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四回 李雄并川稱成國
關燈
小
中
大
僞益州牧李雄用閻式之計說下羅特,兵不血刃而得成都,雄乃大宴慶賀,命李讓将兵取涪城,李堪将兵取雒城,二将領命離成都而去。
李讓至涪城,任明出兵拒戰,被任回射死,州丞葉蓁被李讓擒住,遂複涪城。
李堪至雒城,羅尚留兵七千在彼就食,聞知流兵犯境,守将顔經開城門出拒,兩陣對圓,橫刀高叫曰:“流賊狂徒,何敢侵吾疆域?好好下馬投降,免受誅戮。
”李堪曰:“尋死狗奴,乞命猶遲,尚亂言也。
誰先擒之?”言未畢,銮鈴響處,嚴柽飛馬而出,手執燕尾雙槍,沖鋒而進。
顔經逞勇逆戰,未及十合,被柽一槍戳死。
官兵失勢,李堪揮衆掠陣,官兵大敗,嚴柽随後逼去,不得入城,往涪關逃去。
嚴柽就搶入城,李堪繼至,百姓拜跪乞命,堪乃下令禁止殺掠,雒城遂定。
報至成都,李雄大喜,即遣上官晶等旁徇下縣未附者。
文斌等十日奏績,雄悅,遂命李國、李雲督麹歆、趙肅、趙誠等,引兵三萬襲取漢中。
新任太守張殷知李雄有兵入寇,乃将精卒萬人,立栅于定軍山之東,李兵不能進。
相守旬馀,李兵因糧道艱阻,晉兵嚴守,副将等鹹勸李雲引還。
雲與李國議之,國曰:“軍見難進,思欲回成都,理勢然也。
但張殷必有細作察探動靜,吾等一起,彼必以精兵追蹑,掩襲吾也。
不如将計就計,因而破之。
”遂喚王角、李祺分付曰:“你二人素有膽勇,可帶精兵八千,偷過小路,出定軍山之北,伏于漢中要路,以防張殷逃回,截出殺住,毋使入城。
上官晶引兵五千接應二人,李雲、趙肅引兵三千,伏于歸路之左,上官琦、趙誠引兵三千,伏于歸路之右,毛植、襄珍引兵一千,伏于定軍山側,隻待張殷拔寨追趕,你卻将兵殺出,放火燒寨,以亂其心。
”李國分遣以定,自将兵士一萬五千,多張旗幡,親自斷後,洋洋然望成都而退。
張殷不知有計,見李國兵退,即率兵将拔寨盡起,如風追進。
李國伺其将近,故意催兵疾走。
張殷以為李兵真走,亦催兵急趕。
李國走至伏所,放起号炮,李雲、上官琦兩路伏兵殺出,李國親自殺轉。
張殷見前山隘,回馬殺轉,隻見煙焰沖天,已被毛植、襄珍劫入大寨,放火燒着。
張殷叫衆将曰:“反中賊之詭計矣!可盡力殺出,回守漢中,又作道理。
”各皆奮勇奪路而走。
剛得脫戰,又被毛、襄二将殺轉。
張殷兵散過半,不敢戀戰,望定軍山而逃。
行不二十裡,炮聲震響,兩枝生力精兵殺出,高叫:“張殷匹夫,好好下馬投降,免遭殺戮!”張殷等拼命撞陣,被裨将羅羕、張金苟舍死抵住。
王角、李祺合至,殷乃奪路而逃。
忽然前面撞出一将,手持大刀,跑馬直取張殷,曰:“認得上官晶将軍否?”殷見其威勝别将,遂不敢突陣回還漢中,落荒逃去,出葭萌關望長安而走,李國等遂乘勝攻下漢中。
梓潼太守張演來救時,已不及,乃抽兵回。
李國知之,使上官晶、羅羕、張金苟追去,張演戰敗,遂棄梓潼,又為上官晶攻破。
李國留上官晶、毛植守漢中,李祺、襄珍守梓潼,收兵回成都。
李雄大喜,委命閻式旌賞取漢中、梓潼有功将士,遺忘羅羕、張金苟二裨将,不及賞赉。
二人自訟其有功無賞于式,閻式曰:“汝二人乃無名下将,素少功績,今何敢于大臣之前争訟乎?必欲希賞,待下次效力,方得補冊頒賞。
”叱之使退,二人滿面羞慚,深恨閻式。
羅羕有妹夫文碩為大将軍,是川中降将,亦與閻式不睦。
羅、張二人詣文碩共議其事,碩曰:“何不殺之?”二人曰:“他乃大臣,何能及此?”碩曰:“不難,待閻式臨軍出兵之時,乘便刺之,一力士可制耳,奚難之有?”二人深信其言,領謝而去,不在話下。
且說羅尚在夔州就食,聞知流兵複奪涪城,正欲回兵争取,忽報李雄竊據成都,又襲漢中,并梓潼,勢甚猖獗,未可即剿也。
羅尚乃具本入朝,上其大逆反狀。
朝中見本,數日議而不決。
王戎曰:“胡漢擾亂中原,實乃心腹之患,川蜀李雄系偏隅之地,無有他志,不發兵征剿尚無妨礙,但下敕令羅尚權統巴東、夷陵等兵,且緊守涪關,使彼不敢東下侵寇荊、襄,待山西胡漢清甯,那時發兵分道而進,一鼓收之,未為晚也。
”齊王冏自知專權不得衆意,見成都王、東海、河間等王各皆聚兵,心中疑懼,亦不敢妄動軍糧,乃依戎言,下诏至夔州與羅尚,令其便宜行事。
尚得诏大惱成病,乃奉書遣張興往荊州刺史劉弘處求助,複取成都。
弘見書,召集僚屬商議,曰:“今羅益州令人求救于我,我若不去,羅公必敗,敗則禍必
李讓至涪城,任明出兵拒戰,被任回射死,州丞葉蓁被李讓擒住,遂複涪城。
李堪至雒城,羅尚留兵七千在彼就食,聞知流兵犯境,守将顔經開城門出拒,兩陣對圓,橫刀高叫曰:“流賊狂徒,何敢侵吾疆域?好好下馬投降,免受誅戮。
”李堪曰:“尋死狗奴,乞命猶遲,尚亂言也。
誰先擒之?”言未畢,銮鈴響處,嚴柽飛馬而出,手執燕尾雙槍,沖鋒而進。
顔經逞勇逆戰,未及十合,被柽一槍戳死。
官兵失勢,李堪揮衆掠陣,官兵大敗,嚴柽随後逼去,不得入城,往涪關逃去。
嚴柽就搶入城,李堪繼至,百姓拜跪乞命,堪乃下令禁止殺掠,雒城遂定。
報至成都,李雄大喜,即遣上官晶等旁徇下縣未附者。
文斌等十日奏績,雄悅,遂命李國、李雲督麹歆、趙肅、趙誠等,引兵三萬襲取漢中。
新任太守張殷知李雄有兵入寇,乃将精卒萬人,立栅于定軍山之東,李兵不能進。
相守旬馀,李兵因糧道艱阻,晉兵嚴守,副将等鹹勸李雲引還。
雲與李國議之,國曰:“軍見難進,思欲回成都,理勢然也。
但張殷必有細作察探動靜,吾等一起,彼必以精兵追蹑,掩襲吾也。
不如将計就計,因而破之。
”遂喚王角、李祺分付曰:“你二人素有膽勇,可帶精兵八千,偷過小路,出定軍山之北,伏于漢中要路,以防張殷逃回,截出殺住,毋使入城。
上官晶引兵五千接應二人,李雲、趙肅引兵三千,伏于歸路之左,上官琦、趙誠引兵三千,伏于歸路之右,毛植、襄珍引兵一千,伏于定軍山側,隻待張殷拔寨追趕,你卻将兵殺出,放火燒寨,以亂其心。
”李國分遣以定,自将兵士一萬五千,多張旗幡,親自斷後,洋洋然望成都而退。
張殷不知有計,見李國兵退,即率兵将拔寨盡起,如風追進。
李國伺其将近,故意催兵疾走。
張殷以為李兵真走,亦催兵急趕。
李國走至伏所,放起号炮,李雲、上官琦兩路伏兵殺出,李國親自殺轉。
張殷見前山隘,回馬殺轉,隻見煙焰沖天,已被毛植、襄珍劫入大寨,放火燒着。
張殷叫衆将曰:“反中賊之詭計矣!可盡力殺出,回守漢中,又作道理。
”各皆奮勇奪路而走。
剛得脫戰,又被毛、襄二将殺轉。
張殷兵散過半,不敢戀戰,望定軍山而逃。
行不二十裡,炮聲震響,兩枝生力精兵殺出,高叫:“張殷匹夫,好好下馬投降,免遭殺戮!”張殷等拼命撞陣,被裨将羅羕、張金苟舍死抵住。
王角、李祺合至,殷乃奪路而逃。
忽然前面撞出一将,手持大刀,跑馬直取張殷,曰:“認得上官晶将軍否?”殷見其威勝别将,遂不敢突陣回還漢中,落荒逃去,出葭萌關望長安而走,李國等遂乘勝攻下漢中。
梓潼太守張演來救時,已不及,乃抽兵回。
李國知之,使上官晶、羅羕、張金苟追去,張演戰敗,遂棄梓潼,又為上官晶攻破。
李國留上官晶、毛植守漢中,李祺、襄珍守梓潼,收兵回成都。
李雄大喜,委命閻式旌賞取漢中、梓潼有功将士,遺忘羅羕、張金苟二裨将,不及賞赉。
二人自訟其有功無賞于式,閻式曰:“汝二人乃無名下将,素少功績,今何敢于大臣之前争訟乎?必欲希賞,待下次效力,方得補冊頒賞。
”叱之使退,二人滿面羞慚,深恨閻式。
羅羕有妹夫文碩為大将軍,是川中降将,亦與閻式不睦。
羅、張二人詣文碩共議其事,碩曰:“何不殺之?”二人曰:“他乃大臣,何能及此?”碩曰:“不難,待閻式臨軍出兵之時,乘便刺之,一力士可制耳,奚難之有?”二人深信其言,領謝而去,不在話下。
且說羅尚在夔州就食,聞知流兵複奪涪城,正欲回兵争取,忽報李雄竊據成都,又襲漢中,并梓潼,勢甚猖獗,未可即剿也。
羅尚乃具本入朝,上其大逆反狀。
朝中見本,數日議而不決。
王戎曰:“胡漢擾亂中原,實乃心腹之患,川蜀李雄系偏隅之地,無有他志,不發兵征剿尚無妨礙,但下敕令羅尚權統巴東、夷陵等兵,且緊守涪關,使彼不敢東下侵寇荊、襄,待山西胡漢清甯,那時發兵分道而進,一鼓收之,未為晚也。
”齊王冏自知專權不得衆意,見成都王、東海、河間等王各皆聚兵,心中疑懼,亦不敢妄動軍糧,乃依戎言,下诏至夔州與羅尚,令其便宜行事。
尚得诏大惱成病,乃奉書遣張興往荊州刺史劉弘處求助,複取成都。
弘見書,召集僚屬商議,曰:“今羅益州令人求救于我,我若不去,羅公必敗,敗則禍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