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三回 梁王遣傅仁和漢
關燈
小
中
大
當下,梁王司馬肜憂漢兵強甚,屢戰失利,與孟觀等商議,計無所出,聽得參軍長史之言,不勞戰而安民息兵,連忙問曰:“卿家有何高見,可試言之。
”傅仁曰:“夷狄之類,性同羊犬,以恩養之,則伏從招呼;以威觸之,則奔跑吠齧。
此等犷猛之賊,制之以兵,亦未服也。
昔人有雲: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;以德服人者,中心悅而誠服也。
依臣愚見,請往泾陽城中,問他緣由,以觀動靜。
趁彼萬年新死,銳氣未振,看緊慢以利害說之,可以招安則招之,如不可招,則照向年慕容廆、郝元度一般故事,封以官職,撫使為藩,此魏绛和戎之策,亦一時之利也。
且此時朝中,君後宰輔心迹各異,楊、賈互相專權,内難将作,必欲徒事征讨,恐未易成功也。
”梁王曰:“卿言亦為有理,隻恐彼心狡猾,不肯從招。
汝乃孤之心腹,若到賊壘,恐夷性難測,安可親行?”傅仁曰:“非臣自去,徒為示弱于彼,反被勘破機關矣。
吾觀賊黨之中,亦有能者在内,諧與不諧,亦必以禮遣臣。
請試往一見,便知可否,何如?”梁王然之,遂命傅仁親往泾陽城中,去見劉淵等。
傅仁辭别梁王,帶從人兩個,徑至泾陽城下,教人傳報入内,說晉梁王駕下從事長史傅仁特來相見。
守城軍士報入府中,劉淵與諸葛宣于、張賓等議曰:“今晉梁王與吾為敵,無故遣人到此,有何議論?”宣于曰:“想作說客耳!既來到此,亦必以禮相見。
主公且未可便出,待某等先與叙話,試看何如。
”張賓乃命衆正副将俱各雄裝戎服,共二十四人,排定坐位,然後大開城門,延晉使入内。
各施禮畢,分賓主依次而坐。
張賓曰:“大夫光降,何所見谕?将暴吾也,将利吾也?”傅仁曰:“抑為仁義而來,将欲利之,非敢為暴也。
”賓曰:“請試言之。
”仁曰:“将軍深識時務,素明去就,以為戰之利與安之利,孰利?”諸葛宣于曰:“兵者兇器,戰者危事,非人之圖好也。
但事出無已,情關不平,當行而行,安之則忿苟不舒,戰之則或得其利,時勢之使然也。
今汝國以數千裡而來欺我,我之戰豈得已哉?”仁曰:“非也。
吾大晉帝主見将軍等占我秦泾,故遣諸兵将前來恢複,以緻屢戰成仇,殺傷士卒,此我國之不得已,豈将軍之不得已也?今我梁王見萬民遭于塗炭,三軍堕于鋒镝,積屍遍野,哭聲載道,有所不忍于心,故遣下官前來,拜問将軍等以起兵之由,或是志有不忿,或是心有不平,或為受抑有所不伸,或為見擯有所不足,請明言之,當入朝為公等詳奏,以為洗雪伸豁其情,不亦可乎?”賓曰:“實不相瞞,我等俱是漢臣,我後主僻居西蜀,守奉宗祀,以存漢統,曾無過失。
汝晉公司馬昭僭魏侵伐,奪我漢土,是以吾等不忍而起,欲奉漢靈耳!”傅仁又曰:“諸公之見左矣。
自古無不亡之國,禹湯之世,抑且紛更,周秦之君,例皆變易,今漢運中衰,桓靈萎政,曹魏之時已受漢禅矣,豈在今日哉!”宣于曰:“魏雖有篡漢之心,吾之先主都蜀正統,東吳占據江南,未聞魏有奪吞侵伐也。
值司馬父子,以猾詐輔魏篡位,西蜀、東吳不行問罪,幸亦甚矣,何乃妄興詭道之兵,越陰平之僻,殄我國家?鐘、鄧之讒,已皆死吾伯約之手。
而汝司馬氏倡禍之仇,未得洗雪,故吾輩負小儲君至此避之。
幸天不絕漢祚,氐羌北部割地推尊,故此興舉大義,恢擴故基,欲使二十四帝複得承飨我先後二主之血食耳!”仁曰:“向者安樂公在晉,父子享爵奉祀,何有于不得血食之說?”楊龍曰:“我後主因是性質昏庸,寵用黃皓之奸,聽信谯周之佞,以緻失國,屑受晉祿,不過一臣秩,實吾臣子之所恥也。
今吾小主仁明英武,誓複故業,以奉高廟,非反叛等也,何為奪汝秦州、泾陽?”仁曰:“所謂小主者,果何人也?”龍曰:“後主幼子,名劉淵,字元海。
”仁曰:“今居何處,可得見乎?”張賓曰:“見寓秦州。
”仁思半晌,無以為言,乃曰:“若然,諸公必欲何如?”黃臣曰:“無過盡心漢氏,其他非吾等所知也。
”傅仁見一座之人皆堂堂相貌,言辭忠烈,盡有慷慨之風,知非等閑人物,惟可和而不可與戰者,複謂衆曰:“然則據依公等所言,是欲匡複漢業,東向以争天下,而倡田單、汝艾之事矣!”趙染曰:“此素心也。
”仁曰:“公等之志尚矣。
愚恐區區欲以二州之兵、一丸之地,與晉國之大、中原之廣,兩相逐鹿争衡,成敗未可諒也,竊為諸君寒心焉。
”賓曰:“古有一旅一成而能緻天下之大事者,有恃百萬之衆而夷滅于諸
”傅仁曰:“夷狄之類,性同羊犬,以恩養之,則伏從招呼;以威觸之,則奔跑吠齧。
此等犷猛之賊,制之以兵,亦未服也。
昔人有雲: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;以德服人者,中心悅而誠服也。
依臣愚見,請往泾陽城中,問他緣由,以觀動靜。
趁彼萬年新死,銳氣未振,看緊慢以利害說之,可以招安則招之,如不可招,則照向年慕容廆、郝元度一般故事,封以官職,撫使為藩,此魏绛和戎之策,亦一時之利也。
且此時朝中,君後宰輔心迹各異,楊、賈互相專權,内難将作,必欲徒事征讨,恐未易成功也。
”梁王曰:“卿言亦為有理,隻恐彼心狡猾,不肯從招。
汝乃孤之心腹,若到賊壘,恐夷性難測,安可親行?”傅仁曰:“非臣自去,徒為示弱于彼,反被勘破機關矣。
吾觀賊黨之中,亦有能者在内,諧與不諧,亦必以禮遣臣。
請試往一見,便知可否,何如?”梁王然之,遂命傅仁親往泾陽城中,去見劉淵等。
傅仁辭别梁王,帶從人兩個,徑至泾陽城下,教人傳報入内,說晉梁王駕下從事長史傅仁特來相見。
守城軍士報入府中,劉淵與諸葛宣于、張賓等議曰:“今晉梁王與吾為敵,無故遣人到此,有何議論?”宣于曰:“想作說客耳!既來到此,亦必以禮相見。
主公且未可便出,待某等先與叙話,試看何如。
”張賓乃命衆正副将俱各雄裝戎服,共二十四人,排定坐位,然後大開城門,延晉使入内。
各施禮畢,分賓主依次而坐。
張賓曰:“大夫光降,何所見谕?将暴吾也,将利吾也?”傅仁曰:“抑為仁義而來,将欲利之,非敢為暴也。
”賓曰:“請試言之。
”仁曰:“将軍深識時務,素明去就,以為戰之利與安之利,孰利?”諸葛宣于曰:“兵者兇器,戰者危事,非人之圖好也。
但事出無已,情關不平,當行而行,安之則忿苟不舒,戰之則或得其利,時勢之使然也。
今汝國以數千裡而來欺我,我之戰豈得已哉?”仁曰:“非也。
吾大晉帝主見将軍等占我秦泾,故遣諸兵将前來恢複,以緻屢戰成仇,殺傷士卒,此我國之不得已,豈将軍之不得已也?今我梁王見萬民遭于塗炭,三軍堕于鋒镝,積屍遍野,哭聲載道,有所不忍于心,故遣下官前來,拜問将軍等以起兵之由,或是志有不忿,或是心有不平,或為受抑有所不伸,或為見擯有所不足,請明言之,當入朝為公等詳奏,以為洗雪伸豁其情,不亦可乎?”賓曰:“實不相瞞,我等俱是漢臣,我後主僻居西蜀,守奉宗祀,以存漢統,曾無過失。
汝晉公司馬昭僭魏侵伐,奪我漢土,是以吾等不忍而起,欲奉漢靈耳!”傅仁又曰:“諸公之見左矣。
自古無不亡之國,禹湯之世,抑且紛更,周秦之君,例皆變易,今漢運中衰,桓靈萎政,曹魏之時已受漢禅矣,豈在今日哉!”宣于曰:“魏雖有篡漢之心,吾之先主都蜀正統,東吳占據江南,未聞魏有奪吞侵伐也。
值司馬父子,以猾詐輔魏篡位,西蜀、東吳不行問罪,幸亦甚矣,何乃妄興詭道之兵,越陰平之僻,殄我國家?鐘、鄧之讒,已皆死吾伯約之手。
而汝司馬氏倡禍之仇,未得洗雪,故吾輩負小儲君至此避之。
幸天不絕漢祚,氐羌北部割地推尊,故此興舉大義,恢擴故基,欲使二十四帝複得承飨我先後二主之血食耳!”仁曰:“向者安樂公在晉,父子享爵奉祀,何有于不得血食之說?”楊龍曰:“我後主因是性質昏庸,寵用黃皓之奸,聽信谯周之佞,以緻失國,屑受晉祿,不過一臣秩,實吾臣子之所恥也。
今吾小主仁明英武,誓複故業,以奉高廟,非反叛等也,何為奪汝秦州、泾陽?”仁曰:“所謂小主者,果何人也?”龍曰:“後主幼子,名劉淵,字元海。
”仁曰:“今居何處,可得見乎?”張賓曰:“見寓秦州。
”仁思半晌,無以為言,乃曰:“若然,諸公必欲何如?”黃臣曰:“無過盡心漢氏,其他非吾等所知也。
”傅仁見一座之人皆堂堂相貌,言辭忠烈,盡有慷慨之風,知非等閑人物,惟可和而不可與戰者,複謂衆曰:“然則據依公等所言,是欲匡複漢業,東向以争天下,而倡田單、汝艾之事矣!”趙染曰:“此素心也。
”仁曰:“公等之志尚矣。
愚恐區區欲以二州之兵、一丸之地,與晉國之大、中原之廣,兩相逐鹿争衡,成敗未可諒也,竊為諸君寒心焉。
”賓曰:“古有一旅一成而能緻天下之大事者,有恃百萬之衆而夷滅于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