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回 王濟薦周處行兵

關燈
中甚慌,欲望西邊平坦處而走。

    未及至隘,一聲喊起,劉靈、趙概兩将殺出,戰不十合,呼延晏救應兵随旗趕到。

    周處不敢戀戰,複往東頭而走,中間又遇齊萬年,大殺一陣。

    剛及隘,大喊又發,漢将二員勢如熊虎,一齊殺出,乃黃臣、張敬也。

    周處聊鬥數合,又轉别路,見泾湖一派水濕之地,疑無埋伏,驟馬馳去。

    郝欽看見,催兵阻路,周處大怒而前,欽慌搶出,隻一合,被處馘斬下馬。

    黃命輪刀大喝而進,追及周處,處回頭抵戰,不十合,呼延晏救應之兵又到,處乃棄戰轉右而走。

    日将及晡,到得澤邊,周處思有兵亦可得出,遂縱馬而行,忽聽得喊聲又舉,一将手揮大錘,飛步向前。

    周處不知楊興寶是獨步戰的,欺其無馬,不以為意,徑趨面前而來。

    興寶曰:“周大夫可速下馬,共滅仇晉,何乃不念吳恩,而甘心為彼效力哉?”周處曰:“汝乃馬前走卒,敢大膽侮慢上人!”揮刀劈頭砍去。

    興寶輪動大錘,奮威打進,周處隻好架隔,至三十合,方知亦是勍敵,乃思舍戰沖出。

    因日将昏,看認旗标不的,接應不到,苦被興寶拒住,那得脫去?直至日沒盡,張實從外路口殺來,聲喝如雷,奔并周處。

    處無奈,隻得殺轉澤中而去。

    忽見齊萬年、呼延晏列兵前面阻住,處遂與衆紮下,待至夜分沖出。

    誰知齊萬年遣人報知張賓,賓乃調取各将,将埋伏之兵盡皆移來,漸漸圍合,猶如鐵桶一般。

     周處見之,情知事極,與衆沖出,思欲奪路而走。

    奈兵厚将猛,沖突數次,皆被殺回。

    将及四更以後,天漸黎明,處極,奮死力當先再突,殺死兵人無限,身被二槍,得出二重。

    至第三重時,因不得食,又戰一日一夜,人困馬乏,不能亟出。

    漢兵恐被所脫,各以勁弓硬弩亂射,處身中四箭,銳氣盡挫,複又紮定。

    須臾,漢兵複圍至,周處曰:“可恨梁王如此懷妒,若發一兵,吾當可以勝賊矣。

    ”有數個小軍願偷出圍求救,乃托故走奔雍州,投梁王處求調救兵。

    梁王曰:“周将軍乃有本事之人,必不至失。

    吾部下将士皆無勇略,焉可去得?”傅仁曰:“周子隐之勢已極,若不去救,必有疏失,以後别将皆毋敢向前用命矣,連此城池悉難保守。

    宜火速發兵前去,免誤國家大事,于大王體面上又好。

    ”梁王曰:“他未曾交手,就誇己能,蔑視我等。

    前在京中,劾孤過失,輕侮親王,今又不遵主帥,妄自行兵,緻取敗績,非我之咎。

    發兵去救他雖是易事,倘或不諧,但恐連此一敗俱坐于我身上,豈不是自讨罪犯于朝廷乎?我今且隻深溝高壘,謹守此城,待賊少懈,那時以計破之,且慢去再尋煩惱。

    ”傅仁又曰:“漢兵與周中丞相持一日一夜,勢力已疲,今若以生力之兵去救,必獲大勝,實乃大王之功,不可遲疑。

    ”梁王本意欲陷周處,以伸舊恨,竟不聽傅仁之言。

    周處在漢圍中,等至辰牌以後,并不見接應兵到,乃拍馬望澤畔而逃。

    至其間,馬蹄下陷,見漢兵在後,隻得複轉坡邊,已被趙染趕及,二人大戰數十合,周處刀壞,隻以短刀接戰,滿身皆是血污,弓箭亦失。

    副将金冕曰:“今勢已極,救應無來,吾同将軍拚命殺出,脫離此危,又做道理。

    ”周處曰:“吾義士也,若肯獨自逃生,幾時已出圍去矣。

    痛念衆軍随吾同來,不忍棄耳。

    甯同戰死陣中,使後人知司馬肜挾私害公、陷害忠良耶!吾聞君子臨難不為苟免,志士不以盛衰改節、存亡易心,見危授命,斯其時也。

    ”乃複奮力殺轉,聚集衆兵分付曰:“今吾被司馬肜所迫,衆所知者,此際是吾效忠盡節之時,決無退逃畏避之理,況臨敵而遁非勇也,遇難而奔非義也。

    汝等可随金将軍忍命回朝,将此情伸鳴朝廷,方見相從之意。

    ”金冕曰:“一存俱存,一亡俱亡,焉有去理。

    ”處曰:“吾死則漢兵必不迫汝,但不宜降寇以圖幸免。

    ”言訖,沖陣力戰而死。

    金冕率衆兵奮力死戰,殺死漢兵亦将近萬,晉兵入長平圍中者,無一生還。

    其在外之兵聞周中丞死,俱不願歸附梁王,皆随小将周才夤夜逃回洛陽而去,梁王亦不追究。

    齊萬年既斃周處,遂乘勝直殺至雍州城下,圍住四門,水洩不通。

    城外遠近居民不得入城者,号哭之聲連接不斷。

    張賓見之,下令軍中不許擄掠,出榜張挂,撫而安之。

    忽有軍人奪取民家一馬,萬年知之,即時綁出,斬首号令轅門,軍中肅然,民得安堵,雞犬無驚。

    後人看到此處,見漢衆能愛民恤物,故能輔成漢業,有詩一首贊張賓等曰: 自古行兵貴不侵,存仁方可感群生。

    民心順處天心順,小創終當大業成。

     靜軒先生見周處因無援兵戰死,有詩歎曰: 戰血淋漓灑杜鵑,悲風蕭索下平川。

    行觀子隐交兵處,一寸蓬蒿一寸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