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七回 齊王會兵讨孫秀
關燈
小
中
大
以兵逆之,五國之師皆敗。
所以然者,衆心不一故也。
今諸王雖然合兵來此,料無統緒,猶如群犬同吠,但擊其一,衆犬皆走。
宜以大兵分路拒之,倘得一路勝之,各皆驚疑,潰回鎮矣。
往者董卓乃一臣宰,十八路諸侯尚不能成什一之功,陛下今為大朝天子,焉患此烏合之衆哉?”趙王聽言,轉憂為喜,調遣前将軍闾和、左将軍蔡璜、右将軍張林,以司馬雅為監督,領兵十萬,從延壽關出伊阙,拒敵齊王司馬冏。
又命征虜将軍張泓、中堅将軍孫輔、積弩将軍李俨、徐健等領兵五萬出堮坂,以拒長沙王司馬義。
又命驸馬孫會,督領士猗、許超、伏胤諸上将,率張衡、卞粹等統兵八萬出黃橋,以拒成都王司馬穎。
又以東平王司馬楙、次子司馬馥、三子司馬虔,持節監督三處将士。
又遣楊珍宣告太廟,拜方士胡沃為太平将軍,以禳祈福祜。
密令近侍詐作仙人王子喬之書,稱言趙王應天圖瑞,國祚長久,僞為符篆以愚朝野官民,诳其盡心扶趙,不在話下。
再說齊王探得成都王等已皆起馬,乃聚東海王、新野公共議進兵。
忽流星飛馬報到,言京中分兵三路,來拒我等,共有三十馀萬。
今此一路,乃主将司馬雅,現屯陽翟源阻住路道,不容我兵近洛。
大将葛旟曰:“據彼所言,無過十萬人馬,以吾三鎮之兵,戰有馀力。
趁此初到,我亟催軍前進,可破彼矣。
”齊王曰:“汝言是也。
”遂激勵将士,拔寨而起。
過颍陰七十裡,司馬雅知之,亦将兵來阻。
兩軍相遇,擺開陣勢,三通鼓罷,門旗下齊王冏親出打話。
戴金鳳之盔,束蟠龍之帶,彤杆鈇钺,日月旗幡,黃羅傘蓋,紫錦征袍,手持銀簡,左有葛旟,右有董艾,其下長史帶領名将八員:衛毅、韓泰、郭鎮、路秀、劉真、王義、張午、俞通等,依次擺列,兩翼上東海王、新野公各帶将佐,皆威風凜凜,壯氣昂昂。
齊王指司馬雅等曰:“今趙王昏悖不道,聽信賊臣孫秀,殺戮賢良,廢主亂政,汝輩皆晉室忠良,何為助逆背國乎?”趙陣上闾和、司馬雅曰:“小将等甲胄在身,不及朝拜,望惟恕罪。
适聞大王之言,固為至理,臣非不知。
但孝惠皇帝為君失德,前我趙王與殿下三人奮舉大義,克平産、祿之禍,功德莫大。
今乃聽劉頌、束晢之言,欲削其爵,故吾趙王嫌其昏庸,暫使其為太上皇,永昌宮養老。
趙王不過居攝國事,行伊尹之任,以待其悔過耳,非篡弑之比也。
”齊王曰:“太甲不明,伊尹放之桐宮,書果有之,未常有端拱倨然居位之事。
汝乃何等之人,敢以妄言挾我?且惠帝太子之皇孫尚在,何不立之,而乃立其子司馬誇為太子?汝諸賊奴尚罔隐諱乎?可速反戈,擒出倫、秀,免夷九族。
”司馬雅曰:“據所言,是大王必欲與趙王抗對争勝,臣恐成敗未可量也。
”齊王大怒曰:“誰先出馬擒此助逆之賊?”道猶未了,大将葛旟應聲而出,驟馬橫刀殺過陣去,趙将裴超揮刀出敵。
二人約退軍兵,揚威大戰,一個狠似天神下界,一個惡似地煞臨凡,四手盤旋,雙刀無讓,一連對上三十馀合,不分勝敗。
齊王見超亦勇,乃親自大呼曰:“諸将何不協力一齊并擒此賊,而甘袖手觀其獨戰乎?”親奪認旗,直前揮衆,衆将各皆奮勇出馬,十員上将如風殺入,東海、新野亦從兩翼沖進,萬馬齊奔,勢如山倒。
趙王之兵大敗而走,自相踐踏,屍橫遍地,血流成渠。
退四十馀裡,屯于陽翟源隘路下寨,計點人馬,折去二萬馀人,傷者萬數。
闾和與司馬雅曰:“吾等行兵以來,所向屢克,一月之間,平定羌夷。
今不意齊王之兵如此猛勇,才一交手,即被殺敗,倘或關中兵馬再到,何以敵之?”蔡璜曰:“衆王皆帝之嫡派,親勝我主。
今我主獨居尊位,故衆心不忿,願效死力故也。
”司馬雅曰:“諸君休得堕志,古雲勝者敗之兆,敗者勝之機。
今雖失此一陣,兵氣尚盛。
今齊兵驟然幸勝,以為我兵懦弱,其志必驕,我等如今且未可出戰。
彼見我不敢出,隻以為我等懼怕他們,亦必紮住,差人去探成都、長沙消息。
我等伺其懈,作三路徑去劫他大寨,攻其無備,必獲全勝矣。
”闾和曰:“此正章邯破項梁之計,可與張林報仇矣。
”誰知張林素未常臨陣大敵,惟以奸附得受重職,一與齊兵戰敗,遂撇闾和等,徑乃私自逃回洛陽,報知趙王,言齊王、東海王等兵強将勇,十分難敵,一陣被他殺得折兵一半,退走五十馀裡,故此特來請救兵。
趙王、孫秀聽了大驚,連夜遣人追回三路監軍王子司馬楙、馥、虔等歸京,敕張泓等撤堮坂之守,徑往陽翟助司馬雅等共拒齊王。
齊王時得大勝趙王之兵,乃收兵紮寨,計點兵士,不甚傷折,心中大喜。
次日早起,探得趙兵不出,乃設宴賀喜。
席間,齊王曰:“今因賊倫無狀,忿舉義旗,今仗諸兄弟威力,一戰即破惡膽,大功之成可前知矣。
”東海王曰:“皆賴王兄威福,孫長史良謀,故能旗指則捷。
今後還望指教,共破逆賊。
”孫洵曰:“今雖小勝,未足為喜,臣心中尚有憂耳。
所以然者,衆心不一故也。
今諸王雖然合兵來此,料無統緒,猶如群犬同吠,但擊其一,衆犬皆走。
宜以大兵分路拒之,倘得一路勝之,各皆驚疑,潰回鎮矣。
往者董卓乃一臣宰,十八路諸侯尚不能成什一之功,陛下今為大朝天子,焉患此烏合之衆哉?”趙王聽言,轉憂為喜,調遣前将軍闾和、左将軍蔡璜、右将軍張林,以司馬雅為監督,領兵十萬,從延壽關出伊阙,拒敵齊王司馬冏。
又命征虜将軍張泓、中堅将軍孫輔、積弩将軍李俨、徐健等領兵五萬出堮坂,以拒長沙王司馬義。
又命驸馬孫會,督領士猗、許超、伏胤諸上将,率張衡、卞粹等統兵八萬出黃橋,以拒成都王司馬穎。
又以東平王司馬楙、次子司馬馥、三子司馬虔,持節監督三處将士。
又遣楊珍宣告太廟,拜方士胡沃為太平将軍,以禳祈福祜。
密令近侍詐作仙人王子喬之書,稱言趙王應天圖瑞,國祚長久,僞為符篆以愚朝野官民,诳其盡心扶趙,不在話下。
再說齊王探得成都王等已皆起馬,乃聚東海王、新野公共議進兵。
忽流星飛馬報到,言京中分兵三路,來拒我等,共有三十馀萬。
今此一路,乃主将司馬雅,現屯陽翟源阻住路道,不容我兵近洛。
大将葛旟曰:“據彼所言,無過十萬人馬,以吾三鎮之兵,戰有馀力。
趁此初到,我亟催軍前進,可破彼矣。
”齊王曰:“汝言是也。
”遂激勵将士,拔寨而起。
過颍陰七十裡,司馬雅知之,亦将兵來阻。
兩軍相遇,擺開陣勢,三通鼓罷,門旗下齊王冏親出打話。
戴金鳳之盔,束蟠龍之帶,彤杆鈇钺,日月旗幡,黃羅傘蓋,紫錦征袍,手持銀簡,左有葛旟,右有董艾,其下長史帶領名将八員:衛毅、韓泰、郭鎮、路秀、劉真、王義、張午、俞通等,依次擺列,兩翼上東海王、新野公各帶将佐,皆威風凜凜,壯氣昂昂。
齊王指司馬雅等曰:“今趙王昏悖不道,聽信賊臣孫秀,殺戮賢良,廢主亂政,汝輩皆晉室忠良,何為助逆背國乎?”趙陣上闾和、司馬雅曰:“小将等甲胄在身,不及朝拜,望惟恕罪。
适聞大王之言,固為至理,臣非不知。
但孝惠皇帝為君失德,前我趙王與殿下三人奮舉大義,克平産、祿之禍,功德莫大。
今乃聽劉頌、束晢之言,欲削其爵,故吾趙王嫌其昏庸,暫使其為太上皇,永昌宮養老。
趙王不過居攝國事,行伊尹之任,以待其悔過耳,非篡弑之比也。
”齊王曰:“太甲不明,伊尹放之桐宮,書果有之,未常有端拱倨然居位之事。
汝乃何等之人,敢以妄言挾我?且惠帝太子之皇孫尚在,何不立之,而乃立其子司馬誇為太子?汝諸賊奴尚罔隐諱乎?可速反戈,擒出倫、秀,免夷九族。
”司馬雅曰:“據所言,是大王必欲與趙王抗對争勝,臣恐成敗未可量也。
”齊王大怒曰:“誰先出馬擒此助逆之賊?”道猶未了,大将葛旟應聲而出,驟馬橫刀殺過陣去,趙将裴超揮刀出敵。
二人約退軍兵,揚威大戰,一個狠似天神下界,一個惡似地煞臨凡,四手盤旋,雙刀無讓,一連對上三十馀合,不分勝敗。
齊王見超亦勇,乃親自大呼曰:“諸将何不協力一齊并擒此賊,而甘袖手觀其獨戰乎?”親奪認旗,直前揮衆,衆将各皆奮勇出馬,十員上将如風殺入,東海、新野亦從兩翼沖進,萬馬齊奔,勢如山倒。
趙王之兵大敗而走,自相踐踏,屍橫遍地,血流成渠。
退四十馀裡,屯于陽翟源隘路下寨,計點人馬,折去二萬馀人,傷者萬數。
闾和與司馬雅曰:“吾等行兵以來,所向屢克,一月之間,平定羌夷。
今不意齊王之兵如此猛勇,才一交手,即被殺敗,倘或關中兵馬再到,何以敵之?”蔡璜曰:“衆王皆帝之嫡派,親勝我主。
今我主獨居尊位,故衆心不忿,願效死力故也。
”司馬雅曰:“諸君休得堕志,古雲勝者敗之兆,敗者勝之機。
今雖失此一陣,兵氣尚盛。
今齊兵驟然幸勝,以為我兵懦弱,其志必驕,我等如今且未可出戰。
彼見我不敢出,隻以為我等懼怕他們,亦必紮住,差人去探成都、長沙消息。
我等伺其懈,作三路徑去劫他大寨,攻其無備,必獲全勝矣。
”闾和曰:“此正章邯破項梁之計,可與張林報仇矣。
”誰知張林素未常臨陣大敵,惟以奸附得受重職,一與齊兵戰敗,遂撇闾和等,徑乃私自逃回洛陽,報知趙王,言齊王、東海王等兵強将勇,十分難敵,一陣被他殺得折兵一半,退走五十馀裡,故此特來請救兵。
趙王、孫秀聽了大驚,連夜遣人追回三路監軍王子司馬楙、馥、虔等歸京,敕張泓等撤堮坂之守,徑往陽翟助司馬雅等共拒齊王。
齊王時得大勝趙王之兵,乃收兵紮寨,計點兵士,不甚傷折,心中大喜。
次日早起,探得趙兵不出,乃設宴賀喜。
席間,齊王曰:“今因賊倫無狀,忿舉義旗,今仗諸兄弟威力,一戰即破惡膽,大功之成可前知矣。
”東海王曰:“皆賴王兄威福,孫長史良謀,故能旗指則捷。
今後還望指教,共破逆賊。
”孫洵曰:“今雖小勝,未足為喜,臣心中尚有憂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