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六回 宣于說退四雄兵
關燈
小
中
大
晉惠帝改元永嘉,初丁卯,齊王司馬冏與成都王司馬穎見漢劉淵攻掠州郡,勢甚猖獗,将近魏地,乃倡謀糾集各征鎮二十四路親王、刺守分道進征,扼歸路阻糧道,侵其巢穴,襲其空虛,各皆赴邺台穎處合盟。
漢兵惟慮慕容氏、段氏、拓跋氏與氐羌、蒲洪、姚弋仲數處之兵,用陳元達計,遣諸葛宣于親往交和,說退四處,然後好敵晉師。
宣于承旨,先往遼東巨鎮慕容氏,慕容廆從之。
宣于辭謝而出,轉至代郡,去見拓跋猗盧。
按《傳》:拓跋氏其先出自黃帝。
後生昌意,意少子受封于拓跋川,因以為氏。
至三國時有拓跋穆,多智略,冒特尊之為右賢王。
冒特附袁尚,欲合拓跋共拒曹操,拓跋不從。
張遼斬冒特,以其馀衆賜穆,令守其地。
至是強盛,有功于晉。
晉武帝乃授拓跋穆為平城守備。
平城,今之大同府。
幽州總管王浚見天下将亂,以長女嫁其子猗盧,結以為援,思霸此地。
凡浚事征伐,必資穆與段氏為之羽翼。
劉琨檄穆定冀州之亂,大捷,琨表穆為平城太守,鎮代。
穆卒,猗盧襲其職。
招納賢士,任用英材,中國避亂者多歸之。
猗盧撫馭有方,賦役有節,民物豐阜,有雄兵二十馀萬。
迨茲晉朝欲破北漢,下诏令其扼漢之後。
正欲遣使往遼中,約會共起,忽報漢劉淵遣諸葛宣于來此求見。
猗盧延入禮畢,宣于呈上贽物,曰:“奉漢主命,聊獻菲儀,伏乞俯納。
”猗盧曰:“聞公乃漢之相臣,遠臨敝邑,有何見谕而賜厚惠也?”宣于曰:“我主聞晉朝調遣足下人馬,欲征敝地,故遣仆叩台拜言。
以為晉室不道,骨肉自殘,五倫變亂,三綱殄墜,忠良被戮,奸佞秉權。
漢之所以起兵者,為衆羌胡之居于内地者,非獨為己已也。
”猗盧曰:“何為為衆?”宣于曰:“王浚、劉琨皆上書晉朝,言夷狄犷猛,性同禽獸,不可使之居于内地。
如盧龍、上黨、平陽、遼、代、秦、并、定襄、雁門,悉為夷狄之居。
一旦乘釁竊發,必為朝廷之禍,宜敕各鎮精兵,逐出塞外。
如有不從者,剿而滅之。
故我主太子劉聰,在洛陽竊知其謀,逃回左國。
奮起定襄,屢破晉兵,以王浚未暇加兵于足下,劉琨未暇加兵于慕容也。
非為衆而何!且王浚每怪劉琨借地與君,思欲複之,未獲其便耳。
今你出兵,正堕其計。
若足下蚤起,而暮即變生矣。
”猗盧曰:“何得變生?”宣于曰:“今晉朝因王浚之謀,故以足下之兵餌漢,待漢與足下相持,彼以精兵徑襲平城,足下将何以禦!”猗盧曰:“留兵為備,有何慮哉?”宣于曰:“代公之言誤矣!若少出兵,難保不敗;多出兵,城空易襲。
足下而能兩顧戰守哉?”拓跋猗盧被諸葛宣于一席話說透心中之事,無言可答,乃問曰:“然則将何以處之?若不出兵,又涉逆命;兵若一出,則恐他人襲己。
足下何以教我?”宣于曰:“此無難也。
但隻虛言出兵,推以糧草未備,緩而不發,彼能驅之使行乎?若王浚見足下趦趄逗遛,彼必撤兵赴命。
王浚一去,代之南北大勢皆入足下掌中矣!仆聞王浚恃強暴虐,不久必敗。
足下但當養兵蓄銳,伺隙而起,收并雲燕,此高光之事業也。
大丈夫豈可因人小惠,舍身捐本,以成匹夫之名乎!”猗盧見宣于之言句句有理,即踴躍稱謝曰:“非修之高明,頓開茅塞,吾幾陷于坑阱矣。
”宣于又曰:“不然。
足下在此則可役人,去則為人所役,正所謂臣于人與見臣于人,故榮辱利害存焉,惟明者擇之。
”猗盧曰:“謹奉教指。
”乃重待宣于,答以盛币遣回。
臨行,猗盧曰:“煩公拜上漢主,慎勿以我兵為意。
縱司馬親臨,吾必不食信耶!”後人見宣于之才史鑒不載,有詩歎曰: 數語吹開塞北兵,漢家從此建功勳。
何為史冊遺高士,秉筆當年是晉臣。
諸葛宣于自退了代
漢兵惟慮慕容氏、段氏、拓跋氏與氐羌、蒲洪、姚弋仲數處之兵,用陳元達計,遣諸葛宣于親往交和,說退四處,然後好敵晉師。
宣于承旨,先往遼東巨鎮慕容氏,慕容廆從之。
宣于辭謝而出,轉至代郡,去見拓跋猗盧。
按《傳》:拓跋氏其先出自黃帝。
後生昌意,意少子受封于拓跋川,因以為氏。
至三國時有拓跋穆,多智略,冒特尊之為右賢王。
冒特附袁尚,欲合拓跋共拒曹操,拓跋不從。
張遼斬冒特,以其馀衆賜穆,令守其地。
至是強盛,有功于晉。
晉武帝乃授拓跋穆為平城守備。
平城,今之大同府。
幽州總管王浚見天下将亂,以長女嫁其子猗盧,結以為援,思霸此地。
凡浚事征伐,必資穆與段氏為之羽翼。
劉琨檄穆定冀州之亂,大捷,琨表穆為平城太守,鎮代。
穆卒,猗盧襲其職。
招納賢士,任用英材,中國避亂者多歸之。
猗盧撫馭有方,賦役有節,民物豐阜,有雄兵二十馀萬。
迨茲晉朝欲破北漢,下诏令其扼漢之後。
正欲遣使往遼中,約會共起,忽報漢劉淵遣諸葛宣于來此求見。
猗盧延入禮畢,宣于呈上贽物,曰:“奉漢主命,聊獻菲儀,伏乞俯納。
”猗盧曰:“聞公乃漢之相臣,遠臨敝邑,有何見谕而賜厚惠也?”宣于曰:“我主聞晉朝調遣足下人馬,欲征敝地,故遣仆叩台拜言。
以為晉室不道,骨肉自殘,五倫變亂,三綱殄墜,忠良被戮,奸佞秉權。
漢之所以起兵者,為衆羌胡之居于内地者,非獨為己已也。
”猗盧曰:“何為為衆?”宣于曰:“王浚、劉琨皆上書晉朝,言夷狄犷猛,性同禽獸,不可使之居于内地。
如盧龍、上黨、平陽、遼、代、秦、并、定襄、雁門,悉為夷狄之居。
一旦乘釁竊發,必為朝廷之禍,宜敕各鎮精兵,逐出塞外。
如有不從者,剿而滅之。
故我主太子劉聰,在洛陽竊知其謀,逃回左國。
奮起定襄,屢破晉兵,以王浚未暇加兵于足下,劉琨未暇加兵于慕容也。
非為衆而何!且王浚每怪劉琨借地與君,思欲複之,未獲其便耳。
今你出兵,正堕其計。
若足下蚤起,而暮即變生矣。
”猗盧曰:“何得變生?”宣于曰:“今晉朝因王浚之謀,故以足下之兵餌漢,待漢與足下相持,彼以精兵徑襲平城,足下将何以禦!”猗盧曰:“留兵為備,有何慮哉?”宣于曰:“代公之言誤矣!若少出兵,難保不敗;多出兵,城空易襲。
足下而能兩顧戰守哉?”拓跋猗盧被諸葛宣于一席話說透心中之事,無言可答,乃問曰:“然則将何以處之?若不出兵,又涉逆命;兵若一出,則恐他人襲己。
足下何以教我?”宣于曰:“此無難也。
但隻虛言出兵,推以糧草未備,緩而不發,彼能驅之使行乎?若王浚見足下趦趄逗遛,彼必撤兵赴命。
王浚一去,代之南北大勢皆入足下掌中矣!仆聞王浚恃強暴虐,不久必敗。
足下但當養兵蓄銳,伺隙而起,收并雲燕,此高光之事業也。
大丈夫豈可因人小惠,舍身捐本,以成匹夫之名乎!”猗盧見宣于之言句句有理,即踴躍稱謝曰:“非修之高明,頓開茅塞,吾幾陷于坑阱矣。
”宣于又曰:“不然。
足下在此則可役人,去則為人所役,正所謂臣于人與見臣于人,故榮辱利害存焉,惟明者擇之。
”猗盧曰:“謹奉教指。
”乃重待宣于,答以盛币遣回。
臨行,猗盧曰:“煩公拜上漢主,慎勿以我兵為意。
縱司馬親臨,吾必不食信耶!”後人見宣于之才史鑒不載,有詩歎曰: 數語吹開塞北兵,漢家從此建功勳。
何為史冊遺高士,秉筆當年是晉臣。
諸葛宣于自退了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