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七回 叙李特出身本源
關燈
小
中
大
。
榜雲: 奉敕巡按東川道、監察禦史李,曉谕關外六郡就食百姓人等,雖雲汝地頗遇兵荒,不過天道人心一時之變,自來無久。
樂極悲生,否須複泰,反掌可待,萬古不易之理。
汝今聊見小迍,即便抛家棄祖,遠流外地。
且有土地,各有人民,今日之豐,亦防他日之歉,豈容外人奪擾以甘自耗乎?第以川民念憫同類,不忍窘辱汝侪,茲既侵晞川東,何得又思西入?今特持節至此,撫訓汝等。
趙王倫大兵已出山西,梁王肜大兵已出秦雍,齊萬年不日剿平,兵鋒必靜,天道自有好還,來春必熟。
示仰衆等各宜收拾還鄉,守管舊業。
榜行如悉,毋得再停,吾當入朝請發錢糧,前來赈濟。
待至來秋,自然複裕。
休得故違,設有不遵,定行誅戮。
榜挂,流衆看之大駭,皆相率至特前相議,曰:“某等因故郡荒馑,羌中反亂,故避難此處而來,途中若無甸長相赒,皆作溝渠餓莩矣。
出萬死一生,始得安止,今官府又欲逐發還鄉,且赈濟之言,盡是虛張恩惠,将何以為支給而得生還也?”李特曰:“驅逐之言,還是唬吓我等,但隻不容入川攪擾而已。
”李流曰:“脫若不容入川,則隻此漢中之地,亦難存活汝衆,如之奈何?”衆流民上官晶等曰:“此事還要甸長大人為之區處區處方好。
”特曰:“朝廷官府不容,如何強得?有計亦難施矣。
”李庠曰:“我有一計,聞知李禦史官雖清要,平生性貪而狡,汝衆雖然棄家而來,錢财便少,其土出絨氈裘革、貂貉狐裘細寶等物,必定有之,各毋悭吝,湊将出來。
待我把此金銀添上,揀選好物,送去與他,求其權放吾等入川,度活年把,待有盤纏,自然還鄉去也。
”衆人聽言大喜,于是但有帶得珍珠寶物、貂絨細緞者,争相将出,共有百金之值。
李特乃親自送去,禀告李苾曰:“昨審其所來流民,皆是遵守國法,不從賊反,甘自流離至此,以全殘喘,實有忠義心者。
為因川東不能容衆,吾故上書有司為乞巴西山隴閑空之地,使彼開荒耕種,聊度目下之命。
待探得故鄉稍熟,即便俱歸,誰有不念祖宗故地者也?不想朝廷反委老爺來此發落他們,衆人盡皆号天叫苦,言有來的盤纏,無去的支用,悉皆餓死于途中矣。
今衆等思家業已失,賊寇未甯,實然進退兩難。
今小民等以為老爺特特為彼龍行至此,衆人貧窘,無甚者敬,辄有關西羌地所出些小土儀,聊獻殷勤,望求大開天恩,寬容無告之民,聊住一年,得救危命,則老爺恩同覆載,萬代陰功不淺矣。
若是關中平靜,年熟得收,那時不去,小民願從重憲,以正诳上之罪。
”李苾見了許多異地難得之奇物,心中大喜,即命收了。
又看李特人才可敬,乃命李特起站,謂之曰:“吾查得你們原是漢中之人,乃是舊家子弟,今衆流民随你到此乞活,我尚未曾赈賞錢谷,反又生受衆人饋禮,本欲回還他們,看此土産之物,皆是中州難以易得,我等之所喜愛者,待吾申奏朝廷,頒賜赈禮以答汝等。
”李特曰:“赈濟所賜,甯老爺将别公用,隻要凡事方便,得活衆命,方感大恩。
赈賞無過苟度月馀而已,望爺憐之。
”李苾曰:“你且出去,我與你申明此情,倘獲朝廷聽允,則衆人皆可無虞。
若有為惡不法,罪在你們身上。
”特曰:“如有不遵爺之教訓,小人甘當重罪。
”苾信之。
即日修本遣人奏于朝中,曰:“臣李苾奉命按止流民,不許入蜀,但彼皆不從反寇避亂純民,今查丁口,約有十馀萬,守法甚窘,饑羸可憫,今散于漢中一郡之間,不惟流民号苦,即本州百姓亦不勝其擾矣。
蜀中地廣,糧儲有馀,宜權令就食于其間,可活億兆之生靈,得非聖朝之天恩乎?待明年熟後,發令還鄉,誰敢有強留者?今若一旦初來而即行逐之,悉皆命填溝壑矣,豈吾大朝綏安萬姓之德澤哉?”朝議颔之,由是李特兄弟率流民等以漸皆入蜀中而去,李苾回朝。
特等行至劍閣,見其形勝,乃太息曰:“有如此之險要,而蜀主劉禅乃面縛降人,豈非庸材乎?”遂有睥睨川蜀之意,将流衆分立首目二十馀人,管轄馀黨,散處于巴、階、文、益諸州之間。
特兄弟叔侄五六人,為諸州總領,廣結川中豪傑,說通草寇數處,流衆日漸精壯,樂從李特,特勢漸成矣。
後人有詩歎曰: 李特時歸劍閣初,睥睨已想在成都。
豈知天長雄奸願,亂起狂口遂彼圖。
榜雲: 奉敕巡按東川道、監察禦史李,曉谕關外六郡就食百姓人等,雖雲汝地頗遇兵荒,不過天道人心一時之變,自來無久。
樂極悲生,否須複泰,反掌可待,萬古不易之理。
汝今聊見小迍,即便抛家棄祖,遠流外地。
且有土地,各有人民,今日之豐,亦防他日之歉,豈容外人奪擾以甘自耗乎?第以川民念憫同類,不忍窘辱汝侪,茲既侵晞川東,何得又思西入?今特持節至此,撫訓汝等。
趙王倫大兵已出山西,梁王肜大兵已出秦雍,齊萬年不日剿平,兵鋒必靜,天道自有好還,來春必熟。
示仰衆等各宜收拾還鄉,守管舊業。
榜行如悉,毋得再停,吾當入朝請發錢糧,前來赈濟。
待至來秋,自然複裕。
休得故違,設有不遵,定行誅戮。
榜挂,流衆看之大駭,皆相率至特前相議,曰:“某等因故郡荒馑,羌中反亂,故避難此處而來,途中若無甸長相赒,皆作溝渠餓莩矣。
出萬死一生,始得安止,今官府又欲逐發還鄉,且赈濟之言,盡是虛張恩惠,将何以為支給而得生還也?”李特曰:“驅逐之言,還是唬吓我等,但隻不容入川攪擾而已。
”李流曰:“脫若不容入川,則隻此漢中之地,亦難存活汝衆,如之奈何?”衆流民上官晶等曰:“此事還要甸長大人為之區處區處方好。
”特曰:“朝廷官府不容,如何強得?有計亦難施矣。
”李庠曰:“我有一計,聞知李禦史官雖清要,平生性貪而狡,汝衆雖然棄家而來,錢财便少,其土出絨氈裘革、貂貉狐裘細寶等物,必定有之,各毋悭吝,湊将出來。
待我把此金銀添上,揀選好物,送去與他,求其權放吾等入川,度活年把,待有盤纏,自然還鄉去也。
”衆人聽言大喜,于是但有帶得珍珠寶物、貂絨細緞者,争相将出,共有百金之值。
李特乃親自送去,禀告李苾曰:“昨審其所來流民,皆是遵守國法,不從賊反,甘自流離至此,以全殘喘,實有忠義心者。
為因川東不能容衆,吾故上書有司為乞巴西山隴閑空之地,使彼開荒耕種,聊度目下之命。
待探得故鄉稍熟,即便俱歸,誰有不念祖宗故地者也?不想朝廷反委老爺來此發落他們,衆人盡皆号天叫苦,言有來的盤纏,無去的支用,悉皆餓死于途中矣。
今衆等思家業已失,賊寇未甯,實然進退兩難。
今小民等以為老爺特特為彼龍行至此,衆人貧窘,無甚者敬,辄有關西羌地所出些小土儀,聊獻殷勤,望求大開天恩,寬容無告之民,聊住一年,得救危命,則老爺恩同覆載,萬代陰功不淺矣。
若是關中平靜,年熟得收,那時不去,小民願從重憲,以正诳上之罪。
”李苾見了許多異地難得之奇物,心中大喜,即命收了。
又看李特人才可敬,乃命李特起站,謂之曰:“吾查得你們原是漢中之人,乃是舊家子弟,今衆流民随你到此乞活,我尚未曾赈賞錢谷,反又生受衆人饋禮,本欲回還他們,看此土産之物,皆是中州難以易得,我等之所喜愛者,待吾申奏朝廷,頒賜赈禮以答汝等。
”李特曰:“赈濟所賜,甯老爺将别公用,隻要凡事方便,得活衆命,方感大恩。
赈賞無過苟度月馀而已,望爺憐之。
”李苾曰:“你且出去,我與你申明此情,倘獲朝廷聽允,則衆人皆可無虞。
若有為惡不法,罪在你們身上。
”特曰:“如有不遵爺之教訓,小人甘當重罪。
”苾信之。
即日修本遣人奏于朝中,曰:“臣李苾奉命按止流民,不許入蜀,但彼皆不從反寇避亂純民,今查丁口,約有十馀萬,守法甚窘,饑羸可憫,今散于漢中一郡之間,不惟流民号苦,即本州百姓亦不勝其擾矣。
蜀中地廣,糧儲有馀,宜權令就食于其間,可活億兆之生靈,得非聖朝之天恩乎?待明年熟後,發令還鄉,誰敢有強留者?今若一旦初來而即行逐之,悉皆命填溝壑矣,豈吾大朝綏安萬姓之德澤哉?”朝議颔之,由是李特兄弟率流民等以漸皆入蜀中而去,李苾回朝。
特等行至劍閣,見其形勝,乃太息曰:“有如此之險要,而蜀主劉禅乃面縛降人,豈非庸材乎?”遂有睥睨川蜀之意,将流衆分立首目二十馀人,管轄馀黨,散處于巴、階、文、益諸州之間。
特兄弟叔侄五六人,為諸州總領,廣結川中豪傑,說通草寇數處,流衆日漸精壯,樂從李特,特勢漸成矣。
後人有詩歎曰: 李特時歸劍閣初,睥睨已想在成都。
豈知天長雄奸願,亂起狂口遂彼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