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七回 齊王會兵讨孫秀
關燈
小
中
大
”東海王曰:“長史所憂何事?”洵對曰:“竊聞勝者敗之機,盈者虧之次,豈不憶項燕恃勝而遭王翦之奸,王邑恃赢竟喪昆陽之下?今臣逆睹諸殿下之兵,皆初合之衆,大半未經訓練,多無統緒,倘聊被算,各自為心,兵不相顧,敗之繼也。
臣是以有宋義之憂耳!”衆未及問,忽報長沙王兵到,齊王大喜,即皆親自出寨候迎。
須臾,長沙王馬到,接入,相見畢,擡過酒席,共叙寒暄。
齊王将交戰之事說了一遍,長沙王曰:“我兵昨到堮坂,被賊将張泓、孫輔阻住要路,次日待與他們決戰,至夜分,細作探得趙倫差人征取張泓,言司馬雅等與齊兵戰于陽翟大敗,宜往相助,因此泓等夤夜撤寨,我亦趕來相接應耳。
”齊王曰:“王弟兵到,明日可以進戰矣。
”東海王曰:“我等倉卒而起,兵多新集,未慣行陣。
昨孫長史建言慮此一節,故連日不曾進戰。
王兄來此,我等始放心矣。
”長沙王曰:“若此亦未可放心,吾亦為兵多初募,不敢即擊張泓,幸其抽兵,得以來會。
今孫長史慮及,必有高見,孤等悉願聽從,共濟大事,長史可以教之。
”孫洵曰:“臣實智識愚鄙,無所建明,但兵貴有律,方能緻勝。
今三王在此,探得成都王被許超拒阻于黃橋,恐其被奸賊所算,一鎮失利,各皆氣沮矣。
我等宜當速進,破得其軍,則成都之衆亦振,事可成也。
可要立一主盟者為之總帥,宰其兵衆,一明輔為之贊畫,若有緩急,将士皆聽指揮,不許違忤,如有不用命者,從其斬殺,有功任其賞赉,如此則六軍整肅,号令嚴明,戰無不克矣。
諸殿下可自舉一位為之,如有不遵不服,請先治臣罔妄之罪為例,斯無不行之令命矣。
”長沙、東海二王并新野公皆曰:“願從長史高議,此盟主必是齊王可充其任。
”洵曰:“臣建此議,豈有我主為之之理乎?”長沙王曰:“不然,齊王年長,系是倡首之人,義無所辭。
更煩長史為一明輔,教訓兵卒進退,事成之後,當重報勞。
”洵曰:“既蒙大王推舉,直亟行移。
今張泓又到,系久戰之将,虞有詭計,可即将兵馬分作三寨而屯,齊王居中,長沙王與新野公居左,東海王與琅琊王居右,每日夜輪流巡綽,如有賊兵侵犯一寨,兩寨俱要速救,其巡綽怠惰并救應失誤者,即時斬首号令。
到處照此而行,賊兵自然犯我不得矣。
今日令出,今日就行,時刻不可失信,方是用兵之道。
”齊王等大喜,即便傳令移寨。
方才安定,隻見河間王大将張方帶兵來到。
齊王喜慰已畢,即命為三寨先鋒都救應。
張方紮營于中寨之側,忽然狂風驟起,吹得旗竿将倒,張方自去扶住。
及定,乃入禀齊王曰:“明日當有賊兵驟至,當宜整兵俟候。
”孫洵曰:“非也,當主今夜劫寨耳!可即打點。
”遂喚衆将分付:“葛旟引兵五千伏于寨後左側,董艾兵五千伏于寨後右側,劉真、張午将兵一萬,護齊王伏于寨後正中之處。
衛毅、韓泰二位将軍帶領精兵八千,埋伏于寨前左側暗處,路秀、王義二位将軍帶領精兵八千,埋伏于寨前右側暗處,郭鎮、俞通二位将軍與吾将此馀兵,埋伏于中軍帳後。
隻待趙兵果來劫寨之時,見吾寨中無人,知是有備,必然退出。
那時乘其慌亂,我等于中放起号炮,四下埋伏之兵一齊殺出,必獲全勝。
張方将軍帶領本部人馬,準備往來救應,将之勇猛難勝者,便去助而并之。
”孫洵調度已訖,命衆将各去相度地面,再差使者往左右二寨密報長沙王與東海王衆人知道,但聽炮響,可即出兵救應。
又要緊防嚴備,大張燈火,免被暗襲。
二寨依言而行。
齊王大營之中盡皆不留人馬,止點殘燈一盞于内,不在話下。
卻又說趙王之将司馬雅與闾和、蔡璜等,自颍陰戰敗一陣,屯兵陽翟源,探得長沙王之兵被張泓阻住于堮坂,成都王司馬穎之兵被孫會、許超、士猗、伏胤等阻住于黃橋地方,俱未能得進,以此劫寨之計不即就行,密遣細作打聽,知齊王要等二處消息,料未動兵,欲俟其少懈,方才行意。
忽探子飛報,道張林前日與齊王之兵戰敗,私自逃入洛陽,報知王上,王上差人往堮坂召取張泓将軍等回兵,至此相助,今晚就到。
司馬雅聽報大喜,分付安排酒席伺候。
頃而張泓、孫輔、李俨、徐健兵馬果至,雅等一齊出寨迎接入内,相叙禮畢,共同上帳宴飲。
酒至數巡,張泓乃問齊王兵勢如何,而文仲、士怡一戰即為所敗,司馬雅曰:“齊将葛旟亦甚勇,又有王義、董艾、東海王、琅琊王為助,我與裴超皆已戰住旟等,未必勝我,奈被二王之兵兩翼競進,兵士不能撐持,以緻誤敗。
今因彼兵得銳,又探得長沙王兵至,故此議有小計,未及行耳。
”張泓曰:“若朝中征诏少遲一日,吾必破長沙之兵,除此一憂矣。
既已至此,不須說了,且待來日尋思一計,以破其兵,使之各奔回鎮,方顯吾等為輔帝業之人。
”後賢見泓說出此話,有詩歎曰: 虐将張泓附趙倫,得參朝政肆奸心。
不思篡逆天無佑,臨敗猶誇帝業成。
臣是以有宋義之憂耳!”衆未及問,忽報長沙王兵到,齊王大喜,即皆親自出寨候迎。
須臾,長沙王馬到,接入,相見畢,擡過酒席,共叙寒暄。
齊王将交戰之事說了一遍,長沙王曰:“我兵昨到堮坂,被賊将張泓、孫輔阻住要路,次日待與他們決戰,至夜分,細作探得趙倫差人征取張泓,言司馬雅等與齊兵戰于陽翟大敗,宜往相助,因此泓等夤夜撤寨,我亦趕來相接應耳。
”齊王曰:“王弟兵到,明日可以進戰矣。
”東海王曰:“我等倉卒而起,兵多新集,未慣行陣。
昨孫長史建言慮此一節,故連日不曾進戰。
王兄來此,我等始放心矣。
”長沙王曰:“若此亦未可放心,吾亦為兵多初募,不敢即擊張泓,幸其抽兵,得以來會。
今孫長史慮及,必有高見,孤等悉願聽從,共濟大事,長史可以教之。
”孫洵曰:“臣實智識愚鄙,無所建明,但兵貴有律,方能緻勝。
今三王在此,探得成都王被許超拒阻于黃橋,恐其被奸賊所算,一鎮失利,各皆氣沮矣。
我等宜當速進,破得其軍,則成都之衆亦振,事可成也。
可要立一主盟者為之總帥,宰其兵衆,一明輔為之贊畫,若有緩急,将士皆聽指揮,不許違忤,如有不用命者,從其斬殺,有功任其賞赉,如此則六軍整肅,号令嚴明,戰無不克矣。
諸殿下可自舉一位為之,如有不遵不服,請先治臣罔妄之罪為例,斯無不行之令命矣。
”長沙、東海二王并新野公皆曰:“願從長史高議,此盟主必是齊王可充其任。
”洵曰:“臣建此議,豈有我主為之之理乎?”長沙王曰:“不然,齊王年長,系是倡首之人,義無所辭。
更煩長史為一明輔,教訓兵卒進退,事成之後,當重報勞。
”洵曰:“既蒙大王推舉,直亟行移。
今張泓又到,系久戰之将,虞有詭計,可即将兵馬分作三寨而屯,齊王居中,長沙王與新野公居左,東海王與琅琊王居右,每日夜輪流巡綽,如有賊兵侵犯一寨,兩寨俱要速救,其巡綽怠惰并救應失誤者,即時斬首号令。
到處照此而行,賊兵自然犯我不得矣。
今日令出,今日就行,時刻不可失信,方是用兵之道。
”齊王等大喜,即便傳令移寨。
方才安定,隻見河間王大将張方帶兵來到。
齊王喜慰已畢,即命為三寨先鋒都救應。
張方紮營于中寨之側,忽然狂風驟起,吹得旗竿将倒,張方自去扶住。
及定,乃入禀齊王曰:“明日當有賊兵驟至,當宜整兵俟候。
”孫洵曰:“非也,當主今夜劫寨耳!可即打點。
”遂喚衆将分付:“葛旟引兵五千伏于寨後左側,董艾兵五千伏于寨後右側,劉真、張午将兵一萬,護齊王伏于寨後正中之處。
衛毅、韓泰二位将軍帶領精兵八千,埋伏于寨前左側暗處,路秀、王義二位将軍帶領精兵八千,埋伏于寨前右側暗處,郭鎮、俞通二位将軍與吾将此馀兵,埋伏于中軍帳後。
隻待趙兵果來劫寨之時,見吾寨中無人,知是有備,必然退出。
那時乘其慌亂,我等于中放起号炮,四下埋伏之兵一齊殺出,必獲全勝。
張方将軍帶領本部人馬,準備往來救應,将之勇猛難勝者,便去助而并之。
”孫洵調度已訖,命衆将各去相度地面,再差使者往左右二寨密報長沙王與東海王衆人知道,但聽炮響,可即出兵救應。
又要緊防嚴備,大張燈火,免被暗襲。
二寨依言而行。
齊王大營之中盡皆不留人馬,止點殘燈一盞于内,不在話下。
卻又說趙王之将司馬雅與闾和、蔡璜等,自颍陰戰敗一陣,屯兵陽翟源,探得長沙王之兵被張泓阻住于堮坂,成都王司馬穎之兵被孫會、許超、士猗、伏胤等阻住于黃橋地方,俱未能得進,以此劫寨之計不即就行,密遣細作打聽,知齊王要等二處消息,料未動兵,欲俟其少懈,方才行意。
忽探子飛報,道張林前日與齊王之兵戰敗,私自逃入洛陽,報知王上,王上差人往堮坂召取張泓将軍等回兵,至此相助,今晚就到。
司馬雅聽報大喜,分付安排酒席伺候。
頃而張泓、孫輔、李俨、徐健兵馬果至,雅等一齊出寨迎接入内,相叙禮畢,共同上帳宴飲。
酒至數巡,張泓乃問齊王兵勢如何,而文仲、士怡一戰即為所敗,司馬雅曰:“齊将葛旟亦甚勇,又有王義、董艾、東海王、琅琊王為助,我與裴超皆已戰住旟等,未必勝我,奈被二王之兵兩翼競進,兵士不能撐持,以緻誤敗。
今因彼兵得銳,又探得長沙王兵至,故此議有小計,未及行耳。
”張泓曰:“若朝中征诏少遲一日,吾必破長沙之兵,除此一憂矣。
既已至此,不須說了,且待來日尋思一計,以破其兵,使之各奔回鎮,方顯吾等為輔帝業之人。
”後賢見泓說出此話,有詩歎曰: 虐将張泓附趙倫,得參朝政肆奸心。
不思篡逆天無佑,臨敗猶誇帝業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