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四回 趙廞謀反請姜發
關燈
小
中
大
劉氏子孫在于東川,今被趙王所逼,情願與之共尋來,立為西川之主,以拒趙王。
二子常懷複漢報晉之心,若此說之,彼必應承。
待出來相助事成之後,看時勢而行,又作區處。
”趙廞大喜。
次日備辦贽禮,帶一二從人,同杜淑親至青城山中,訪尋姜家兄弟居處。
時姜發與弟結庵深塢,講論兵法,操演槍棒,一月歸家一次省母,調點家人耕種。
其日姜飛探親回庵,二人閑談家務,及論關、黃、張、馬、趙等諸人,枉為将門之子,世食漢祿,不思在川尋訪故主之族,建立功業,複土存祀,而乃各自奔逃,棄國離鄉,背宗忘主,何為男子?今使我兄弟孤立無成,良可恨也。
正言間,忽見二鵲飛到檐前,喧噪不已,發曰:“必有甚佳客相訪,可着人出外看視,先問來曆,當見者見之,不當見者避之。
”姜飛即使小童子于門首看之,見兩人騎馬而至,急入回報,言有二位佳客乘馬而來,方巾素服,從者捧書匣,已近門矣。
二人欲躲不及,又不知是何等人,姜發隻得整衣出迓。
其人看見,滾鞍下馬,雙雙步行而前。
姜發延入草堂,叙禮動問,原來是成都太守。
發勸居位行禮,趙廞不肯,姜發曰:“君侯親降茅庵,有何事故?愚兄弟久辭仕路,甘守蕨薇,并未嘗有少過失也。
”趙廞曰:“非有他也,久聞賢昆玉豹隐青山,猶如璞藏荊穴。
今有小事欲煩到府中一決,知公不屑輕臨,是以老夫親來拜懇,欲求一良策以救蒼生之厄,全老夫之命。
”發曰:“山人才雖涼鄙,奈先父死忠,老母嚴訓,立心永矢,欲次首陽之水,不願為周之榮,效夷齊志迹,貴顯非所望也。
”廞曰:“君子懷寶迷邦,有才不展,重光父母,亦非孝道。
故主雖傾,有後不思尋而奉之,亦非忠義。
吾固知二君不為晉屈,但今晉室變常,自相魚肉,張華、裴頠忠而見夷,衛瓘、汝南清而被戮;石崇、潘嶽、賈模、孟觀,皆純純守法,國之賢良,悉遭抄沒;淮南王忠勇而遇誅,楚王玮剛明而受殺。
今司馬倫聽信嬖人孫秀之言,複來召我。
我思一去即堕其計策之中,無異鳥入樊籠、虎投坑井矣。
仆窘迫無可與計,聞二君有報晉之心,敬敢告以衷曲,伏乞辟開荊棘,指出迷途,沒齒終身,不敢相負。
且昨聽得人言,有昭烈之後流落隴中,情願訪而立之。
”姜發見廞所言,乃為其立謀曰:“府尊遠守西陲,隘險難入,但有不赴其召,彼焉能奈我何?”趙廞曰:“今诏下,以汶山太守耿滕催代,已在少城立等,事已極矣。
今望閣下同至成都,共謀大事,待退耿滕,然後尋訪劉氏,共興漢業,豈不成君之名,脫仆之禍,兩全其美哉!” 姜發本不欲從廞出仕,聞其願立漢後,乃從之曰:“若得明公複存劉氏之祀,實吾兄弟之至願,不但銘心效力,酬公大德,即炎漢九廟二十四帝,亦感佩九原矣。
倘得事成,幸毋食言。
”趙廞矢之曰:“存忠若肯相助,延生免禍,願自臣漢。
若食此言,願死萬刃之下。
”後廞果為亂劍砍死。
姜發信之,遂喚姜飛出拜。
趙廞見飛身長八尺有五,虎眼鸢肩,劍眉鐵面,凜凜然有大将之風,暗謂杜淑曰:“有此二人為助,何慮耿滕,且川蜀亦可望矣。
”乃請同起。
發曰:“待收拾,使家僮回家報母,蔬飯一食而行。
”于是烹雞釀酒,食訖,一行人俱望成都府中而回。
途中,常俊領兵卒百人,将軍輿迎之,直進府堂叙禮。
廞子趙瑛與費遠、衛玉、張燦、許弇盡皆見過,相共宴飲。
趙廞謂衆人曰:“昨承列君見愛,勸吾勿離此地,但明日耿内史到此交代,怎能善退得他去?若以兵拒彼,則又抗旨逆诏,其實兩難。
諸君有何高見,乞勿吝教。
”杜淑曰:“蝼蟻尚且惜命,公一受禍,我等皆不能免,豈有知而肯就無益之死乎?如今說不得‘抗旨’二字,善來善對,兇來兇對,望存忠先生作一主為便是。
”許弇曰:“今朝中正亂,趙王将有不臣之心,西蜀山險水溜,有兵難進,彼自顧将有不暇,焉能奈及我乎?但隻坐定,即為上策。
”趙廞曰:“耿少府帶兵已屯少城,早晚就要來此,必須先立主意,莫待臨難措手。
”姜發曰:“此亦無難,若待其兵到城下,便成仇敵,恐勝負未否。
明府來日即差官吏先去迎接耿滕來此交盤倉庫,必定前來相見。
常、許二位帶兵一千,伏于成都山路口左隘;費、衛二位帶兵一千,伏于成都山口右隘;杜世良引兵百人,于山頂上看其入隘,即便鳴鑼為号,兩頭截出,可擒耿
二子常懷複漢報晉之心,若此說之,彼必應承。
待出來相助事成之後,看時勢而行,又作區處。
”趙廞大喜。
次日備辦贽禮,帶一二從人,同杜淑親至青城山中,訪尋姜家兄弟居處。
時姜發與弟結庵深塢,講論兵法,操演槍棒,一月歸家一次省母,調點家人耕種。
其日姜飛探親回庵,二人閑談家務,及論關、黃、張、馬、趙等諸人,枉為将門之子,世食漢祿,不思在川尋訪故主之族,建立功業,複土存祀,而乃各自奔逃,棄國離鄉,背宗忘主,何為男子?今使我兄弟孤立無成,良可恨也。
正言間,忽見二鵲飛到檐前,喧噪不已,發曰:“必有甚佳客相訪,可着人出外看視,先問來曆,當見者見之,不當見者避之。
”姜飛即使小童子于門首看之,見兩人騎馬而至,急入回報,言有二位佳客乘馬而來,方巾素服,從者捧書匣,已近門矣。
二人欲躲不及,又不知是何等人,姜發隻得整衣出迓。
其人看見,滾鞍下馬,雙雙步行而前。
姜發延入草堂,叙禮動問,原來是成都太守。
發勸居位行禮,趙廞不肯,姜發曰:“君侯親降茅庵,有何事故?愚兄弟久辭仕路,甘守蕨薇,并未嘗有少過失也。
”趙廞曰:“非有他也,久聞賢昆玉豹隐青山,猶如璞藏荊穴。
今有小事欲煩到府中一決,知公不屑輕臨,是以老夫親來拜懇,欲求一良策以救蒼生之厄,全老夫之命。
”發曰:“山人才雖涼鄙,奈先父死忠,老母嚴訓,立心永矢,欲次首陽之水,不願為周之榮,效夷齊志迹,貴顯非所望也。
”廞曰:“君子懷寶迷邦,有才不展,重光父母,亦非孝道。
故主雖傾,有後不思尋而奉之,亦非忠義。
吾固知二君不為晉屈,但今晉室變常,自相魚肉,張華、裴頠忠而見夷,衛瓘、汝南清而被戮;石崇、潘嶽、賈模、孟觀,皆純純守法,國之賢良,悉遭抄沒;淮南王忠勇而遇誅,楚王玮剛明而受殺。
今司馬倫聽信嬖人孫秀之言,複來召我。
我思一去即堕其計策之中,無異鳥入樊籠、虎投坑井矣。
仆窘迫無可與計,聞二君有報晉之心,敬敢告以衷曲,伏乞辟開荊棘,指出迷途,沒齒終身,不敢相負。
且昨聽得人言,有昭烈之後流落隴中,情願訪而立之。
”姜發見廞所言,乃為其立謀曰:“府尊遠守西陲,隘險難入,但有不赴其召,彼焉能奈我何?”趙廞曰:“今诏下,以汶山太守耿滕催代,已在少城立等,事已極矣。
今望閣下同至成都,共謀大事,待退耿滕,然後尋訪劉氏,共興漢業,豈不成君之名,脫仆之禍,兩全其美哉!” 姜發本不欲從廞出仕,聞其願立漢後,乃從之曰:“若得明公複存劉氏之祀,實吾兄弟之至願,不但銘心效力,酬公大德,即炎漢九廟二十四帝,亦感佩九原矣。
倘得事成,幸毋食言。
”趙廞矢之曰:“存忠若肯相助,延生免禍,願自臣漢。
若食此言,願死萬刃之下。
”後廞果為亂劍砍死。
姜發信之,遂喚姜飛出拜。
趙廞見飛身長八尺有五,虎眼鸢肩,劍眉鐵面,凜凜然有大将之風,暗謂杜淑曰:“有此二人為助,何慮耿滕,且川蜀亦可望矣。
”乃請同起。
發曰:“待收拾,使家僮回家報母,蔬飯一食而行。
”于是烹雞釀酒,食訖,一行人俱望成都府中而回。
途中,常俊領兵卒百人,将軍輿迎之,直進府堂叙禮。
廞子趙瑛與費遠、衛玉、張燦、許弇盡皆見過,相共宴飲。
趙廞謂衆人曰:“昨承列君見愛,勸吾勿離此地,但明日耿内史到此交代,怎能善退得他去?若以兵拒彼,則又抗旨逆诏,其實兩難。
諸君有何高見,乞勿吝教。
”杜淑曰:“蝼蟻尚且惜命,公一受禍,我等皆不能免,豈有知而肯就無益之死乎?如今說不得‘抗旨’二字,善來善對,兇來兇對,望存忠先生作一主為便是。
”許弇曰:“今朝中正亂,趙王将有不臣之心,西蜀山險水溜,有兵難進,彼自顧将有不暇,焉能奈及我乎?但隻坐定,即為上策。
”趙廞曰:“耿少府帶兵已屯少城,早晚就要來此,必須先立主意,莫待臨難措手。
”姜發曰:“此亦無難,若待其兵到城下,便成仇敵,恐勝負未否。
明府來日即差官吏先去迎接耿滕來此交盤倉庫,必定前來相見。
常、許二位帶兵一千,伏于成都山路口左隘;費、衛二位帶兵一千,伏于成都山口右隘;杜世良引兵百人,于山頂上看其入隘,即便鳴鑼為号,兩頭截出,可擒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