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回 賈後妒殺皇太子
關燈
小
中
大
吾當入了之。
中宮宜速了,不了吾當手了之。
”又作太子與謝妃書雲“共要刻期兩發,以除患害,不可失誤”之意,命能書宮人燃燈,扶起太子,朦胧附其手而書其箋。
次早,太子酒醒,令人送還東宮,遂将司馬遹假書,俟帝歸宮,佯哭拜于地下。
惠帝大驚曰:“梓童今日何故如此?”賈後複掩面大哭,言“太子欲害于吾,被宮人陳舞兒拾得他袖中遺下之書稿二張在此”。
帝見書大怒,即臨試乾殿,召集滿朝公卿大臣會議其事。
衆臣皆到,拜罷啟曰:“陛下無故宣召臣等入内殿,有何聖谕?”帝曰:“太子無狀,謀思害母,意在廢朕自立,諸卿等詳來,以為自古有此理否?設若無之,必須依律治罪,以正國法。
”諸公卿見賈後在于簾内,皆不敢對。
司空張華出班奏曰:“此事未可信也。
脫或有之,乃國家之大不幸矣。
且太子素性賢明,近雖惑于閹豎,而仁孝之心豈變更之若是耶?苟有廢立之情,亦必預形于迹,公卿等或者有所見聞也。
今一旦以無影之事而欲重罪太子,臣恐天下之禍從此發矣。
且太子者國之儲本,若治以法,天位失嗣,國家無本,幸進者紛争無已矣。
願陛下詳之。
”帝曰:“卿言無影,此文字豈妄謬也?”裴頠又奏曰:“誠如聖谕,則臣固不敢辨。
但其中必有詐僞,未可指實。
且太子身居東宮,此文字從何而得,何人所書?宜先考查傳書之人,然後比較太子手法,此事必有定奪。
校之一明,然後請太子面從審理,方可别其非是,定其刑賞。
豈得以朦胧暗昧之事,而辄罪國家之皇本乎?”以是議論紛纭,至日中而不能決。
賈後恐怕議久,究出真情,事生他變,即于簾内宣言解釋曰:“太子雖懷不仁,念是宗祊嫡系,當容忍之,寬其重典,赦以不死,免為庶人,不得複居東宮監理國事。
”衆官未忍定議。
賈後揭簾親谕衆公卿曰:“太子者,吾家之子也。
今渠自為不道,律宜正典,得原其死,幸矣。
汝諸大臣何得妄議短長,而猶豫之若是耶?”衆官尚未即退,後又遣宦官宣慰曰:“今此一事,衆官員廷議彌日,甚勞神思。
太子之情設無,過後自當明白。
君臣各宜就膳,來日再議未遲。
”衆公卿隻得退出。
後使黨惡孫慮暗宣帝旨,将太子并前亡妃所生三子司馬叡、司馬臧、司馬尚,一同将車輿驅送往金墉城安置,陰使人缢死才人謝玖。
朝野路人,言者無不涕淚。
太尉王衍見太子廢出,乃上表請與太子絕婚,陳情免禍。
帝乃糊模之人,即允其奏。
衍次女心存貞潔,知人必為薄幸,切言拒命,立誓願同太子守志金墉。
王衍怒而責之,勒其改嫁。
惠風曰:“烈女不更二夫,一馬一鞍,古之大禮。
且民庶之家、村莊之女尚不易心,況皇儲宦嗣乎?”王衍再三譬之,惠風曰:“死即死耳,何得多言。
”家衆遂不敢迫惠風,亦命車輿趨金墉城以從太子,全其醮禮。
後人有評贊曰: 王氏惠風,太尉衍女。
定婚東宮,未行醮禮。
紞遭誣貶,禍患中起。
父奏改婚,女抗全紀。
以死自矢,願甘同徙。
嗟嗟晉惠,昏庸無比。
兇兇賈後,殘妒無已。
賈午尤狠,慘惑皇姊。
毒害忠良,蠹傷國體。
賢哉惠風,不愧青史。
太子司馬遹被廢為庶人,無敢為其伸鳴者。
惟有關中西安人閻缵字伯續,博通墳典,該明物理,有經濟之才,平生正直,早孤而貧,有孝行。
其繼母甚不慈,而缵事之孝敬彌笃,母為感化,郡縣皆知其孝。
交薦當道,缵巽辭不應。
國子祭酒鄒湛力薦為秘書,亦不肯就。
因遭荒歉,遷于山東。
及是聞太子被廢,乃使家人着白麻衣,詣阙上書,伸理太子之冤。
至洛陽,乃自綁其手,口銜谏章,入拜于朝門之外。
黃門官将本傳上與惠帝,看其本曰: 草茅臣關中閻缵,不勝悚栗,幹冒天聽。
伏念太子紞生于聖先帝之侍,由其長養深宮,沉汩富貴,溺愛于上皇,肆侈于太後,享裕過豐,驕奢放縱,惟知逸樂之安,故忘克苦之圖,此非太子之過,其過在陛下也。
臣見選擇師傅之官以訓導之者,則又皆鐘鳴鼎食之士,而侍衛群吏亦盡膏粱之子,罕有寒門儒素、勤勞之輩。
如衛绾、周文、石奮、疏廣,悉放曠僭侈之徒,佚樂是恣,誕高是務,奚有于汲黯、鄭莊骨鲠之比?所以不知事父事君之道,卒緻于禍也。
臣甘守貧寒,無意于仕進,不經東宮,情無私染,區區冒死于天庭者,将有所為也。
竊聞楚國有處女,谏其王曰:‘有龍無尾,将墜于坭。
’此言楚王四十未有儲嗣,無後之可繼耳。
臣今雖未能身依天日,情同阍寺,然悾悾之誠,皆為國計,非為私也。
謹昧死獻忠,伏阙請戮,望賜剖臣之心,懸于阙下,以明太子之不罔,九冥幸甚。
惠帝覽表,為之流涕,然内懼賈後,雖納其谏,終不能從,惟慰遣閻缵使還。
缵乃号泣出朝,見者無不欷?淚下,以傷太子之冤,皆知後兇狠而不敢發。
有趙王司馬倫部下将佐司馬雅、士猗二人,因撤各王鎮兵之日,曾授衛督将軍、殿中郎将,給侍東宮,深得太子所愛。
後王祐又請複親王衛護,雅、猗又從趙王征讨郝羌有功,轉征齊萬年敗績,诏回洛陽,未得任事。
雅、猗二人感念太子,欲說趙王代為報冤,惟恐趙王無斷,乃不敢進言。
士猗曰:“諺雲:買上不如買下。
今
中宮宜速了,不了吾當手了之。
”又作太子與謝妃書雲“共要刻期兩發,以除患害,不可失誤”之意,命能書宮人燃燈,扶起太子,朦胧附其手而書其箋。
次早,太子酒醒,令人送還東宮,遂将司馬遹假書,俟帝歸宮,佯哭拜于地下。
惠帝大驚曰:“梓童今日何故如此?”賈後複掩面大哭,言“太子欲害于吾,被宮人陳舞兒拾得他袖中遺下之書稿二張在此”。
帝見書大怒,即臨試乾殿,召集滿朝公卿大臣會議其事。
衆臣皆到,拜罷啟曰:“陛下無故宣召臣等入内殿,有何聖谕?”帝曰:“太子無狀,謀思害母,意在廢朕自立,諸卿等詳來,以為自古有此理否?設若無之,必須依律治罪,以正國法。
”諸公卿見賈後在于簾内,皆不敢對。
司空張華出班奏曰:“此事未可信也。
脫或有之,乃國家之大不幸矣。
且太子素性賢明,近雖惑于閹豎,而仁孝之心豈變更之若是耶?苟有廢立之情,亦必預形于迹,公卿等或者有所見聞也。
今一旦以無影之事而欲重罪太子,臣恐天下之禍從此發矣。
且太子者國之儲本,若治以法,天位失嗣,國家無本,幸進者紛争無已矣。
願陛下詳之。
”帝曰:“卿言無影,此文字豈妄謬也?”裴頠又奏曰:“誠如聖谕,則臣固不敢辨。
但其中必有詐僞,未可指實。
且太子身居東宮,此文字從何而得,何人所書?宜先考查傳書之人,然後比較太子手法,此事必有定奪。
校之一明,然後請太子面從審理,方可别其非是,定其刑賞。
豈得以朦胧暗昧之事,而辄罪國家之皇本乎?”以是議論紛纭,至日中而不能決。
賈後恐怕議久,究出真情,事生他變,即于簾内宣言解釋曰:“太子雖懷不仁,念是宗祊嫡系,當容忍之,寬其重典,赦以不死,免為庶人,不得複居東宮監理國事。
”衆官未忍定議。
賈後揭簾親谕衆公卿曰:“太子者,吾家之子也。
今渠自為不道,律宜正典,得原其死,幸矣。
汝諸大臣何得妄議短長,而猶豫之若是耶?”衆官尚未即退,後又遣宦官宣慰曰:“今此一事,衆官員廷議彌日,甚勞神思。
太子之情設無,過後自當明白。
君臣各宜就膳,來日再議未遲。
”衆公卿隻得退出。
後使黨惡孫慮暗宣帝旨,将太子并前亡妃所生三子司馬叡、司馬臧、司馬尚,一同将車輿驅送往金墉城安置,陰使人缢死才人謝玖。
朝野路人,言者無不涕淚。
太尉王衍見太子廢出,乃上表請與太子絕婚,陳情免禍。
帝乃糊模之人,即允其奏。
衍次女心存貞潔,知人必為薄幸,切言拒命,立誓願同太子守志金墉。
王衍怒而責之,勒其改嫁。
惠風曰:“烈女不更二夫,一馬一鞍,古之大禮。
且民庶之家、村莊之女尚不易心,況皇儲宦嗣乎?”王衍再三譬之,惠風曰:“死即死耳,何得多言。
”家衆遂不敢迫惠風,亦命車輿趨金墉城以從太子,全其醮禮。
後人有評贊曰: 王氏惠風,太尉衍女。
定婚東宮,未行醮禮。
紞遭誣貶,禍患中起。
父奏改婚,女抗全紀。
以死自矢,願甘同徙。
嗟嗟晉惠,昏庸無比。
兇兇賈後,殘妒無已。
賈午尤狠,慘惑皇姊。
毒害忠良,蠹傷國體。
賢哉惠風,不愧青史。
太子司馬遹被廢為庶人,無敢為其伸鳴者。
惟有關中西安人閻缵字伯續,博通墳典,該明物理,有經濟之才,平生正直,早孤而貧,有孝行。
其繼母甚不慈,而缵事之孝敬彌笃,母為感化,郡縣皆知其孝。
交薦當道,缵巽辭不應。
國子祭酒鄒湛力薦為秘書,亦不肯就。
因遭荒歉,遷于山東。
及是聞太子被廢,乃使家人着白麻衣,詣阙上書,伸理太子之冤。
至洛陽,乃自綁其手,口銜谏章,入拜于朝門之外。
黃門官将本傳上與惠帝,看其本曰: 草茅臣關中閻缵,不勝悚栗,幹冒天聽。
伏念太子紞生于聖先帝之侍,由其長養深宮,沉汩富貴,溺愛于上皇,肆侈于太後,享裕過豐,驕奢放縱,惟知逸樂之安,故忘克苦之圖,此非太子之過,其過在陛下也。
臣見選擇師傅之官以訓導之者,則又皆鐘鳴鼎食之士,而侍衛群吏亦盡膏粱之子,罕有寒門儒素、勤勞之輩。
如衛绾、周文、石奮、疏廣,悉放曠僭侈之徒,佚樂是恣,誕高是務,奚有于汲黯、鄭莊骨鲠之比?所以不知事父事君之道,卒緻于禍也。
臣甘守貧寒,無意于仕進,不經東宮,情無私染,區區冒死于天庭者,将有所為也。
竊聞楚國有處女,谏其王曰:‘有龍無尾,将墜于坭。
’此言楚王四十未有儲嗣,無後之可繼耳。
臣今雖未能身依天日,情同阍寺,然悾悾之誠,皆為國計,非為私也。
謹昧死獻忠,伏阙請戮,望賜剖臣之心,懸于阙下,以明太子之不罔,九冥幸甚。
惠帝覽表,為之流涕,然内懼賈後,雖納其谏,終不能從,惟慰遣閻缵使還。
缵乃号泣出朝,見者無不欷?淚下,以傷太子之冤,皆知後兇狠而不敢發。
有趙王司馬倫部下将佐司馬雅、士猗二人,因撤各王鎮兵之日,曾授衛督将軍、殿中郎将,給侍東宮,深得太子所愛。
後王祐又請複親王衛護,雅、猗又從趙王征讨郝羌有功,轉征齊萬年敗績,诏回洛陽,未得任事。
雅、猗二人感念太子,欲說趙王代為報冤,惟恐趙王無斷,乃不敢進言。
士猗曰:“諺雲:買上不如買下。
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