成将,俱入參見排坐。
第一位親王司馬義,字士度。
忠心不苟,治政無虧。
受封為長沙王,乃武帝第六子。
帶領大将上官已、皇甫商、宋洪、王瑚,參軍劉佑、董拱、逯苞、馬嵩等,領兵六萬、糧草五十萬來赴。
第二位親王司馬颙,字文載。
雄據關中,兵多将廣。
受封河間王,乃宣帝司馬懿胞弟司馬孚之子。
今奉诏留鎮成寇,遣世子司馬晖督張方、李含,将兵八萬、糧草四十馀萬來赴。
第三位親王司馬越,字元超。
雄心不一,智态多端。
受封為東海王,乃武帝第八子。
部下有大将王秉、宋胄、何倫、施融、劉洽。
引兵四萬、糧草三十萬赴邺。
第四位親王司馬睿,字景文。
豁達大度,喜納賢良。
乃司馬伷之孫。
父司馬觐故,襲封琅琊王。
部下有大将段雄、太史賓、龔同、計明、伏尚、潘仁、史恭,司馬參軍王導、祖約等。
領兵四萬、糧草四十馀萬來赴。
第五位親王司馬模,字元範。
名播中州,聲馳許洛。
受封南陽王,乃武帝第二子秦王柬之子。
部下有大将卞勝、夏勇、席盛、岑紳、齊成、馬進等。
引兵二萬、糧草十萬來赴。
第六位親王司馬彪,字世雄。
門多劍客,力舉千鈞。
受封範陽王,乃宣帝庶子司馬京之子。
部下有大将王曠、劉玙、石正、周侲、文璧等。
引兵二萬、糧草八萬來赴。
第七位親王司馬歆,字叔靜。
喜赒貧乏,好結忠良。
受封為新野公,以平孫秀進爵為王,乃宣帝族子之子。
帶領大将徐魯、虞兖、陳隆、周鎮、鮑欽、楊威等。
領兵三萬來赴。
成都王自統将官十員,大兵十萬。
齊王命董艾、王義帶兵五萬,監督糧草聽調。
諸兵既集,成都王曰:“今各鎮皆至,惟有蒲洪、姚弋仲、慕容廆、拓跋猗盧、段勿塵五路夷羌未到,須當行牌前去催之。
”南中郎将祖逖進言曰:“他若肯來時,亦已到矣,此必恃犷不來耳。
且胡狄之性,類于羊犬,但以恩養,使無侵掠可矣。
必欲迫而驅之為用,恐緻不測之變。
焉知其不與胡漢相通也?今宜置之度外,免彼疑懼生釁。
自古道,将在謀而不在勇,兵在精而不在多。
況我大兵至此者,不下百十馀萬,亦足為用矣。
所慮者初會之兵,未經合練,各自為心。
倘遇交鋒之日,不相顧援,少有挫衄,鮮能成功耶。
昔王莽恃衆無紀,被光武以吳漢帥精銳攻其一屯,衆不肯顧,卒緻颠沛。
六國從蘇秦連衡之說,合兵共擊潼關,因無統攝之主,秦人以師逆之,五國皆敗。
今欲破剿強敵,立一盟主為之總攝,使掌其樞,以緻衆王諸侯無競,兵糧器械有歸,然後請元帥共擇先鋒,軍分前後,則軍有紀律,可進可退,戰必有功矣。
以臣下職不敢冒言,必諸殿下定議裁度,共建大功,方保十全耳。
”成都王曰:“卿之公言,孤當銘識矣。
”乃起身謂長沙王曰:“王兄勇冠三軍,才堪主盟,即當登壇執事,弟請率衆聽旨。
”長沙王曰:“不然。
古雲事無大小,達者為先。
王弟謀猷深遠,識見恢宏,才堪服衆,前誅逆倫,今集會大兵,皆出弟意,吾等萬不及一,悉難稱職。
盟主必汝為之,勿得他辭矣。
”成都王再三謙讓,衆諸侯齊向前曰:“齊王在朝輔政,此大任非殿下亦莫能當之。
”長沙王命設正座,與衆扶擁,成都王謂衆将官曰:“今蒙推舉,固不敢強辭。
諸王公亦各恪守乃職,齊心協力,為國幹功。
不可你我相忌嫉,不可以強淩弱,不可以親忽疏,不可以大蔑小。
有功者依例旌賞,凡有過者依法施治,定無容隐。
”諸王侯盡皆應諾。
成都王告衆就坐,各排列次序。
成都王曰:“朝中已拜陸士衡為總兵元帥。
今當請其上教場調遣,各宜分付将佐聽其将令。
”盧志向前上言曰:“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