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四回 賈後奪權害楊駿
關燈
小
中
大
?”駿曰:“然則何計可以處之?”左将軍楊邈曰:“必欲入宮,可召出東安王與孟觀、李肇禁衛之士,某等先去守住雲龍門,那時方可入宮。
”朱振曰:“不然,斯亦非能固身之策。
依吾愚見,即便點兵屯于雲龍門外,再引東宮護衛,擁皇太子入宮,放火燒斷宮門,脅索宮人,鞫問造奸諸人之首,宮内震恐,必斬奸首送出,然後效曹魏公故事,言賈後構通奸黨,謀殺大臣,共危社稷,一并除之,庶幾可以免禍振威,永保無患矣。
”楊駿素無謀斷,怎能幹此大事?乃曰:“此門是魏明帝所造,決功不細,何可擅燒?況賈後謀吾,未見形迹,若其所為,是造反矣。
”侍中傅祗知之,馳白駿曰:“事有變矣,請與武騎俱入雲龍門,觀察動靜。
”駿又不聽。
傅祗謂群僚曰:“宮中不可去,吾當即返。
”遂長揖而出。
楊太後在西宮亦知事變,令人修書射出宮外,又被孟觀部兵拾得。
觀見,恐事不測,急告賈後曰:“事有返複。
既以至此,宜請速行,先發者制人,毋為人所制。
”賈後又發手诏催李肇、孟觀等火速帶兵收剿,以問違诏之罪。
惠帝曰:“事宜三思,不可造次。
”正值楊駿差段廣入内,未及回命,見事急,忙向前奏曰:“楊駿以上皇國戚,受先帝顧命,竭心輔政,不徇私意,二弟尚且坐家居閑,願陛下審之。
”帝未及答,賈後喝令先将段廣收下。
孟觀等提兵把楊駿之府圍住,楊駿懼不敢出。
觀命放火燒之,駿走馬廄中,府門燒壞,被觀兵士擒獲。
令人去收楊珧,珧聞收己,乃曰:“吾每谏兄,兄不聽信,因此告退不仕,啟在金?,可問張華,便知吾之忠心,焉敢反也。
”軍士不聽,竟收之。
朝中士夫皆謂宜與申理,合依鐘繇故事為例。
賈後恐遺禍根,不容,再使人去收楊濟。
濟初見兄所為,屢谏不聽,乃與外甥李能共詣傅鹹、石崇處,浼其勸駿請汝南王同輔政治,以求退保門戶。
鹹、崇再四謂駿,宜收時望,舉賢任事,駿皆不從。
楊濟平生仗義好施,人皆樂用,久點兵馬,雖不在朝,所從有壯士四百馀人,皆秦中精銳。
見濟謝事,俱不願在軍,于京師生理。
聞知朝廷欲收濟,盡來濟第,願舍身救逃出外,慢慢辨理。
濟問裴楷。
楷以為宜當入辨,濟從之。
未及行,兵士至,濟同去被捉,并楊珧皆遇害。
聞者莫不嗟歎。
其馀黨與張劭、段廣等十馀家,悉遭族滅,左将軍楊邈、右将軍劉穎、河南尹李斌、中書蔣俊、東夷尉文淑、尚書令武茂,皆死之。
楊太後乃詣後宮罵曰:“昔先帝不肯娶你,是吾一力擡舉,方才允納。
今日得志,反又害吾宗族,天理何在?”賈後曰:“晉家天下,半由吾父,汝是何等之家,乃敢專執朝權,私樹黨與,以亂朝廷,思謀不軌?”兩家争鬧無已,衆妃嫔勸開,送太後歸西宮而去。
初,楊駿欲求高士,先聘王彰,彰逃不應。
再聘孫登,登有先見,知駿不終其位,乃不應命。
駿遣人送布被一條以予登,登乃碎砍之于門前,曰:“斫斫剌剌,以希剝床,光光文長,大戟為牆,毒藥難行,戟還自傷。
”私置有持戟之士三千,至是果應。
後張華為相,勸帝造贈楊氏,惠帝乃下诏楊氏一門曰:“昔皇國丈失怙,宗族殒墜,渭陽之思,孔懷感傷,宜取楊超封為?亭侯,以慰蓼莪之思。
”此是後事。
賈後既誅楊駿,思楊太後罵入後宮,必然懷恨,複召孟觀、董猛議曰:“今太後尚在西宮,昨看其言語,獨是怨我,恐其還有親屬在朝,異日構謀報恨,不可不早慮者。
”孟觀曰:“今大權悉歸娘娘,可令董猛宣诏,命徙太後出金墉城居住,敢不行乎?”賈後大悅,即令孟觀草诏,使董猛徑到西宮遷逐太後。
楊太後曰:“吾無宣诏,何故來此?”董猛曰:“奉上诏旨,言楊氏一門造逆,律合九族全誅。
聖上因念母子之親,不忍加罪,但遷娘娘權出金墉城居止,少正國法。
”太後曰:“我無罪過,子無廢母之義,汝等速出,我自面聖。
”董猛回話,賈後恐其見帝不美,急遣孟觀将車輿一輛,董猛帶宮人數十,直至西宮,将太後推出西宮。
宮内人馳奏帝知,帝慌親至看時,西宮已閉,正在門外擁推上車。
惠帝喝住,太後扯住帝手大哭不放,帝亦扯住。
觀、猛不敢近前,令人報知賈後。
賈後遂亦自來,叱令從者将太後拖上乘輿,載出宮闱。
孟觀驅十數宮人押送,徑往金墉城而去。
惠帝痛哭入宮,賈後曰:“他使楊駿害你,痛他則甚?謀叛大罪,理合賜死,豈但黜乎?”帝畏賈後悍愎,不複再言。
後人有詩歎賈後曰: 賈後多奸更忍心,堪憐楊氏受夷淩。
罪盈惡滿逢孫秀,繼踵金墉報應明。
又詩一首貶孟觀阿附兇後、恣其殘忍雲: 孟觀挾恨縱奸心,附惡橫将楊後淩。
族害無辜猶未已,他年夷滅報何明。
”朱振曰:“不然,斯亦非能固身之策。
依吾愚見,即便點兵屯于雲龍門外,再引東宮護衛,擁皇太子入宮,放火燒斷宮門,脅索宮人,鞫問造奸諸人之首,宮内震恐,必斬奸首送出,然後效曹魏公故事,言賈後構通奸黨,謀殺大臣,共危社稷,一并除之,庶幾可以免禍振威,永保無患矣。
”楊駿素無謀斷,怎能幹此大事?乃曰:“此門是魏明帝所造,決功不細,何可擅燒?況賈後謀吾,未見形迹,若其所為,是造反矣。
”侍中傅祗知之,馳白駿曰:“事有變矣,請與武騎俱入雲龍門,觀察動靜。
”駿又不聽。
傅祗謂群僚曰:“宮中不可去,吾當即返。
”遂長揖而出。
楊太後在西宮亦知事變,令人修書射出宮外,又被孟觀部兵拾得。
觀見,恐事不測,急告賈後曰:“事有返複。
既以至此,宜請速行,先發者制人,毋為人所制。
”賈後又發手诏催李肇、孟觀等火速帶兵收剿,以問違诏之罪。
惠帝曰:“事宜三思,不可造次。
”正值楊駿差段廣入内,未及回命,見事急,忙向前奏曰:“楊駿以上皇國戚,受先帝顧命,竭心輔政,不徇私意,二弟尚且坐家居閑,願陛下審之。
”帝未及答,賈後喝令先将段廣收下。
孟觀等提兵把楊駿之府圍住,楊駿懼不敢出。
觀命放火燒之,駿走馬廄中,府門燒壞,被觀兵士擒獲。
令人去收楊珧,珧聞收己,乃曰:“吾每谏兄,兄不聽信,因此告退不仕,啟在金?,可問張華,便知吾之忠心,焉敢反也。
”軍士不聽,竟收之。
朝中士夫皆謂宜與申理,合依鐘繇故事為例。
賈後恐遺禍根,不容,再使人去收楊濟。
濟初見兄所為,屢谏不聽,乃與外甥李能共詣傅鹹、石崇處,浼其勸駿請汝南王同輔政治,以求退保門戶。
鹹、崇再四謂駿,宜收時望,舉賢任事,駿皆不從。
楊濟平生仗義好施,人皆樂用,久點兵馬,雖不在朝,所從有壯士四百馀人,皆秦中精銳。
見濟謝事,俱不願在軍,于京師生理。
聞知朝廷欲收濟,盡來濟第,願舍身救逃出外,慢慢辨理。
濟問裴楷。
楷以為宜當入辨,濟從之。
未及行,兵士至,濟同去被捉,并楊珧皆遇害。
聞者莫不嗟歎。
其馀黨與張劭、段廣等十馀家,悉遭族滅,左将軍楊邈、右将軍劉穎、河南尹李斌、中書蔣俊、東夷尉文淑、尚書令武茂,皆死之。
楊太後乃詣後宮罵曰:“昔先帝不肯娶你,是吾一力擡舉,方才允納。
今日得志,反又害吾宗族,天理何在?”賈後曰:“晉家天下,半由吾父,汝是何等之家,乃敢專執朝權,私樹黨與,以亂朝廷,思謀不軌?”兩家争鬧無已,衆妃嫔勸開,送太後歸西宮而去。
初,楊駿欲求高士,先聘王彰,彰逃不應。
再聘孫登,登有先見,知駿不終其位,乃不應命。
駿遣人送布被一條以予登,登乃碎砍之于門前,曰:“斫斫剌剌,以希剝床,光光文長,大戟為牆,毒藥難行,戟還自傷。
”私置有持戟之士三千,至是果應。
後張華為相,勸帝造贈楊氏,惠帝乃下诏楊氏一門曰:“昔皇國丈失怙,宗族殒墜,渭陽之思,孔懷感傷,宜取楊超封為?亭侯,以慰蓼莪之思。
”此是後事。
賈後既誅楊駿,思楊太後罵入後宮,必然懷恨,複召孟觀、董猛議曰:“今太後尚在西宮,昨看其言語,獨是怨我,恐其還有親屬在朝,異日構謀報恨,不可不早慮者。
”孟觀曰:“今大權悉歸娘娘,可令董猛宣诏,命徙太後出金墉城居住,敢不行乎?”賈後大悅,即令孟觀草诏,使董猛徑到西宮遷逐太後。
楊太後曰:“吾無宣诏,何故來此?”董猛曰:“奉上诏旨,言楊氏一門造逆,律合九族全誅。
聖上因念母子之親,不忍加罪,但遷娘娘權出金墉城居止,少正國法。
”太後曰:“我無罪過,子無廢母之義,汝等速出,我自面聖。
”董猛回話,賈後恐其見帝不美,急遣孟觀将車輿一輛,董猛帶宮人數十,直至西宮,将太後推出西宮。
宮内人馳奏帝知,帝慌親至看時,西宮已閉,正在門外擁推上車。
惠帝喝住,太後扯住帝手大哭不放,帝亦扯住。
觀、猛不敢近前,令人報知賈後。
賈後遂亦自來,叱令從者将太後拖上乘輿,載出宮闱。
孟觀驅十數宮人押送,徑往金墉城而去。
惠帝痛哭入宮,賈後曰:“他使楊駿害你,痛他則甚?謀叛大罪,理合賜死,豈但黜乎?”帝畏賈後悍愎,不複再言。
後人有詩歎賈後曰: 賈後多奸更忍心,堪憐楊氏受夷淩。
罪盈惡滿逢孫秀,繼踵金墉報應明。
又詩一首貶孟觀阿附兇後、恣其殘忍雲: 孟觀挾恨縱奸心,附惡橫将楊後淩。
族害無辜猶未已,他年夷滅報何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