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三回 李國設計奪漢中
關燈
小
中
大
意不可全拂,宜權為益州牧,行大将軍事,以令軍民。
”雄從之。
卻說羅尚自失少城,将兵去複,又為乏糧引還,心甚恨之。
探得李雄、李讓皆回廣漢,便欲起兵争取。
忽報李流病死,李雄立為益州牧,一時未敢出兵。
羅尚大悅,乃命常深、許汜、賀仁、費深、李苾總統精兵一萬,取郫、少二城。
任道、王辛聽知,使人飛報李雄知道。
雄曰:“羅尚欺吾叔死新立,故妄興兵,今此一戰,不比往日,務要取勝,始可立事,非叔父親行不能退彼。
”讓曰:“主公不言,吾亦願往以弘振始功。
得假精卒五千,破尚必矣。
”李雄大喜,即令上官晶、任回、楊褒、王角引兵一萬,随李讓往救二處。
讓至少城界上,探得尚兵在郫城,即連夜兼程而進。
聽得尚兵正在圍城攻打,李讓、上官晶分兩路繞出官軍之後。
常深等知是賊兵救至,塵頭大起,急忙撤圍整陣。
晶等殺到,鋒不可敵。
任道等在城上看見,亦開門突出,殺得官兵首尾不顧,大敗而走。
晶等随後追襲,得器杖盔甲無算。
深等退回成都,李讓亦收兵還。
李雄自出迎讓,曰:“恭喜叔父大展英武,已破敵膽矣。
但羅尚老賊苦苦與吾結冤,今當盡起六軍,直造成都,以報父兄大仇,與之決一勝負,方遂吾志。
”閻式曰:“未可造次,必須探聽的實,待其出兵他處,卻分輕騎徑襲成都,使其兩頭不救,方能建績。
”雄然之。
使細作往察動靜。
不一月,探子回報,羅尚軍士無糧,留牙門将軍羅特,留兵一萬守成都,任明引兵五千守涪城,自引大兵往夔州、阆中就食去也。
李雄聽罷,集衆共議,副總管徐舉曰:“今羅尚遠出,以成都托付豎子,此天使之以資将軍也。
羅特年幼無謀,若以精兵臨之,不降則走矣。
涪城任明有謀無斷,亦易取者。
亟宜起兵,時機不可失也。
”李雄善其計議,留楊褒輔李堪權其事,自統大軍,以上官晶為先鋒,李讓為總帥,閻式、徐舉為參謀,嚴柽、任回為左右,與文斌、李遠、李國、王懷等,一同起發,共精兵二萬,徑扣成都。
羅特不敢出戰,李雄将城圍住,不使走漏外去求救。
圍至十日,城中軍民救應不辍,驚惶亂竄。
羅特心慌,親自上城督戰,為流矢所中,五日不能臨軍。
城中支給不洽,怨聲鼎沸,歎息聞于城外。
特懼有變,複自勉強散糧,上城慰衆。
李雄看見,親叫曰:“羅将軍聽我一言,今晉朝失政,賞罰不能明,雖欲盡忠,恐徒空死。
且羅尚貪而又虐,衆心已變,城破旦夕。
将軍若還執迷,必緻玉石俱焚,恐累家眷。
不如早降,以保富貴。
”羅特不答,繞城而去,雄知其心畏死,乃召閻式議曰:“吾所以徼幸成事者,得川民之心也。
今城中困極已甚,若待城破,難保不傷百姓,意欲使人入城以利害說之。
倘得羅特順從,與民無擾,便得衆心歸向,大事在掌中矣。
”閻式曰:“吾今當自往,看緊慢而誘之,特必聽允。
”雄曰:“軍師肯行,已得成都矣。
”即命閻式以輕騎徑到城下叫門,守城軍士見式一人儒巾素衣,乃開門放入,送見羅特。
特曰:“汝何人也,到此何幹?”式曰:“吾不為别,特欲救拔滿城百姓之命耳!今思羅使君數與李益州為敵者,得荊、梁、上庸、廣漢、犍為諸郡之協助耳!今數處皆解,半為李并,羅使君自己遠去,将軍外無救援,内無糧食,竊恐一朝城陷,身家俱破,眷屬負累,兵民遭戮,此時功名又不知何在也。
聞李益州英雄超邁,寬洪大度,實天所資以救拯川民之溺者。
将軍何不應天順人,開門納李益州之兵,同享富貴,保全宗黨,以救一城,而将軍之德豈不茂乎?”特曰:“吾乃大晉方伯臣子,肯捐土降賊,豈不贻笑後人,玷辱先祖乎?況我叔擒斬李特父子兄弟甚衆,彼恨徹于心骨。
汝是何人,敢此誤我,以身就仇乎?”式曰:“不然,昔日岑彭歸漢,張郃入魏,豈非敵将有血戰之仇者乎?吾即益州軍師閻子規也。
吾主量能容物,前者徐舉從招,即拜行軍司總管,今為鎮國将軍,脫有記仇之心,豈不協力攻城,而何命式入見乎?某願以性命保之。
”特思式言有理,乃喚衆人謂之曰:“今我兵與流民争戰數年,時無安息,曆盡汗馬百戰之勞,并無獎賞存恤之诏。
本欲悉力拒守,與汝等共死忠義,奈無人得知吾等之心,矧羅使君遠去,城中糧盡兵疲,料難為守。
欲待逃出去合外兵,共來争取,又被流賊把得鐵桶似緊,有翼難飛。
汝等有何高見?”衆人知特有降順之心,此實遮飾之問,乃齊聲應曰:“事在将軍,何不從閻将軍之請,超拔軍民,權保富貴乎?”羅特依言,遣人赍印绶詣雄軍中投降。
李雄受之,乃大張旗幟,擺列鼓樂,親自迎特入營,設宴重待。
次日,一同入城安民,即授羅特為車騎将軍。
李雄遂得成都,鼎足之勢成矣。
後人有詩歎曰: 枭雄李特聚流民,因敗遭擒子更興。
天教西土無甯日,緻使成都不刃平。
”雄從之。
卻說羅尚自失少城,将兵去複,又為乏糧引還,心甚恨之。
探得李雄、李讓皆回廣漢,便欲起兵争取。
忽報李流病死,李雄立為益州牧,一時未敢出兵。
羅尚大悅,乃命常深、許汜、賀仁、費深、李苾總統精兵一萬,取郫、少二城。
任道、王辛聽知,使人飛報李雄知道。
雄曰:“羅尚欺吾叔死新立,故妄興兵,今此一戰,不比往日,務要取勝,始可立事,非叔父親行不能退彼。
”讓曰:“主公不言,吾亦願往以弘振始功。
得假精卒五千,破尚必矣。
”李雄大喜,即令上官晶、任回、楊褒、王角引兵一萬,随李讓往救二處。
讓至少城界上,探得尚兵在郫城,即連夜兼程而進。
聽得尚兵正在圍城攻打,李讓、上官晶分兩路繞出官軍之後。
常深等知是賊兵救至,塵頭大起,急忙撤圍整陣。
晶等殺到,鋒不可敵。
任道等在城上看見,亦開門突出,殺得官兵首尾不顧,大敗而走。
晶等随後追襲,得器杖盔甲無算。
深等退回成都,李讓亦收兵還。
李雄自出迎讓,曰:“恭喜叔父大展英武,已破敵膽矣。
但羅尚老賊苦苦與吾結冤,今當盡起六軍,直造成都,以報父兄大仇,與之決一勝負,方遂吾志。
”閻式曰:“未可造次,必須探聽的實,待其出兵他處,卻分輕騎徑襲成都,使其兩頭不救,方能建績。
”雄然之。
使細作往察動靜。
不一月,探子回報,羅尚軍士無糧,留牙門将軍羅特,留兵一萬守成都,任明引兵五千守涪城,自引大兵往夔州、阆中就食去也。
李雄聽罷,集衆共議,副總管徐舉曰:“今羅尚遠出,以成都托付豎子,此天使之以資将軍也。
羅特年幼無謀,若以精兵臨之,不降則走矣。
涪城任明有謀無斷,亦易取者。
亟宜起兵,時機不可失也。
”李雄善其計議,留楊褒輔李堪權其事,自統大軍,以上官晶為先鋒,李讓為總帥,閻式、徐舉為參謀,嚴柽、任回為左右,與文斌、李遠、李國、王懷等,一同起發,共精兵二萬,徑扣成都。
羅特不敢出戰,李雄将城圍住,不使走漏外去求救。
圍至十日,城中軍民救應不辍,驚惶亂竄。
羅特心慌,親自上城督戰,為流矢所中,五日不能臨軍。
城中支給不洽,怨聲鼎沸,歎息聞于城外。
特懼有變,複自勉強散糧,上城慰衆。
李雄看見,親叫曰:“羅将軍聽我一言,今晉朝失政,賞罰不能明,雖欲盡忠,恐徒空死。
且羅尚貪而又虐,衆心已變,城破旦夕。
将軍若還執迷,必緻玉石俱焚,恐累家眷。
不如早降,以保富貴。
”羅特不答,繞城而去,雄知其心畏死,乃召閻式議曰:“吾所以徼幸成事者,得川民之心也。
今城中困極已甚,若待城破,難保不傷百姓,意欲使人入城以利害說之。
倘得羅特順從,與民無擾,便得衆心歸向,大事在掌中矣。
”閻式曰:“吾今當自往,看緊慢而誘之,特必聽允。
”雄曰:“軍師肯行,已得成都矣。
”即命閻式以輕騎徑到城下叫門,守城軍士見式一人儒巾素衣,乃開門放入,送見羅特。
特曰:“汝何人也,到此何幹?”式曰:“吾不為别,特欲救拔滿城百姓之命耳!今思羅使君數與李益州為敵者,得荊、梁、上庸、廣漢、犍為諸郡之協助耳!今數處皆解,半為李并,羅使君自己遠去,将軍外無救援,内無糧食,竊恐一朝城陷,身家俱破,眷屬負累,兵民遭戮,此時功名又不知何在也。
聞李益州英雄超邁,寬洪大度,實天所資以救拯川民之溺者。
将軍何不應天順人,開門納李益州之兵,同享富貴,保全宗黨,以救一城,而将軍之德豈不茂乎?”特曰:“吾乃大晉方伯臣子,肯捐土降賊,豈不贻笑後人,玷辱先祖乎?況我叔擒斬李特父子兄弟甚衆,彼恨徹于心骨。
汝是何人,敢此誤我,以身就仇乎?”式曰:“不然,昔日岑彭歸漢,張郃入魏,豈非敵将有血戰之仇者乎?吾即益州軍師閻子規也。
吾主量能容物,前者徐舉從招,即拜行軍司總管,今為鎮國将軍,脫有記仇之心,豈不協力攻城,而何命式入見乎?某願以性命保之。
”特思式言有理,乃喚衆人謂之曰:“今我兵與流民争戰數年,時無安息,曆盡汗馬百戰之勞,并無獎賞存恤之诏。
本欲悉力拒守,與汝等共死忠義,奈無人得知吾等之心,矧羅使君遠去,城中糧盡兵疲,料難為守。
欲待逃出去合外兵,共來争取,又被流賊把得鐵桶似緊,有翼難飛。
汝等有何高見?”衆人知特有降順之心,此實遮飾之問,乃齊聲應曰:“事在将軍,何不從閻将軍之請,超拔軍民,權保富貴乎?”羅特依言,遣人赍印绶詣雄軍中投降。
李雄受之,乃大張旗幟,擺列鼓樂,親自迎特入營,設宴重待。
次日,一同入城安民,即授羅特為車騎将軍。
李雄遂得成都,鼎足之勢成矣。
後人有詩歎曰: 枭雄李特聚流民,因敗遭擒子更興。
天教西土無甯日,緻使成都不刃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