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四回 賈後奪權害楊駿
關燈
小
中
大
,即日帶領将校将兵七千,一同董猛入京。
将近洛陽,孟觀把意親迎于途。
楚王駐跸,觀參見畢,楚王曰:“将軍前者誅戮齊萬年,建不世大功,名震關中,可賀可羨。
今孤承召入京,荷賜遠臨,感愛深矣。
但孤年幼至此,不谙世務,得會将軍,三生有幸矣,凡事望前輩指教,勿吝高才,自當厚報。
”孟觀命退左右而言曰:“大王入朝,當立威名以匡社稷,斯不愧于先帝也。
”楚王曰:“今鈞軸皆楊國丈所秉,多少文武,皆不能展其經綸萬一,汝南王受帝遺命,被逐還鎮,孤初至此,焉能立事?”孟觀曰:“欲建莫大之勳,當立超人之事。
今太傅楊駿私置護衛,廣樹親黨,欺淩晉室,将欲謀危社稷,故聖上與娘娘思憶,朝中文武多駿黨與,無可謀者,惟殿下系王室至親,以是迎駕至京,共相保固,特命小臣先來接見,告白其情,冀為拯救社稷,以永宗祀,庶不為外戚所謀。
”楚王曰:“孤亦甚疑其人獨持朝柄,擯棄勳舊,多用新進,必懷不良之意。
孤今到此,明日上朝,先奏去彼,然後别議。
”孟觀曰:“不可。
若此明為,則有變矣,舉皆不美。
前汝南王不是遁去,險遭彼害。
今殿下若有滅賊之心,将兵馬且屯城下,勿使漏洩。
待吾入朝,與東安王整頓内兵,籌畫停當,迎請殿下入内,出其不意,方可除之。
”乃于懷中取出密诏付之,楚王受允。
孟觀同董猛即辭入内,回見賈後,言楚王将兵馬已在城下,請娘娘速行,免緻遲誤漏洩。
賈後曰:“此事皆仗卿家區畫,成功之日,另行厚報。
”孟觀曰:“娘娘可将此事情奏帝委臣身上,帝必問臣,臣自有計。
”賈後大喜,伺帝入宮,即跪奏其事,言楊太傅陰謀不軌,欲逐陛下出宮,别立新君,置吾重獄,乞念結發情分,早全妾命。
惠帝是無智之人,一聞後語,即便驚問曰:“若是有此,怎生計較?”後曰:“何不先去楊駿,怕朝中有官無人做乎?”帝曰:“文武大政皆彼所管,怎麼就先去得他們?”後曰:“果然滿朝文武皆是駿黨,惟有禁衛将軍孟觀赤心皇室,不阿權幸,前王驸馬不使與周處西征,蓋為此也。
其人可托大事,急宜寫诏付與行移。
今楚王入觐,是弟至親,東安王忠心宗社,但令彼協心共收楊駿,鞫問其情,削去官職,即無禍矣。
”惠帝信之,即宣孟觀入宮,問曰:“皇後言楊太傅造謀,欲逐寡人,另立他王,情有否乎?”孟觀曰:“太傅權傾中外,以陛下乃先帝托孤與他,難逞所為,故言陛下昏懦,不堪大位,難治萬民,将欲廢立已久,衆皆悉知,懼駿威重黨盛,無敢奏鳴。
又慮臣與東安王在内,兼掌禁衛羽林軍馬,未及即發,前者黜臣渑關,亦為是耶。
今又幸得日觐帝宸,得無虞耳。
陛下亦宜早自為計,不然彼謀一發,悔無及矣。
”帝見觀言指實,信以為真,慌謂孟觀曰:“朕之事體,須賴衆文武為之輔翼,卿有何計可除此患,以安社稷,當即言之。
”觀曰:“陛下欲去一臣子,有何所難?但命寫一诏書付臣帶出,召人收之,随輕重定罪,便除其患矣。
”帝、後即令孟觀草诏曰: 逆臣楊駿背負先帝托孤之重,不念寡人倚任之誠,逐汝南王而不由帝命,叱賈皇後而不礙聖顔。
廣樹親朋,結公私之黨與;擅設武衛,專升黜之威權。
欺君罪稔,藐法過盈。
今又罔意謀危社稷,思竊神器,欲害朕躬。
仰着護衛将軍孟觀、楚王玮、東安王繇,帶領本部并羽林兵馬,共收讒叛。
諸王臣宜念宗廟社稷之重,各秉忠心,奠安家國。
欽此欽聞,勿負朕意! 孟觀寫訖,藏于懷中而出,令人出城會合楚王。
楚王得命,即帶人馬入屯司馬門。
東安王将羽林軍三千,伏于宮門之外。
觀亦将本衛禁兵分把内門。
一切完備,令董猛矯帝诏命,宣太傅入内計議楚王入朝去留之事。
時楊駿在府中與二弟叙話,言昨夜一夢甚是不明,今日尚然心驚肉惕,未知有何兇吉。
未及講詳,見董猛持帝诏來宣入宮議事,楊駿拜命即行。
楊珧止之曰:“前日兄長面叱賈後,今日董猛來此,恐非帝意,其中有詐,且未可入宮。
倘内有一時之變,外救不及,非但兄遭其難,且累及宗族矣。
”駿曰:“君命召,不俟駕。
今上急召議事,不去即是逆诏,庸可已乎?”濟又曰:“昨日兄言楚王無故将兵入朝,必有所事,莫非賈後與之構謀,未可知也。
況孟觀管領禁衛,亦常怨兄,今數出入宮掖,亦必有異。
兄今一入宮内,定遭其算矣。
”駿不能決,乃召官屬張劭、段廣等議曰:“吾忠心為國,并無差訛。
今上宣我入宮議事,吾之二弟以為賈後詐謀,非出聖意。
君等必有高見,為吾籌之。
”主簿朱振曰:“吾竊見楚王将兵入朝,孟觀迎于途中,今早與東安王入内,俱不曾出來。
此必宮閹同謀,将不利于太傅明矣,焉有所疑
将近洛陽,孟觀把意親迎于途。
楚王駐跸,觀參見畢,楚王曰:“将軍前者誅戮齊萬年,建不世大功,名震關中,可賀可羨。
今孤承召入京,荷賜遠臨,感愛深矣。
但孤年幼至此,不谙世務,得會将軍,三生有幸矣,凡事望前輩指教,勿吝高才,自當厚報。
”孟觀命退左右而言曰:“大王入朝,當立威名以匡社稷,斯不愧于先帝也。
”楚王曰:“今鈞軸皆楊國丈所秉,多少文武,皆不能展其經綸萬一,汝南王受帝遺命,被逐還鎮,孤初至此,焉能立事?”孟觀曰:“欲建莫大之勳,當立超人之事。
今太傅楊駿私置護衛,廣樹親黨,欺淩晉室,将欲謀危社稷,故聖上與娘娘思憶,朝中文武多駿黨與,無可謀者,惟殿下系王室至親,以是迎駕至京,共相保固,特命小臣先來接見,告白其情,冀為拯救社稷,以永宗祀,庶不為外戚所謀。
”楚王曰:“孤亦甚疑其人獨持朝柄,擯棄勳舊,多用新進,必懷不良之意。
孤今到此,明日上朝,先奏去彼,然後别議。
”孟觀曰:“不可。
若此明為,則有變矣,舉皆不美。
前汝南王不是遁去,險遭彼害。
今殿下若有滅賊之心,将兵馬且屯城下,勿使漏洩。
待吾入朝,與東安王整頓内兵,籌畫停當,迎請殿下入内,出其不意,方可除之。
”乃于懷中取出密诏付之,楚王受允。
孟觀同董猛即辭入内,回見賈後,言楚王将兵馬已在城下,請娘娘速行,免緻遲誤漏洩。
賈後曰:“此事皆仗卿家區畫,成功之日,另行厚報。
”孟觀曰:“娘娘可将此事情奏帝委臣身上,帝必問臣,臣自有計。
”賈後大喜,伺帝入宮,即跪奏其事,言楊太傅陰謀不軌,欲逐陛下出宮,别立新君,置吾重獄,乞念結發情分,早全妾命。
惠帝是無智之人,一聞後語,即便驚問曰:“若是有此,怎生計較?”後曰:“何不先去楊駿,怕朝中有官無人做乎?”帝曰:“文武大政皆彼所管,怎麼就先去得他們?”後曰:“果然滿朝文武皆是駿黨,惟有禁衛将軍孟觀赤心皇室,不阿權幸,前王驸馬不使與周處西征,蓋為此也。
其人可托大事,急宜寫诏付與行移。
今楚王入觐,是弟至親,東安王忠心宗社,但令彼協心共收楊駿,鞫問其情,削去官職,即無禍矣。
”惠帝信之,即宣孟觀入宮,問曰:“皇後言楊太傅造謀,欲逐寡人,另立他王,情有否乎?”孟觀曰:“太傅權傾中外,以陛下乃先帝托孤與他,難逞所為,故言陛下昏懦,不堪大位,難治萬民,将欲廢立已久,衆皆悉知,懼駿威重黨盛,無敢奏鳴。
又慮臣與東安王在内,兼掌禁衛羽林軍馬,未及即發,前者黜臣渑關,亦為是耶。
今又幸得日觐帝宸,得無虞耳。
陛下亦宜早自為計,不然彼謀一發,悔無及矣。
”帝見觀言指實,信以為真,慌謂孟觀曰:“朕之事體,須賴衆文武為之輔翼,卿有何計可除此患,以安社稷,當即言之。
”觀曰:“陛下欲去一臣子,有何所難?但命寫一诏書付臣帶出,召人收之,随輕重定罪,便除其患矣。
”帝、後即令孟觀草诏曰: 逆臣楊駿背負先帝托孤之重,不念寡人倚任之誠,逐汝南王而不由帝命,叱賈皇後而不礙聖顔。
廣樹親朋,結公私之黨與;擅設武衛,專升黜之威權。
欺君罪稔,藐法過盈。
今又罔意謀危社稷,思竊神器,欲害朕躬。
仰着護衛将軍孟觀、楚王玮、東安王繇,帶領本部并羽林兵馬,共收讒叛。
諸王臣宜念宗廟社稷之重,各秉忠心,奠安家國。
欽此欽聞,勿負朕意! 孟觀寫訖,藏于懷中而出,令人出城會合楚王。
楚王得命,即帶人馬入屯司馬門。
東安王将羽林軍三千,伏于宮門之外。
觀亦将本衛禁兵分把内門。
一切完備,令董猛矯帝诏命,宣太傅入内計議楚王入朝去留之事。
時楊駿在府中與二弟叙話,言昨夜一夢甚是不明,今日尚然心驚肉惕,未知有何兇吉。
未及講詳,見董猛持帝诏來宣入宮議事,楊駿拜命即行。
楊珧止之曰:“前日兄長面叱賈後,今日董猛來此,恐非帝意,其中有詐,且未可入宮。
倘内有一時之變,外救不及,非但兄遭其難,且累及宗族矣。
”駿曰:“君命召,不俟駕。
今上急召議事,不去即是逆诏,庸可已乎?”濟又曰:“昨日兄言楚王無故将兵入朝,必有所事,莫非賈後與之構謀,未可知也。
況孟觀管領禁衛,亦常怨兄,今數出入宮掖,亦必有異。
兄今一入宮内,定遭其算矣。
”駿不能決,乃召官屬張劭、段廣等議曰:“吾忠心為國,并無差訛。
今上宣我入宮議事,吾之二弟以為賈後詐謀,非出聖意。
君等必有高見,為吾籌之。
”主簿朱振曰:“吾竊見楚王将兵入朝,孟觀迎于途中,今早與東安王入内,俱不曾出來。
此必宮閹同謀,将不利于太傅明矣,焉有所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