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三回 孫秀設計害石崇

關燈
趙王司馬倫又殺賈後,朝士側目,無敢異議,乃與孫秀商議,欲廢惠帝而立司馬臧。

    孫秀曰:“此事尚未可行。

    淮南王足智多謀,人皆懼其勇猛,他乃惠帝同父之弟,若行此事,彼必以為大王有篡逆之心,如王莽之立孺子嬰也,何肯從服?且前日除賈後多出其功,亦難輕觑他們。

    車騎将軍齊王雖與大王深厚,别事彼則相助,若舉此事,他必亦是心中不悅,恐與骠騎将軍合謀,則我恐難制彼,焉可便行?須當去此二人,方可成事。

    ”趙王曰:“二王與吾共事之人,怎麼去得他?”孫秀曰:“臣有一計,大王明日上朝,可奏言淮南王功大職輕,當升他為太尉之職。

    太尉乃是文官,此系外示優崇,内實奪其兵柄。

    淮南王縱有勇略,兵權一去,無所為用矣。

    ”趙王聞言大喜,以為得計。

    次日即奏帝升淮南王為太尉,令侍禦史殷渾赍诏至淮南王府中,宣使受職。

     淮南王見诏,即召長史陳徽、大将孟平等詳議,曰:“今朝廷何為一旦升吾為太尉?豈以親王而與朝臣同列乎?”陳徽曰:“聖上素庸,升黜皆由執政。

    今此之行,必是奸人所謀,不欲大王執掌兵柄故耶!”孟平曰:“吾知此必孫秀之謀,切不可從,必須辨奏。

    如若聖果有廷命,當求還鎮,休得在朝。

    大王苟無主意,一去兵權,入為太尉,朝政又是趙王持掌,大王不過備員而已。

    此時進退無權,散職同矣。

    ”淮南王聽言大怒,即将诏書與殷渾當面辨曰:“此命非出聖意所行!若是帝诏,必由待诏官潘嶽所署,豈是孫秀之筆?”殷渾懼淮南王勇烈,不敢答應。

    淮南王怒監殷渾,即點帳下親随精卒七千,令孟平督率,殺向趙王府中而去。

    趙王見變,慌令次子司馬虔統張泓等,将各衛軍兵拒住厮戰。

    淮南王司馬允大呼曰:“趙王與孫秀謀殺司空張華,枉害裴侍中,私置黨與,将危社稷!汝等皆朝中禁衛之兵,何得助逆為亂也?有仗義好漢,同來共誅不道!”衛士聞言,散去大半,亦有無數奔入淮南王陣中相助。

    淮南王親自臨陣,諸兵士又皆江淮勁勇,以一當十,趙兵不能當抵,盡走入府,箭及趙王之體。

    連戰三日,趙兵十分窘迫。

    淮兵屯于承華門,結三陣,殺死之人滿地。

    中書監陳淮見弟徽在淮南王處,思欲請兵和解,陰助淮王以讨孫秀,乃奏于帝曰:“今趙、淮二王争戰,互相殺傷兵民,是非不明,事恐難了,乞陛下賜臣統領禁兵,執雛虞白虎幡前去和解,不然百姓遭其混害,京邑為之搔擾,陛下坐而不救,皇綱不複振矣。

    ”惠帝允奏,乃曰:“卿是文官,焉可将兵?今梁王部将伏胤征羌有功,封為殿前将軍,朕着他領兵三百,持雛虞幡前去,令各散兵,然後诏卿等諸大臣與他講和便是。

    ”淮恐衆言議,疑他有私,不敢再奏而退。

    惠帝遂召伏胤上殿,命取雛虞幡付與,前去阻止二王兵戰鬥。

    早有趙王心腹黨人聽知,奔報孫秀、趙王。

    趙王喜曰:“若是阻得兵住,又好商量矣。

    ”孫秀曰:“不然,可着人急去見伏胤,許以大職,令其于中取事,除了淮南王,方得禍斷。

    ”趙王即便割袍一幅為信,令長子汝陰王司馬誇先往迎候伏胤,求其行事。

    卻好伏胤領兵來到,司馬誇急奔至轉彎處告曰:“我奉父王之命在此等候将軍,與将軍重立誓約:若能為我殺得淮南王,事成之後,當以趙王藩府将軍世掌,富貴共之。

    ”伏胤曰:“我今奉诏和解,若此所為,是懷私逆上也。

    ”誇曰:“淮南王英勇兵強,我衆疲弱,垂敗已極,将軍所知者。

    若肯一援拯困溺,則我一門死中得活,故父子甘為庶民,願以地土酬報大恩也。

    ”胤曰:“欲為此事,陰骘滔天。

    汝大王見一時危迫,特以厚秩啖我,倘過後反變,不但冤重屈深,恐有賈充誅成濟之例也。

    ”誇曰:“事有不同,今朝綱皆吾父王所掌,富貴官職惟憑所欲耳。

    将軍若肯仗義,父子焉敢忘情?且周急救極,鋤強扶弱,又大丈夫恻隐之仁。

    我父割有袍襟在此,将軍執以為信,萬望憐之。

    ”伏胤見袍,即便昧心應允,謂司馬誇曰:“承殿下金言,吾即依命一力代行,希切莫相負。

    ”誇遂重誓叮咛而别。

    伏胤持幡徑到承華門,訛言高叫曰:“臣乃殿前将軍伏胤,奉帝诏命,前來與二大王解鬥,可開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