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九回 司馬肜雍州敗績
關燈
小
中
大
晉趙王司馬倫泾陽大敗,折兵七八萬,走入雍州,連夜遣人持本上洛陽求救。
使命至京,奏上表章,惠帝看之大驚,親問使者曰:“趙王大兵十萬,何乃又緻于敗?”使者乃将東原斬郝元度,誅突兀海牙,救扶風,敗齊萬年,燒其營寨,斬馬蘭、盧水,複圍泾陽,數日不敢出戰,豈被反寇一連誘了半月,趙王見其懼怕,不以為意,賊首齊萬年忽然将兵馬出戰,綴住衆将,另遣彪寇二人名曰劉靈、張敬,殺入大寨,放火燒糧,趙王無護,以緻陷陣,故此大敗,走入雍州,前後事一一說了一遍。
晉帝聽言,大驚失措,急問司空張華曰:“氐羌齊萬年反亂西地,十分猖獗,今趙王親征,又皆大敗,若此何以制之?”張華曰:“趙王一戰即滅北部,再戰而破萬年,複平東西二部,盡剿羌酋。
此回敗績,必是失誤,非驕則惰,豈真反賊有楚項之勇、良平之智哉?雍州刺史解系剛而有智,不畏權幸,必有本到,待其申詳備細,容臣等再行謀議,始能定奪。
”衆猶未散,忽見雍州解系本到,奏言趙王兵已大勝賊寇,因聽嬖人孫秀之言,不行犒賞,每日于營中歌舞宴樂,緻令三軍志懈,又且法紀不嚴,恃驕輕進,以此被賊所敗,喪了十萬軍人性命,耗了雍、扶數郡錢糧,反使羌寇猖熾,擾掠下縣,民不勝害,乞詳定奪等因。
後來解系為此一本,被趙王、孫秀所夷滅。
惠帝與群臣看罷系本,張華曰:“吾知非羌寇果有異能,乃為将者自取其辱也。
”裴頠曰:“趙王本非将帥之材,治下無方,聽信奸嬖,何能平茲劇寇?可宜宣召歸京,問以失律之罪。
”惠帝曰:“然則反寇之事何如?”張華曰:“今可下敕,命梁王領京營精兵五萬,前赴雍州,交代趙王回京,就于本處将孫秀斬首,以戒式三軍。
如此則号令嚴明,人知警畏,戰必有功矣。
”惠帝從之,即差使命往汴梁城宣召梁王入京,領兵受敕。
梁王随诏入洛,朝帝罷,乃往團營中選馬步軍兵五萬,同回本鎮起馬,群臣相送出城。
臨别,張華謂之曰:“大王此去,必然先斬孫秀,否則定亂我晉宗社也。
”梁王點首而去。
回鎮召集群下計議,留徐舒同典升監守汴梁,命長史傅仁為參謀,伏胤為大将,牙将許史、許坑為左右,一同征進。
梁王依議,即召三将入内,分付曰:“今氐羌作亂,聖上命我前去征進,代回趙王,實全仗三位将軍扶助,平賊之後,自當一力保奏,重加官職。
”二許曰:“伏将軍前輩英傑,可堪大任,小将年輕無能,恐負大王所托。
”梁王曰:“衆官所舉不謬。
孤素知二将軍之能,不必推調。
”二許應諾,領職而出。
此二人乃許褚之孫。
褚有二子四孫,長子生許戌、許亥,次子生許史、許坑,皆有萬夫不當之勇。
當日即與伏胤點明京兵五萬、衙兵一萬,跟随梁王望西梁進發。
路上曉夜兼行,半月馀早達雍州界上。
關津上遞報至雍州,刺史解系差文武遠接,自率衆官迎于十裡之外候之。
梁王麾蓋到,解系向前參谒請罪曰:“臣等因在賊寇反亂之際,不敢遠離城郭,且趙王住駕在郡,恐乏支應,望大王赦罪。
”梁王曰:“我一路上俱有來文知會,凡一應府縣官員悉不離郭,免擾百姓,今日到此,反勞賢太府遠涉,于禮過分矣。
”遂命乘騎,一同入城安營屯紮。
衆府官皆來參拜,梁王問解系曰:“齊萬年何等之人?趙王十萬大兵至此,一陣險被殺盡,是何緣故?仲連必知其詳。
”解系曰:“臣不敢瞞,皆因趙王驕縱,号令不嚴,聽孫秀奸言,貪功輕進,故及于敗。
”梁王曰:“朝廷亦知趙王偏信孫秀,誤國喪師,旨意委我将他斬首,号令三軍,然後出兵征賊寇。
”傅仁為梁王長史,素善孫秀,密遣親人報知孫秀。
秀見報,驚得魂不着體,轉思無計,乃具金珠重寶,乘夜帶從人喬裝打扮,徑去求見傅仁,送上禮物。
仁再三謙拒。
秀曰:“禮雖至微,實無返理,但聞所示梁王要斬我之事,特來求一活命之良方耳。
”仁曰:“參軍之獲罪于朝廷者,以為汝蠱惑趙王,歌舞宴樂,不恤軍士,責嚴賞薄,輕進緻敗,故張司空奏帝,令斬參軍以戒後人,非我梁
使命至京,奏上表章,惠帝看之大驚,親問使者曰:“趙王大兵十萬,何乃又緻于敗?”使者乃将東原斬郝元度,誅突兀海牙,救扶風,敗齊萬年,燒其營寨,斬馬蘭、盧水,複圍泾陽,數日不敢出戰,豈被反寇一連誘了半月,趙王見其懼怕,不以為意,賊首齊萬年忽然将兵馬出戰,綴住衆将,另遣彪寇二人名曰劉靈、張敬,殺入大寨,放火燒糧,趙王無護,以緻陷陣,故此大敗,走入雍州,前後事一一說了一遍。
晉帝聽言,大驚失措,急問司空張華曰:“氐羌齊萬年反亂西地,十分猖獗,今趙王親征,又皆大敗,若此何以制之?”張華曰:“趙王一戰即滅北部,再戰而破萬年,複平東西二部,盡剿羌酋。
此回敗績,必是失誤,非驕則惰,豈真反賊有楚項之勇、良平之智哉?雍州刺史解系剛而有智,不畏權幸,必有本到,待其申詳備細,容臣等再行謀議,始能定奪。
”衆猶未散,忽見雍州解系本到,奏言趙王兵已大勝賊寇,因聽嬖人孫秀之言,不行犒賞,每日于營中歌舞宴樂,緻令三軍志懈,又且法紀不嚴,恃驕輕進,以此被賊所敗,喪了十萬軍人性命,耗了雍、扶數郡錢糧,反使羌寇猖熾,擾掠下縣,民不勝害,乞詳定奪等因。
後來解系為此一本,被趙王、孫秀所夷滅。
惠帝與群臣看罷系本,張華曰:“吾知非羌寇果有異能,乃為将者自取其辱也。
”裴頠曰:“趙王本非将帥之材,治下無方,聽信奸嬖,何能平茲劇寇?可宜宣召歸京,問以失律之罪。
”惠帝曰:“然則反寇之事何如?”張華曰:“今可下敕,命梁王領京營精兵五萬,前赴雍州,交代趙王回京,就于本處将孫秀斬首,以戒式三軍。
如此則号令嚴明,人知警畏,戰必有功矣。
”惠帝從之,即差使命往汴梁城宣召梁王入京,領兵受敕。
梁王随诏入洛,朝帝罷,乃往團營中選馬步軍兵五萬,同回本鎮起馬,群臣相送出城。
臨别,張華謂之曰:“大王此去,必然先斬孫秀,否則定亂我晉宗社也。
”梁王點首而去。
回鎮召集群下計議,留徐舒同典升監守汴梁,命長史傅仁為參謀,伏胤為大将,牙将許史、許坑為左右,一同征進。
梁王依議,即召三将入内,分付曰:“今氐羌作亂,聖上命我前去征進,代回趙王,實全仗三位将軍扶助,平賊之後,自當一力保奏,重加官職。
”二許曰:“伏将軍前輩英傑,可堪大任,小将年輕無能,恐負大王所托。
”梁王曰:“衆官所舉不謬。
孤素知二将軍之能,不必推調。
”二許應諾,領職而出。
此二人乃許褚之孫。
褚有二子四孫,長子生許戌、許亥,次子生許史、許坑,皆有萬夫不當之勇。
當日即與伏胤點明京兵五萬、衙兵一萬,跟随梁王望西梁進發。
路上曉夜兼行,半月馀早達雍州界上。
關津上遞報至雍州,刺史解系差文武遠接,自率衆官迎于十裡之外候之。
梁王麾蓋到,解系向前參谒請罪曰:“臣等因在賊寇反亂之際,不敢遠離城郭,且趙王住駕在郡,恐乏支應,望大王赦罪。
”梁王曰:“我一路上俱有來文知會,凡一應府縣官員悉不離郭,免擾百姓,今日到此,反勞賢太府遠涉,于禮過分矣。
”遂命乘騎,一同入城安營屯紮。
衆府官皆來參拜,梁王問解系曰:“齊萬年何等之人?趙王十萬大兵至此,一陣險被殺盡,是何緣故?仲連必知其詳。
”解系曰:“臣不敢瞞,皆因趙王驕縱,号令不嚴,聽孫秀奸言,貪功輕進,故及于敗。
”梁王曰:“朝廷亦知趙王偏信孫秀,誤國喪師,旨意委我将他斬首,号令三軍,然後出兵征賊寇。
”傅仁為梁王長史,素善孫秀,密遣親人報知孫秀。
秀見報,驚得魂不着體,轉思無計,乃具金珠重寶,乘夜帶從人喬裝打扮,徑去求見傅仁,送上禮物。
仁再三謙拒。
秀曰:“禮雖至微,實無返理,但聞所示梁王要斬我之事,特來求一活命之良方耳。
”仁曰:“參軍之獲罪于朝廷者,以為汝蠱惑趙王,歌舞宴樂,不恤軍士,責嚴賞薄,輕進緻敗,故張司空奏帝,令斬參軍以戒後人,非我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