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回 流民聚衆拒辛冉

關燈
不能保全汝等,心實慮之。

    倘一旦辛冉以兵來捕,衆人又敵不得官兵,那時連我家屬亦為汝等所累矣。

    ”言罷歎息不已。

    衆流民曰:“我等老幼共十萬将近,去則途中受累,不如且在此間對他。

    見有上得戰場精勇三萬馀,甸總三十馀人,皆能力制千軍,願自舍死與之一戰。

    如不能勝,一同殺出綿竹關,保護甸長仍回略陽,據而守之。

    若而幸勝,羅公雖勇,寬而老邁,易于取者,竟襲成都,再征廣漢,則兩川可望矣。

    甸長亟宜早定大計,我等願聽指揮。

    ”李特見其所言,複謂衆曰:“吾等自關外至此,曆有年矣。

    義氣相孚,情意相感,并無毫忽乖舛,今事至此,安忍相棄?願生死共之。

    ”衆曰:“敢有不用命,衆捉斬之。

    ”于是将衆精勇三萬分為三屯,以大将軍武陽侯李流掌左屯,上官晶、任回、任道、李攀等副之;以振威将軍西陽侯李讓掌右屯,骞碩、羅準、骞順、李文副之;宣威将軍長樂侯李特自居中屯,閻式、楊褒二人為參謀,教訓各屯,操演隊伍;以王辛、王角、李祺、李超、李輔、李恭、趙肅等在中軍聽調。

     辛冉遣人至特處令其催逐流民,見特立壘豎旗,乃回報辛冉知道。

    辛冉急會張演共議曰:“今李特立起屯壘,料想流民必不肯去,冬底之說,是延緩之計耳。

    今羅公貪而無斷,養寇為患,日複一日,流徒得展其奸。

    且李特兄弟并有雄才,吾等倘被匹夫所算,豈不贻笑後人乎?宜自決計,不必與羅公議矣。

    ”李苾、張演然之。

    冉令廣漢都尉曾元、牙門将軍張顯、劉并等帥步騎精兵三萬,暗襲李特之營。

    羅尚覺之,乃曰:“是人不為變,冉等激而成之,吾将焉處?”亟召參軍徐舉議之,舉曰:“今辛公已與李特成隙,事在必行,将軍亦不得坐觀。

    倘辛公等失計,将軍亦難逃其責。

    ”羅尚聽之,亦遣督護田佐帶兵五千去助辛冉,共讨李特。

    特知辛冉之兵将到,乃召衆激之曰:“今辛冉與汝衆人苦結冤仇,吾為仗義緻生嫌隙,今既至此,禍已臨頭,亦不可束手就縛,甘作杌上之肉。

    衆宜齊心,共助一臂之力,殺退仇賊,肯向前否?”衆人踴躍,齊聲應曰:“願效死力以報大德。

    ”特知衆人可用,乃謂閻式曰:“可将兵衆設奇,伏于要隘之所,以待辛冉兵至,先出不意擊之,自然勝彼。

    ”式曰:“将軍放心,吾等今日各皆親出,以建首功。

    ”即聚三寨将兵俱至,以上官晶、骞順、王角、李超四将領兵四千,伏于左屯山後隘處;任回、王辛、趙誠、李祺四将引兵四千,伏于右屯山後隘處,皆是廣漢來路要道。

    其兵初來,任其過險,不要阻他,隻聽三個連珠炮起,一齊殺出,截住歸路,以四個從後殺回,不得有誤。

    ”八将領計去了。

    李流、任道、李文、李恭四将領兵八千,伏于左寨之後;李讓、骞碩、羅準、李攀四将領兵八千,伏右寨之後;李蕩、李輔、楊褒、閻式、李特率精勇七千,伏于中寨之後;李雄、李國等引兵一千,往來救應。

    布置齊整,探子報道:“官兵将到,止隔五十馀裡矣。

    ”特遣各兵盡去埋伏。

     至午未時,曾元兵至隘處,流兵放過,官兵以為流賊無備,昂然直進。

    将近特壘,一齊發喊,殺入中屯。

    忽聽得信炮連天,寨後李蕩、李輔等四将殺出,左屯李流、任道等四将殺至,右屯李讓、骞碩等四将殺至,官将分頭迎敵,流兵拼死掠陣,無不以一當十,殺得屍橫疊疊,血積盈盈。

    官兵戰退裡許,忽聽得背後喊聲大震,上官晶、任回、骞順、王角四将如風驟至,張顯恃勇轉敵,四将一齊殺上,張顯遮攔不及,被上官晶一刀砍于馬下,乘勝殺入官兵陣中。

    李流正與田佐交戰,官将劉并殺至,轉眼接戰,被田佐一槍刺中右臂,刀墜于地。

    曾元看見趕去,卻得任回、李蕩撞至面前救得,曾元接住李蕩,田佐抵住任回,回戰田佐不下,又遇李雄救應兵到,搶進懷中,一刀砍死曾元,遂與任回等一齊把田佐圍住。

    佐盡力撞陣,槍戳任回落馬,任道搶進,救得任回,任道又被田佐刺中左腿而逃。

    上官晶、李蕩戰住,佐亦不怯。

    骞順又至,佐鬥益力。

    李超見其武藝精熟,非可力制,乃取大弩望田佐滿發一矢,直透小腹,翻身落馬。

    劉并欲要進救,被上官晶橫刀截住,田佐被流兵捆去。

    劉并見勢已敗,殺條血路,望廣漢而逃。

    路上又被王辛、李祺四将大殺一陣,劉并身中四槍,抵死撞陣而逃。

    回至漢中見辛冉等,具言曾元等被殺,隻逃得一身來此。

    衆皆驚曰:“賊兵如此兇狠,一時實難收之,川民不勝其苦矣。

    ”李苾、張演悉皆引去。

    李特大勝,收兵入寨賀喜。

    閻式曰:“今雖勝彼一陣,逆情已露,羅尚、馮該尚在城中,必須前來問罪。

    可備禮物、具狀詞,遣有膽略人前去伏劄。

    一邊往戰場中砍首級兩個,上表申理。

    ”李特從之,遣人入朝。

    未知晉之大臣如何發落,正是有分教:窘逐流民,辛冉釀成川内亂;殺翻首将,李雄據奪蜀中基。

    後人有詩歎曰: 尚為貪婪誤縱寬,冉因太急構成殃。

    兩相撫馭無良策,緻使金湯作賊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