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三回 梁王遣傅仁和漢
關燈
小
中
大
侯者,有匹夫而奮至于萬乘者,在時之順逆、德之大小耳!”仁曰:“若以德而論,晉武帝之待安樂公與歸命侯,封五部,爵羌氐,非秦比遠矣。
某今之來,蓋欲勸公等息兵靖民,各享安逸,毋使曉夜不得甯也。
若此所言,吾其告回矣。
”賓曰:“既辱大夫枉顧,豈可安行?”乃命宴款傅仁于客館,入與劉淵議曰:“今觀傅仁口氣,以息兵靖民為言,則是講和之意思矣。
吾思彼軍屢戰失利,将欲大發各鎮之兵,來破我等矣。
若一旦至此,衆寡難敵,不若權與之和允,議定各守封疆,待晉兵退去之後,積草屯糧,操兵繕甲,俟隙而起,不亦可乎?”淵曰:“事貴乘時,兵貴得勢。
今賴諸故舊之威,已摧梁、趙二王心膽,但得一除孟觀,便可橫行矣,恐一講和,諸君安逸志懈,再難振耳!”宣于曰:“吾嘗深夜竊瞻星象,漢尚未旺,晉亦未衰,諸将星亦皆未顯,彼晉國不出三年,内亂必作。
聞知楊、賈以外戚幹政,擅權用事,甚相嫉貳,且諸親王大臣悉皆不服,必有自相戕賊,屠戮無休之咎矣。
然後吾等乘釁再起,彼惡能當我哉!”劉淵曰:“是雖如此,恐中有詐,未可信也。
”趙染又曰:“吾料彼實是真心欲和,故先遣人來探耳!且趙王司馬倫敗績而回,周處覆沒,梁王司馬肜到此,許久無功,恐人議彼,故立此意,正宜趁其來而應承之。
且吾齊萬年新亡,衆心遑遑,兼之晉竊一統,兵将廣多,糧儲饒裕,日有增益,我兵地窄糧少,難與持久,倘彼以精兵遏吾西邊運糧之道,軍需不繼,坐受其困,食力兩疲,甚非便也。
幸彼謀不及此,使吾等獲以少逞耳。
不若依孟孫、修之之議,權許之和,再作良圖,未為晚也。
”獨劉靈抗言曰:“今我自起義以來,兵未嘗不利,戰未嘗不勝,何為遽言與和?胡其懦也!”劉淵曰:“汝知其一,不知其二,和者是也。
古雲: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,三者俱足,方可成事。
今宣于、修之所言氣數未旺,此天時不順也;今僅得二郡,晉人苦争,未獲安守,此地利不固也;吾輩遠入西羌,漢人未知,元度已殁,氐羌鮮附,惟茲一境所從,馀皆不知有吾,是人和不洽也。
三者未得其一,徒欲恃力争強,是逆天地而拂人心矣。
諸君所論,乃利濟權宜之說,專之可也。
子通血氣之言,還當省之,待後日協力共濟大事,自可以顯立功名耶。
”于是出陪傅仁,盡歡而散。
次早,傅仁入謝賓等,謂之曰:“下官輕造麾下,非為别事,實欲來與諸公議和耳!據列位所言,意欲得地顯奉漢祀。
吾回見梁王,當盡撥郝、馬、盧三部舊城,表劉元海為漢公,世守漢家宗祀,退回本土,各守封界,永不相侵。
公等以為何如?”張賓曰:“舉廢繼絕,古之盛典。
大夫若肯主此,謹當奉命。
”劉靈曰:“适君所許之地,乃吾等舊日所管,非晉之有,何不即以此二郡益我,方見成漢之恩。
否則,是我以和而棄所得之地,利在大夫矣,乞善言之。
”傅仁點首拜别,宣于執袂謂之曰:“昔者齊桓存邢立衛,千載稱揚,楚平複陳立蔡,萬年頌德。
凡事全仗大人賜惠善言。
” 梁王問曰:“長史親至泾城,見賊将等強弱如何?”傅仁曰:“臣往賊壘,睹其用事,有張賓、諸葛宣于,皆人中表表,鐵中铮铮,非可以力勝者。
且齊萬年雖死,有劉靈、仁乃辭謝而出,回見梁王。
梁王問曰:“長史親至泾城,見賊将等強弱如何?”傅仁曰:“臣往賊壘,睹其用事,有張賓、諸葛宣于,皆人中表表,鐵中铮铮,非可以力勝者。
且齊萬年雖死,有劉靈、呼延晏、楊興寶、張敬,猛烈尤酷,其他張實、黃臣、呼延攸、趙染等二十馀人,悉皆千軍之将,系五虎馀烈,乃父祖兄弟死生骨肉,俱非等閑人物。
又有羌胡諸副,猛犷猙獰,實未可以易取也。
”梁王曰:“然則怎奈他何?”傅仁曰:“據其言有劉淵者字元海,乃安樂公禅之幼子,忿國被襲,有族兄劉伯根與齊萬年負走入羌,訪尋諸姓故舊,同歸北部,推以為前部帥。
今因痛念祖父基業被奪,廟祀無存,劉氏不得鼎食,故此奮起不平,思得一隅之地,以明奉漢祀耳。
臣觀其部下将校,皆協一心力,崛強勇決,不可以威勢挾、言語說者,已曾許其割地退兵,賜封錫爵,世守藩職之事矣,殿下以為何如?”梁王曰:“土地人民皆國家之有,我等胡可與之?”傅仁曰:“今涼州外境原非國家之域,前為郝元度所據,今雖幸戮,其三部子侄皆隸劉淵轄下,尚據舊土。
且其地皆荒涼野徑,氐羌醜虜,不沾王化,朝服而夕叛,徒傷物命,得之無益。
不以與劉淵,
某今之來,蓋欲勸公等息兵靖民,各享安逸,毋使曉夜不得甯也。
若此所言,吾其告回矣。
”賓曰:“既辱大夫枉顧,豈可安行?”乃命宴款傅仁于客館,入與劉淵議曰:“今觀傅仁口氣,以息兵靖民為言,則是講和之意思矣。
吾思彼軍屢戰失利,将欲大發各鎮之兵,來破我等矣。
若一旦至此,衆寡難敵,不若權與之和允,議定各守封疆,待晉兵退去之後,積草屯糧,操兵繕甲,俟隙而起,不亦可乎?”淵曰:“事貴乘時,兵貴得勢。
今賴諸故舊之威,已摧梁、趙二王心膽,但得一除孟觀,便可橫行矣,恐一講和,諸君安逸志懈,再難振耳!”宣于曰:“吾嘗深夜竊瞻星象,漢尚未旺,晉亦未衰,諸将星亦皆未顯,彼晉國不出三年,内亂必作。
聞知楊、賈以外戚幹政,擅權用事,甚相嫉貳,且諸親王大臣悉皆不服,必有自相戕賊,屠戮無休之咎矣。
然後吾等乘釁再起,彼惡能當我哉!”劉淵曰:“是雖如此,恐中有詐,未可信也。
”趙染又曰:“吾料彼實是真心欲和,故先遣人來探耳!且趙王司馬倫敗績而回,周處覆沒,梁王司馬肜到此,許久無功,恐人議彼,故立此意,正宜趁其來而應承之。
且吾齊萬年新亡,衆心遑遑,兼之晉竊一統,兵将廣多,糧儲饒裕,日有增益,我兵地窄糧少,難與持久,倘彼以精兵遏吾西邊運糧之道,軍需不繼,坐受其困,食力兩疲,甚非便也。
幸彼謀不及此,使吾等獲以少逞耳。
不若依孟孫、修之之議,權許之和,再作良圖,未為晚也。
”獨劉靈抗言曰:“今我自起義以來,兵未嘗不利,戰未嘗不勝,何為遽言與和?胡其懦也!”劉淵曰:“汝知其一,不知其二,和者是也。
古雲: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,三者俱足,方可成事。
今宣于、修之所言氣數未旺,此天時不順也;今僅得二郡,晉人苦争,未獲安守,此地利不固也;吾輩遠入西羌,漢人未知,元度已殁,氐羌鮮附,惟茲一境所從,馀皆不知有吾,是人和不洽也。
三者未得其一,徒欲恃力争強,是逆天地而拂人心矣。
諸君所論,乃利濟權宜之說,專之可也。
子通血氣之言,還當省之,待後日協力共濟大事,自可以顯立功名耶。
”于是出陪傅仁,盡歡而散。
次早,傅仁入謝賓等,謂之曰:“下官輕造麾下,非為别事,實欲來與諸公議和耳!據列位所言,意欲得地顯奉漢祀。
吾回見梁王,當盡撥郝、馬、盧三部舊城,表劉元海為漢公,世守漢家宗祀,退回本土,各守封界,永不相侵。
公等以為何如?”張賓曰:“舉廢繼絕,古之盛典。
大夫若肯主此,謹當奉命。
”劉靈曰:“适君所許之地,乃吾等舊日所管,非晉之有,何不即以此二郡益我,方見成漢之恩。
否則,是我以和而棄所得之地,利在大夫矣,乞善言之。
”傅仁點首拜别,宣于執袂謂之曰:“昔者齊桓存邢立衛,千載稱揚,楚平複陳立蔡,萬年頌德。
凡事全仗大人賜惠善言。
” 梁王問曰:“長史親至泾城,見賊将等強弱如何?”傅仁曰:“臣往賊壘,睹其用事,有張賓、諸葛宣于,皆人中表表,鐵中铮铮,非可以力勝者。
且齊萬年雖死,有劉靈、仁乃辭謝而出,回見梁王。
梁王問曰:“長史親至泾城,見賊将等強弱如何?”傅仁曰:“臣往賊壘,睹其用事,有張賓、諸葛宣于,皆人中表表,鐵中铮铮,非可以力勝者。
且齊萬年雖死,有劉靈、呼延晏、楊興寶、張敬,猛烈尤酷,其他張實、黃臣、呼延攸、趙染等二十馀人,悉皆千軍之将,系五虎馀烈,乃父祖兄弟死生骨肉,俱非等閑人物。
又有羌胡諸副,猛犷猙獰,實未可以易取也。
”梁王曰:“然則怎奈他何?”傅仁曰:“據其言有劉淵者字元海,乃安樂公禅之幼子,忿國被襲,有族兄劉伯根與齊萬年負走入羌,訪尋諸姓故舊,同歸北部,推以為前部帥。
今因痛念祖父基業被奪,廟祀無存,劉氏不得鼎食,故此奮起不平,思得一隅之地,以明奉漢祀耳。
臣觀其部下将校,皆協一心力,崛強勇決,不可以威勢挾、言語說者,已曾許其割地退兵,賜封錫爵,世守藩職之事矣,殿下以為何如?”梁王曰:“土地人民皆國家之有,我等胡可與之?”傅仁曰:“今涼州外境原非國家之域,前為郝元度所據,今雖幸戮,其三部子侄皆隸劉淵轄下,尚據舊土。
且其地皆荒涼野徑,氐羌醜虜,不沾王化,朝服而夕叛,徒傷物命,得之無益。
不以與劉淵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