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五回 司馬玮殺汝南王
關燈
小
中
大
總軍國重務。
司馬亮向被楊駿所遏,一旦執政,欲取悅于衆臣僚,即首論誅楊氏之功,封侯賜邑并升賞者一千八十一人。
禦史中丞傅鹹谏曰:“朝廷官吏兵将皆食君祿,為國幹功,職分之事也,不宜若是濫加封賞。
且楊駿之誅,乃一夫之力耳,何緻紛纭妄賜,輕費爵祿乎?且賞奢侈,必有希望者,思幸再禍矣。
宜下中書省博議,品其功績有無輕重,是其等秩,方是政紀。
”亮不從其谏,惟偏執自是,頗專朝政。
其臣下倚之為橫,居政數月,放縱無忌。
傅鹹見其所行,謂同列曰:“汝南王擅權自恣,門下倚之濫受賄賂,吾知不善終其位矣。
憶昔受知于彼,設不勸谏,則是坐視其敝,奈何可乎?”有小黃門華忠聽得,亦托意進言曰:“适聞傅中丞高論,以為大王宜當少抑威名,采納衆論,以收時望,方保無虞。
”汝南王曰:“孤乃帝室至親王叔,非他人之比。
晉國之事,孤之家事也,何待外人參議乎?”叱之使退,自是愈加專執,不容規谏。
且性偏多罪人,無敢火犯,惟衛瓘一人稍可進語,張華見其逆耳,深自韬匿,以故衆心多不悅者。
傅鹹見其大失朝士之心,複上啟曰: 往者從駕殿下,常教臣以韓非逆鱗之說,臣每憶之,不敢少置。
向者殿下欻摩天子,意在逆鱗盡忠,故以谕臣。
臣今自知所陳,甚颔觸猛獸之須,然所以敢忘害上言者,揆殿下當識其區區不勝之心耳,望殿下察臣諒直之言,非有為惡之意,勿以此見怒而亡誅可也。
思天下之事,當與天下人共理之,且一人之見有限,天下之見無窮,殷纣以獨斷而亡,周武以谔谔而昌,比皆史冊昭昭,可為明鑒者耶。
乞殿下俯察愚衷,采納微言,晉室幸甚,臣等幸甚。
汝南王見啟,反嫌其多言煩絮,疏遠傅鹹。
又惡東安王司馬繇作事拂意,不相吻合,思欲去之,乃密啟賈後,言東安王繇兵權太重,獨掌内庭六衛軍馬,黨轄強盛,恐有異心,将不利于社稷。
且兵柄不可久統,宜早罷之,以免後患。
賈後曰:“然則何以處之?”亮曰:“依臣之見,當用楚王玮入代其職,則無患矣。
”後從其議,即矯诏罪東安王威震中外,惑衆營謀,将有異志,宜以楚王入領軍馬,降繇為行軍司馬,緻仕歸第。
東安王明知是汝南王之計,見亮勢大,不敢申理,甘受枉抑而罷,乃将六衛軍馬盡付楚王司馬玮掌管。
楚王得掌重權,年輕性剽,倚仗帝弟,專立威福,略無忌憚,廟堂側目,中外寒心。
惠帝亦皆畏之。
汝南王意有所行,悉皆阻忤,于是二人又不相睦。
汝南王亮欲待去之,見楚王兵容強盛,威愚猛赫,且系禦弟,難可輕動,乃密謂太保衛瓘曰:“今司馬玮越職擅威,不欽朝典,倚恃皇胞,蔑視同氣,将何處之?”瓘曰:“年幼輕躁,故是如此,将欲何為?”亮曰:“吾欲奏帝削其兵權,廢而黜之,無所為言,故與公謀耳!”衛瓘曰:“楚王功多黨盛,人心無怨,一時難動。
不如且勿計較,伺其有過,方可行之。
”亮曰:“非是如此。
今兵權在彼,挾威恃勢,不服吾等,倘有所行,反被阻遏,弗獲施為。
公可區畫一計以祛其害,免遭僭奪,爾我皆固。
”瓘思半晌,乃曰:“若欲削其兵柄,難于為言,不若奏帝,以為楚王功多服衆,宜加封賞,出鎮西地,使遏群盜,則賊寇必皆遠遁,宜加敕增秩,以表殊勳。
此所謂将欲取之,必故與之,雖曰擢之,其實奪之也。
待其出外,則凡事任殿下所行矣。
”司馬亮聽言大喜。
二人謀成,尚未及行,有随班太監胡牛兒常恨汝南王驕傲内臣,并無禮容相及,當日聽得此言,悄地奔往楚王處報知。
楚王聽胡牛兒将二人所謀之言,奏調出外禦寇,不許在朝意思,心中大怒,乃重賞牛兒,即便诟罵曰:“老賊如斯妒害,寖寖不然。
向者東安王無些罪過,奪其兵柄,黜使閑住,今日又欲害吾,于心何忍?二賊立意若此,吾豈容他?”尋思半晌,無計可施,乃猛省曰:“東安王頗有智識,被賊所廢,心中必恨,若往與議,量他定有見教。
”即乘夜往東安王處叩問。
門上報入,東安王出接,并進内堂叙話。
楚王曰:“自除楊駿之後,王兄親領六衛,吾心甚喜,以為兵歸忠厚,廊廟得安。
不知何故,一旦奪以予我,我心不安,日夕審探,始知皆出汝南王與衛瓘二人之謀。
昨日見後,聊訴汝冤,豈被二賊竊知,又設巧計,欲奏帝遷我出鎮西地。
我意欲與他作對,未有主意,故特前來求一佳策,望惟莫卻。
”東安王每欲報恨,正無門路,聽得楚王之言,即
司馬亮向被楊駿所遏,一旦執政,欲取悅于衆臣僚,即首論誅楊氏之功,封侯賜邑并升賞者一千八十一人。
禦史中丞傅鹹谏曰:“朝廷官吏兵将皆食君祿,為國幹功,職分之事也,不宜若是濫加封賞。
且楊駿之誅,乃一夫之力耳,何緻紛纭妄賜,輕費爵祿乎?且賞奢侈,必有希望者,思幸再禍矣。
宜下中書省博議,品其功績有無輕重,是其等秩,方是政紀。
”亮不從其谏,惟偏執自是,頗專朝政。
其臣下倚之為橫,居政數月,放縱無忌。
傅鹹見其所行,謂同列曰:“汝南王擅權自恣,門下倚之濫受賄賂,吾知不善終其位矣。
憶昔受知于彼,設不勸谏,則是坐視其敝,奈何可乎?”有小黃門華忠聽得,亦托意進言曰:“适聞傅中丞高論,以為大王宜當少抑威名,采納衆論,以收時望,方保無虞。
”汝南王曰:“孤乃帝室至親王叔,非他人之比。
晉國之事,孤之家事也,何待外人參議乎?”叱之使退,自是愈加專執,不容規谏。
且性偏多罪人,無敢火犯,惟衛瓘一人稍可進語,張華見其逆耳,深自韬匿,以故衆心多不悅者。
傅鹹見其大失朝士之心,複上啟曰: 往者從駕殿下,常教臣以韓非逆鱗之說,臣每憶之,不敢少置。
向者殿下欻摩天子,意在逆鱗盡忠,故以谕臣。
臣今自知所陳,甚颔觸猛獸之須,然所以敢忘害上言者,揆殿下當識其區區不勝之心耳,望殿下察臣諒直之言,非有為惡之意,勿以此見怒而亡誅可也。
思天下之事,當與天下人共理之,且一人之見有限,天下之見無窮,殷纣以獨斷而亡,周武以谔谔而昌,比皆史冊昭昭,可為明鑒者耶。
乞殿下俯察愚衷,采納微言,晉室幸甚,臣等幸甚。
汝南王見啟,反嫌其多言煩絮,疏遠傅鹹。
又惡東安王司馬繇作事拂意,不相吻合,思欲去之,乃密啟賈後,言東安王繇兵權太重,獨掌内庭六衛軍馬,黨轄強盛,恐有異心,将不利于社稷。
且兵柄不可久統,宜早罷之,以免後患。
賈後曰:“然則何以處之?”亮曰:“依臣之見,當用楚王玮入代其職,則無患矣。
”後從其議,即矯诏罪東安王威震中外,惑衆營謀,将有異志,宜以楚王入領軍馬,降繇為行軍司馬,緻仕歸第。
東安王明知是汝南王之計,見亮勢大,不敢申理,甘受枉抑而罷,乃将六衛軍馬盡付楚王司馬玮掌管。
楚王得掌重權,年輕性剽,倚仗帝弟,專立威福,略無忌憚,廟堂側目,中外寒心。
惠帝亦皆畏之。
汝南王意有所行,悉皆阻忤,于是二人又不相睦。
汝南王亮欲待去之,見楚王兵容強盛,威愚猛赫,且系禦弟,難可輕動,乃密謂太保衛瓘曰:“今司馬玮越職擅威,不欽朝典,倚恃皇胞,蔑視同氣,将何處之?”瓘曰:“年幼輕躁,故是如此,将欲何為?”亮曰:“吾欲奏帝削其兵權,廢而黜之,無所為言,故與公謀耳!”衛瓘曰:“楚王功多黨盛,人心無怨,一時難動。
不如且勿計較,伺其有過,方可行之。
”亮曰:“非是如此。
今兵權在彼,挾威恃勢,不服吾等,倘有所行,反被阻遏,弗獲施為。
公可區畫一計以祛其害,免遭僭奪,爾我皆固。
”瓘思半晌,乃曰:“若欲削其兵柄,難于為言,不若奏帝,以為楚王功多服衆,宜加封賞,出鎮西地,使遏群盜,則賊寇必皆遠遁,宜加敕增秩,以表殊勳。
此所謂将欲取之,必故與之,雖曰擢之,其實奪之也。
待其出外,則凡事任殿下所行矣。
”司馬亮聽言大喜。
二人謀成,尚未及行,有随班太監胡牛兒常恨汝南王驕傲内臣,并無禮容相及,當日聽得此言,悄地奔往楚王處報知。
楚王聽胡牛兒将二人所謀之言,奏調出外禦寇,不許在朝意思,心中大怒,乃重賞牛兒,即便诟罵曰:“老賊如斯妒害,寖寖不然。
向者東安王無些罪過,奪其兵柄,黜使閑住,今日又欲害吾,于心何忍?二賊立意若此,吾豈容他?”尋思半晌,無計可施,乃猛省曰:“東安王頗有智識,被賊所廢,心中必恨,若往與議,量他定有見教。
”即乘夜往東安王處叩問。
門上報入,東安王出接,并進内堂叙話。
楚王曰:“自除楊駿之後,王兄親領六衛,吾心甚喜,以為兵歸忠厚,廊廟得安。
不知何故,一旦奪以予我,我心不安,日夕審探,始知皆出汝南王與衛瓘二人之謀。
昨日見後,聊訴汝冤,豈被二賊竊知,又設巧計,欲奏帝遷我出鎮西地。
我意欲與他作對,未有主意,故特前來求一佳策,望惟莫卻。
”東安王每欲報恨,正無門路,聽得楚王之言,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