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四回 賈後奪權害楊駿
關燈
小
中
大
晉梁王司馬肜定主和議,退去漢兵,西土得甯,班師回朝。
惠帝乃加贈梁王郡邑,賜金五百斤,彩緞千匹,銮駕一副,钺節一對。
傅仁授冠軍将軍,一同回鎮。
孟觀升侍衛虎贲大将軍,食邑上谷縣,子之秩,職司禁城。
伏胤、李肇皆擢要職,在京随朝。
以陣亡諸将子孫襲蔭。
淵子劉聰在回夷館,诏贈積弩将軍。
諸王大臣與談議者,無不欽重。
成都王司馬穎尤加敬焉,以友目之。
惟孟觀嫌宰執功重封輕,私謂衆部将曰:“吾為元帥,誅斬齊萬年,功勞無比,不封公侯,徒司禁兵,仍守原職,不如征西元帥多矣。
”于是深恨楊駿。
駿倚皇丈,獨專朝政,本系庸常出身,無甚高明遠見。
有弟楊珧、楊濟,二人頗有才識,數為籌畫,并谏止妄為,勸采衆論,以資國事,駿皆不聽。
二人恐人議論,告閑于家。
楊駿乃自置參軍六人、步兵三千、騎兵一千、從事司馬并三部司馬共二十馀人、都尉十人,出入随護。
樹華?、何劭為心腹,段廣、張劭為近侍,進爵太傅,假黃钺,表封為臨晉侯。
束晢歎曰:“後父外戚,豈可淩晉?晉乃國号,斯人禍起于此矣。
”果如其料。
駿掌朝事,大臣各皆無忤,惟帝後賈氏性情兇狠,常欲攙越言事,帝多聽信,駿畏憚之,多樹親黨統領禁兵,思制賈氏。
馮翊、孫楚與駿厚,勸其不宜私樹黨援,動人猜忌,使衆不悅,駿不能從。
有姑子蒯欽谏駿不宜專權樹黨、置兵假钺、封侯執政等十事,直言頗峻,駿怒其忤己,欲置之。
珧、濟聞知,上勸曰:“吾兄為一朝獨貴,欲責直言之人,是失人望也,不如諱之。
”駿意乃解。
又謂蒯欽曰:“吾兄偏暗,不知兄乃金石之言,今而吾兩人退閑緻仕者,蓋為不從吾谏耳。
尊兄亦宜少自韬匿,毋以珠玑施于暗中,空失其美也。
”欽曰:“楊文長雖暗,必不殺我,我但得疏于外,亦可免其俱死,否則宗族其能保乎?”珧、濟亦以為然。
惟楊駿不知高危滿溢之懼,自以為朝多黨腹,便有思黜賈後之心。
一日,見賈後坐于簾内,指揮發落,惠帝袖手無逆,駿甚不平,回府計議,欲入朝奏帝,請去之。
二弟楊珧、楊濟苦谏不可,駿勿能聽。
诘旦入朝,又見賈後坐于簾内,駿即向前面奏曰:“天無二日,民無二主。
今聖上春秋鼎盛,政治多能,安用垂簾紊亂綱紀?速宜撤簾,毋贻牝禍。
”惠帝默然不答。
駿知帝易欺,遂叱後使退入宮。
賈後見兩旁文武侍立,本欲與抗不退,思被廷辱,恐衆笑恥,乃含羞大怒回宮,悶悶不樂。
黃門常侍董猛揣知後意,乃挑問之曰:“娘娘為一國母主,有何不足,乃如是之惱悶乎?”賈後曰:“汝不知吾心中事也!叵耐楊駿老賊,今日當殿辱吾,思量無計可報其恨,故此獨坐憂悶耳。
”猛曰:“娘娘深居宮間,怎能施展?必得朝中官員有智識者謀之方可。
”賈後曰:“難得一個高見者為吾籌之,脫若有之,吾當重重擡舉他們。
”董猛曰:“臣舉一人,惟有東海東光縣兵曹侍衛孟觀,乃是高謀異見之才。
前收劇寇齊萬年,建大奇勳。
若得他來設謀,何愁楊太傅之仇不報乎?”賈後曰:“但恐此人畏駿之威,不肯相從。
”猛曰:“此人自除齊萬年莫敵之寇,隻望列侯封職,今又複居禁衛,一向來甚是嗔恨宰執。
娘娘傳一密旨,許他封職。
待臣前去說請他們,必然聽允。
”賈後聞言大喜,遂遣董猛将賀禮一副,修密诏一封,言收萬年有功,當擢顯職之意。
董猛承旨,徑到衛省去見孟觀。
觀曰:“董大人乃當今後宮寵冠,辱顧敝衛,有何見谕?”猛請屏去左右而言曰:“今奉後宮懿旨,送有诏意在此,特請将軍入宮,有一機密事情相議。
”觀接私诏看之,大喜曰:“娘娘宮闱之内,有何機密?”猛曰:“實不相瞞,正宮娘娘因為見忌于楊太傅,昨被廷叱,恐遭黜害,思得高謀之士求一佳策,以為善身息患之術。
詳觀舉朝智謀之士,無有出于閣下之右者,故此特來相請,望惟勿拒,乞即同往。
”孟觀正欲報駿之恨,無有門路,知後有權略,遂欣然允諾,即同董猛入宮,朝見賈後。
後曰:“吾今見辱于楊駿,心實恨彼,聞卿多謀,乞為我畫之,當重封謝。
”孟觀知楊駿無智易謀,乃獻計于後曰:“臣觀滿朝之人,皆駿心腹,俱不可與之謀議者,若一輕洩,則臣等死無葬地矣,即娘娘亦有不美之處。
惟是楚王司馬玮系聖上至親王弟,娘娘可遣一精細之人,持書一封,使其将兵赴京來朝。
楚王年少輕剽,必然應赴。
待臣親往迎接,告說其事。
若是楚王從允,即将密诏付與行移。
”賈後曰:“倘彼素未用兵,畏駿權重勢大,不敢承當,那時如何?”觀曰:“自有牢籠之計,管取入吾彀中,毋庸慮也。
”賈後大喜,書假帝诏一封付觀,就令孟觀作書,差董猛前去宣請楚王。
楚王見書
惠帝乃加贈梁王郡邑,賜金五百斤,彩緞千匹,銮駕一副,钺節一對。
傅仁授冠軍将軍,一同回鎮。
孟觀升侍衛虎贲大将軍,食邑上谷縣,子之秩,職司禁城。
伏胤、李肇皆擢要職,在京随朝。
以陣亡諸将子孫襲蔭。
淵子劉聰在回夷館,诏贈積弩将軍。
諸王大臣與談議者,無不欽重。
成都王司馬穎尤加敬焉,以友目之。
惟孟觀嫌宰執功重封輕,私謂衆部将曰:“吾為元帥,誅斬齊萬年,功勞無比,不封公侯,徒司禁兵,仍守原職,不如征西元帥多矣。
”于是深恨楊駿。
駿倚皇丈,獨專朝政,本系庸常出身,無甚高明遠見。
有弟楊珧、楊濟,二人頗有才識,數為籌畫,并谏止妄為,勸采衆論,以資國事,駿皆不聽。
二人恐人議論,告閑于家。
楊駿乃自置參軍六人、步兵三千、騎兵一千、從事司馬并三部司馬共二十馀人、都尉十人,出入随護。
樹華?、何劭為心腹,段廣、張劭為近侍,進爵太傅,假黃钺,表封為臨晉侯。
束晢歎曰:“後父外戚,豈可淩晉?晉乃國号,斯人禍起于此矣。
”果如其料。
駿掌朝事,大臣各皆無忤,惟帝後賈氏性情兇狠,常欲攙越言事,帝多聽信,駿畏憚之,多樹親黨統領禁兵,思制賈氏。
馮翊、孫楚與駿厚,勸其不宜私樹黨援,動人猜忌,使衆不悅,駿不能從。
有姑子蒯欽谏駿不宜專權樹黨、置兵假钺、封侯執政等十事,直言頗峻,駿怒其忤己,欲置之。
珧、濟聞知,上勸曰:“吾兄為一朝獨貴,欲責直言之人,是失人望也,不如諱之。
”駿意乃解。
又謂蒯欽曰:“吾兄偏暗,不知兄乃金石之言,今而吾兩人退閑緻仕者,蓋為不從吾谏耳。
尊兄亦宜少自韬匿,毋以珠玑施于暗中,空失其美也。
”欽曰:“楊文長雖暗,必不殺我,我但得疏于外,亦可免其俱死,否則宗族其能保乎?”珧、濟亦以為然。
惟楊駿不知高危滿溢之懼,自以為朝多黨腹,便有思黜賈後之心。
一日,見賈後坐于簾内,指揮發落,惠帝袖手無逆,駿甚不平,回府計議,欲入朝奏帝,請去之。
二弟楊珧、楊濟苦谏不可,駿勿能聽。
诘旦入朝,又見賈後坐于簾内,駿即向前面奏曰:“天無二日,民無二主。
今聖上春秋鼎盛,政治多能,安用垂簾紊亂綱紀?速宜撤簾,毋贻牝禍。
”惠帝默然不答。
駿知帝易欺,遂叱後使退入宮。
賈後見兩旁文武侍立,本欲與抗不退,思被廷辱,恐衆笑恥,乃含羞大怒回宮,悶悶不樂。
黃門常侍董猛揣知後意,乃挑問之曰:“娘娘為一國母主,有何不足,乃如是之惱悶乎?”賈後曰:“汝不知吾心中事也!叵耐楊駿老賊,今日當殿辱吾,思量無計可報其恨,故此獨坐憂悶耳。
”猛曰:“娘娘深居宮間,怎能施展?必得朝中官員有智識者謀之方可。
”賈後曰:“難得一個高見者為吾籌之,脫若有之,吾當重重擡舉他們。
”董猛曰:“臣舉一人,惟有東海東光縣兵曹侍衛孟觀,乃是高謀異見之才。
前收劇寇齊萬年,建大奇勳。
若得他來設謀,何愁楊太傅之仇不報乎?”賈後曰:“但恐此人畏駿之威,不肯相從。
”猛曰:“此人自除齊萬年莫敵之寇,隻望列侯封職,今又複居禁衛,一向來甚是嗔恨宰執。
娘娘傳一密旨,許他封職。
待臣前去說請他們,必然聽允。
”賈後聞言大喜,遂遣董猛将賀禮一副,修密诏一封,言收萬年有功,當擢顯職之意。
董猛承旨,徑到衛省去見孟觀。
觀曰:“董大人乃當今後宮寵冠,辱顧敝衛,有何見谕?”猛請屏去左右而言曰:“今奉後宮懿旨,送有诏意在此,特請将軍入宮,有一機密事情相議。
”觀接私诏看之,大喜曰:“娘娘宮闱之内,有何機密?”猛曰:“實不相瞞,正宮娘娘因為見忌于楊太傅,昨被廷叱,恐遭黜害,思得高謀之士求一佳策,以為善身息患之術。
詳觀舉朝智謀之士,無有出于閣下之右者,故此特來相請,望惟勿拒,乞即同往。
”孟觀正欲報駿之恨,無有門路,知後有權略,遂欣然允諾,即同董猛入宮,朝見賈後。
後曰:“吾今見辱于楊駿,心實恨彼,聞卿多謀,乞為我畫之,當重封謝。
”孟觀知楊駿無智易謀,乃獻計于後曰:“臣觀滿朝之人,皆駿心腹,俱不可與之謀議者,若一輕洩,則臣等死無葬地矣,即娘娘亦有不美之處。
惟是楚王司馬玮系聖上至親王弟,娘娘可遣一精細之人,持書一封,使其将兵赴京來朝。
楚王年少輕剽,必然應赴。
待臣親往迎接,告說其事。
若是楚王從允,即将密诏付與行移。
”賈後曰:“倘彼素未用兵,畏駿權重勢大,不敢承當,那時如何?”觀曰:“自有牢籠之計,管取入吾彀中,毋庸慮也。
”賈後大喜,書假帝诏一封付觀,就令孟觀作書,差董猛前去宣請楚王。
楚王見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