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四回 趙廞謀反請姜發
關燈
小
中
大
趙王司馬倫自殺淮南王,誅抄石崇、潘嶽,無人敢議,以為威武王侯。
闾和勸其廢帝自立,倫召孫秀議之。
秀曰:“未可行也。
今齊王司馬冏職為車騎将軍,威名甚重,人皆敬之,況與大王同事之人,豈可使之為臣?他肯甘乎?欲舉大事,除非去了此人方可。
”趙王曰:“前日謀去淮王,幾壞大事,今将何以處之?”孫秀曰:“臣有一計,明日奏知聖上,言齊王父子皆有大功于國家,可封為平東将軍,假黃钺,行相國事,使鎮許昌曹魏舊都,以遏防奸黨,朝中大事咨啟而行,彼必悅而不疑。
若得齊王一出,即好行事矣。
”趙王信之。
次日,奏知惠帝,帝允奏,下敕于齊府,齊王冏大怒曰:“當日平賈後之亂,救淮王之難,悉我之功。
今事平定,遣吾出鎮,則大權一統獨占,将欲圖謀不軌矣。
”乃拍案而起,思欲與較非是。
長史孫洵、參軍董艾急入谏曰:“大王怒者何為?若欲與趙王競争長短,是舉火自焚矣。
今滿朝中皆孫秀黨與,此賊狡谲過人,不見前日淮南王乎?”齊王曰:“吾甚知賊倫勢大,難與為敵,但事出不平,如何忍得?”孫洵曰:“小不忍則亂大謀,依臣愚見,明日可假意反去趨謝,稱彼功德,言荷承念吾宗室菲才,授以重任,容他日有用吾處,效勞以報。
此人異心已露,惟慮大王,不敢即發。
若見大王推獎,彼必以為真心,其志即驕,驕則生妄,妄則思加九錫,一受九錫,則為不軌矣。
大王出離許昌,又可以陰養士卒,結合親王,待其謀成,衆情忿怒,大王俟隙而舉,移檄諸王,将兵入朝,一鼓除之,此韓魏圖智伯之計也。
況今與彼同朝,如居狼虎之側,禍且不測。
臣屢欲勸大王與彼相離,未得其便,今有此會,亟宜從之。
”齊王聽言有理,遂依洵議。
次日,入謝趙王,盛稱其德,言朝廷國政,望為贊理,其他無王弘才不能任此也,切勿可輕委。
趙王見齊王甚加推戴,心中大悅,謂之曰:“侄為親王,今假節?,得專征伐,凡有不道,不必請旨,任王行移,威不忝于劣叔矣。
”齊王冏謝之而出,即與孫洵整點本部人馬,一同俱赴許昌,共計新舊兵五萬,出京而去。
趙王自遣齊王以後,遂肆無忌,藐忽朝臣,私謂孫秀曰:“如今可以行得大事否?”秀曰:“還未可得行也。
雖然内中似可行得,外鎮之事難保必服。
吾前慮有趙廞掌統全蜀之兵,是賈後至戚,正欲思報後仇,未有為辭。
彼乃智謀老練久經戰陣之将,故付以成都刺史之職,使為外援者也。
我今若舉大事,此人定然約會雍梁并秦泾孟觀舊屬,前來糾合諸王問罪,事或未美。
然王必有圖位之心,須召回趙廞,方免關西後患。
”趙王曰:“怎能召得他來?”孫秀曰:“今宜頒诏至川中去,言考察官吏,惟有趙廞忠心衛國,治蜀有功,可升為大狄長之職,以代孟觀之任,宜入朝領敕,帶兵赴鎮。
趙廞見此美官,必無疑慮。
此乃設餌釣鳌之計。
”趙王倫曰:“但恐廞見賈後見誅,不肯即聽。
”秀曰:“一邊就升汶山太守、内史耿滕為成都刺史,将兵前去交代,趙廞不得不起身矣。
”趙王喜其計美,即諷監察兩川禦史奏廞功績,差心腹人袁寵持诏往成都,加廞大狄長,總制三邊,入京加兵領敕,就着耿滕代其速起。
卻說趙廞在蜀,已知趙王誅滅賈黨,恐身沾親被累,時時驚懼在心。
及聞朝報至,言差袁寵來加官職,又征入朝,料知是趙王與孫秀之謀,必非美意,乃聚一班僚屬、部将杜淑、張燦、常俊、費遠、許弇、衛玉等,共議其事。
杜淑曰:“公是賈後親黨,今後被族,姻戚之家悉皆被累,明公處此僻蜀,以窎遠幸免。
今若聽宣入朝,似虎落井、如鳥投網矣。
趙王、孫秀用事,複望出乎?”廞曰:“然則何以回旨?”張燦曰:“依某之見,不如弗行,盤據西川之險,坐觀朝中之變,事機成敗,未可度也。
”趙廞曰:“二公之言,俱是見愛之忱,但少智謀之士為之籌畫大事,何能獨成?”燦又曰:“明公知姜維二子多才略否?長子姜發字存忠,别字繼約,次子姜飛字存義,别字守約。
存忠極有智謀,深得父之兵法,皆是諸葛真傳。
自漢亡,從今不幹仕進,逃隐于青城山中,不使人知。
存義勇冠三軍,有萬人之敵,實川中之豪傑也。
”趙廞曰:“吾亦曾聞其名,奈守漢節,不肯應命,何得其來相資謀議?”杜淑曰:“吾有一個犯将計在此,府尊可親自屈身,徑往青城山中,說其出助,隻道訪有
闾和勸其廢帝自立,倫召孫秀議之。
秀曰:“未可行也。
今齊王司馬冏職為車騎将軍,威名甚重,人皆敬之,況與大王同事之人,豈可使之為臣?他肯甘乎?欲舉大事,除非去了此人方可。
”趙王曰:“前日謀去淮王,幾壞大事,今将何以處之?”孫秀曰:“臣有一計,明日奏知聖上,言齊王父子皆有大功于國家,可封為平東将軍,假黃钺,行相國事,使鎮許昌曹魏舊都,以遏防奸黨,朝中大事咨啟而行,彼必悅而不疑。
若得齊王一出,即好行事矣。
”趙王信之。
次日,奏知惠帝,帝允奏,下敕于齊府,齊王冏大怒曰:“當日平賈後之亂,救淮王之難,悉我之功。
今事平定,遣吾出鎮,則大權一統獨占,将欲圖謀不軌矣。
”乃拍案而起,思欲與較非是。
長史孫洵、參軍董艾急入谏曰:“大王怒者何為?若欲與趙王競争長短,是舉火自焚矣。
今滿朝中皆孫秀黨與,此賊狡谲過人,不見前日淮南王乎?”齊王曰:“吾甚知賊倫勢大,難與為敵,但事出不平,如何忍得?”孫洵曰:“小不忍則亂大謀,依臣愚見,明日可假意反去趨謝,稱彼功德,言荷承念吾宗室菲才,授以重任,容他日有用吾處,效勞以報。
此人異心已露,惟慮大王,不敢即發。
若見大王推獎,彼必以為真心,其志即驕,驕則生妄,妄則思加九錫,一受九錫,則為不軌矣。
大王出離許昌,又可以陰養士卒,結合親王,待其謀成,衆情忿怒,大王俟隙而舉,移檄諸王,将兵入朝,一鼓除之,此韓魏圖智伯之計也。
況今與彼同朝,如居狼虎之側,禍且不測。
臣屢欲勸大王與彼相離,未得其便,今有此會,亟宜從之。
”齊王聽言有理,遂依洵議。
次日,入謝趙王,盛稱其德,言朝廷國政,望為贊理,其他無王弘才不能任此也,切勿可輕委。
趙王見齊王甚加推戴,心中大悅,謂之曰:“侄為親王,今假節?,得專征伐,凡有不道,不必請旨,任王行移,威不忝于劣叔矣。
”齊王冏謝之而出,即與孫洵整點本部人馬,一同俱赴許昌,共計新舊兵五萬,出京而去。
趙王自遣齊王以後,遂肆無忌,藐忽朝臣,私謂孫秀曰:“如今可以行得大事否?”秀曰:“還未可得行也。
雖然内中似可行得,外鎮之事難保必服。
吾前慮有趙廞掌統全蜀之兵,是賈後至戚,正欲思報後仇,未有為辭。
彼乃智謀老練久經戰陣之将,故付以成都刺史之職,使為外援者也。
我今若舉大事,此人定然約會雍梁并秦泾孟觀舊屬,前來糾合諸王問罪,事或未美。
然王必有圖位之心,須召回趙廞,方免關西後患。
”趙王曰:“怎能召得他來?”孫秀曰:“今宜頒诏至川中去,言考察官吏,惟有趙廞忠心衛國,治蜀有功,可升為大狄長之職,以代孟觀之任,宜入朝領敕,帶兵赴鎮。
趙廞見此美官,必無疑慮。
此乃設餌釣鳌之計。
”趙王倫曰:“但恐廞見賈後見誅,不肯即聽。
”秀曰:“一邊就升汶山太守、内史耿滕為成都刺史,将兵前去交代,趙廞不得不起身矣。
”趙王喜其計美,即諷監察兩川禦史奏廞功績,差心腹人袁寵持诏往成都,加廞大狄長,總制三邊,入京加兵領敕,就着耿滕代其速起。
卻說趙廞在蜀,已知趙王誅滅賈黨,恐身沾親被累,時時驚懼在心。
及聞朝報至,言差袁寵來加官職,又征入朝,料知是趙王與孫秀之謀,必非美意,乃聚一班僚屬、部将杜淑、張燦、常俊、費遠、許弇、衛玉等,共議其事。
杜淑曰:“公是賈後親黨,今後被族,姻戚之家悉皆被累,明公處此僻蜀,以窎遠幸免。
今若聽宣入朝,似虎落井、如鳥投網矣。
趙王、孫秀用事,複望出乎?”廞曰:“然則何以回旨?”張燦曰:“依某之見,不如弗行,盤據西川之險,坐觀朝中之變,事機成敗,未可度也。
”趙廞曰:“二公之言,俱是見愛之忱,但少智謀之士為之籌畫大事,何能獨成?”燦又曰:“明公知姜維二子多才略否?長子姜發字存忠,别字繼約,次子姜飛字存義,别字守約。
存忠極有智謀,深得父之兵法,皆是諸葛真傳。
自漢亡,從今不幹仕進,逃隐于青城山中,不使人知。
存義勇冠三軍,有萬人之敵,實川中之豪傑也。
”趙廞曰:“吾亦曾聞其名,奈守漢節,不肯應命,何得其來相資謀議?”杜淑曰:“吾有一個犯将計在此,府尊可親自屈身,徑往青城山中,說其出助,隻道訪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