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八回 劉淵大破司馬倫
關燈
小
中
大
晉惠帝元康六年二月朔日,群臣早朝才罷,忽有使臣走馬上殿,奏上捷書,乃是趙王收斬郝元度,馬蘭等逃走,請詳定奪之本。
惠帝即令廷臣定議。
未及謀論,忽報扶風副守劉學赍夏侯駿告急表又到,帝命宣入問之。
學曰:“羌賊齊萬年怪恨趙王以埋伏計賺殺郝元度,欲為報仇,不日将寇扶風,兵威甚盛。
夏侯駿慮其骁勇難敵,托臣親來乞救。
”衆臣聽言大駭。
惠帝曰:“既是馬蘭、盧水合齊萬年寇打扶風,與郝元度報仇,卿等有何處置?”張華、裴頠曰:“反賊既有斬将之勇、奪城之能,必非小可,當命大将往征,務要剿平,方免後患。
”侍中賈模曰:“今征西大元帥趙王司馬倫已誅郝元度,兵威大振,何不調他就移得勝之兵,征讨反寇,救援扶風便是,焉用異議哉?”惠帝準奏,即命使臣赍诏敕并犒賞禮物,前往山西馬邑調取趙王人馬,進征羌寇,以救扶風。
趙王正在馬邑,每日與孫秀等計議追剿馬、盧之事,一向未決。
忽見朝中差使命劉學赍犒勞禮物并調征羌寇敕書,以劉學為鄉導,救援扶風,趙王遂與諸将收拾人馬,一齊望陝中進發不題。
又道齊萬年等在泾陽城中,訓練兵馬以防晉兵,使細作密探,并無動靜。
齊萬年乃禀劉淵曰:“我打聽得晉惠帝懦弱無斷,不重邊防,可乘此得勝之勢,奪取扶風。
此地乃關外第一巨郡,錢糧極廣,借之以資軍需,不亦可乎?”劉淵從之,點兵一萬與萬年為前驅,劉靈帶兵五千為後隊,馬蘭、盧水為救應,襲取扶風。
齊萬年兵行無礙,直至扶風六十裡,紮下營寨。
探子報與夏侯駿知道,駿慮無助,不敢迎戰,傳令緊守,以待大兵。
漢将士遂揚威大進,将城圍住攻打。
夏侯駿嚴密巡守,并不妄動,差細作往山西道上催趙王速行救應。
齊萬年圍及半月,折兵千馀,弗獲成功,心中甚惱。
劉靈曰:“夏侯駿智勇雙全之将,若是搦戰,或者可辨勝負,今彼隻守,焉必成功?須請張孟孫等來議設計策,共圖此城,何用煩惱?”齊萬年曰:“量這一介城池,豈可就勞衆力?且自從容待吾籌之。
”正議間,哨馬飛報,晉朝差親王司馬倫将山西勝郝元度之兵來救扶風,就征馬、盧,今将到矣。
萬年見報,即謂劉靈曰:“若是如此,必須先奪扶風,然後再破司馬,以報元度之仇。
”劉靈曰:“隻恐一時不能即得夏侯駿兵出,卒難成功耳!”萬年曰:“亦須進攻,看其守戰,再又商量。
”次早分兵竭力攻城,夏侯駿親自上城巡守,以督兵民禦戰。
看看日午,隻見西南角上塵土遮天,司馬倫大兵入界。
漢之細作探得,報至城下。
劉靈乃與同來見齊萬年,曰:“晉之大兵已到,須防裡應外合,不如收兵入寨,計議迎敵之策。
”萬年從之,撤圍而去。
夏侯駿亦不出追,料是趙王兵到,遂下城差人迎接。
未及起馬,報子早至城下叫門,夏侯駿放入問之,遂排隊伍出郭去迎趙王。
趙王見駿至,乃将軍馬紮下。
夏侯駿向前參見,曰:“小将不才,泾陽失守,今來扶風,又值羌寇侵擾,有失遠迎,望惟赦罪。
”趙王曰:“亂軍之際,不必拘此。
”駿曰:“且請大王銮駕入城,指揮破賊之策。
”孫秀曰:“且未可入城,明日先破那賊,入城未遲。
”夏侯駿曰:“齊萬年甚是骁勇,更有羌胡為之羽翼,一時恐難卒勝,必須用計,方可破彼。
”孫秀曰:“此亦易事。
我有一計,明日可令先鋒張泓引兵搦戰,許超、士猗二将伏兵一枝于中路,以截羌胡救應之兵,再令司馬雅、駱休帶領精兵五千去攻羌寨,孫輔、闾和引兵二千,于路阻截萬年回救之兵。
彼若來戰,夏侯将軍從城中殺出,我引大兵從外夾攻,圍住萬年,不怕不成功也。
”趙王大喜,命夏侯駿入城打點,不在話下。
且說齊萬年收回寨中,與衆商議對敵之策,劉靈曰:“今趙王親來至此,必有謀臣大将在内,非夏侯、邊、狄之比也。
且未可輕出,宜遣人往泾陽去請衆将共同商議,方可退彼。
”齊萬年曰:“未交一陣即便請兵,是見懦也。
明日将軍守定寨栅,吾先引兵出去與他試戰一陣,探其強弱,再作道理。
”劉靈曰:“寨中留盧冰在此守護,我亦領兵一枝于後接應,一面使人知會馬、盧二部,來此共破晉兵。
”商議以定,各各整理,準備出戰。
次日,趙王四更時分即命諸将前往埋伏,孫秀分付曰:“諸将軍各宜用心,若到羌營,一齊将火箭射入,燒其糧仗。
萬年若見火起,必思回救,無心戀戰,我等從後追去,許超、士猗、闾和、孫輔四将從前截住,八面圍來
惠帝即令廷臣定議。
未及謀論,忽報扶風副守劉學赍夏侯駿告急表又到,帝命宣入問之。
學曰:“羌賊齊萬年怪恨趙王以埋伏計賺殺郝元度,欲為報仇,不日将寇扶風,兵威甚盛。
夏侯駿慮其骁勇難敵,托臣親來乞救。
”衆臣聽言大駭。
惠帝曰:“既是馬蘭、盧水合齊萬年寇打扶風,與郝元度報仇,卿等有何處置?”張華、裴頠曰:“反賊既有斬将之勇、奪城之能,必非小可,當命大将往征,務要剿平,方免後患。
”侍中賈模曰:“今征西大元帥趙王司馬倫已誅郝元度,兵威大振,何不調他就移得勝之兵,征讨反寇,救援扶風便是,焉用異議哉?”惠帝準奏,即命使臣赍诏敕并犒賞禮物,前往山西馬邑調取趙王人馬,進征羌寇,以救扶風。
趙王正在馬邑,每日與孫秀等計議追剿馬、盧之事,一向未決。
忽見朝中差使命劉學赍犒勞禮物并調征羌寇敕書,以劉學為鄉導,救援扶風,趙王遂與諸将收拾人馬,一齊望陝中進發不題。
又道齊萬年等在泾陽城中,訓練兵馬以防晉兵,使細作密探,并無動靜。
齊萬年乃禀劉淵曰:“我打聽得晉惠帝懦弱無斷,不重邊防,可乘此得勝之勢,奪取扶風。
此地乃關外第一巨郡,錢糧極廣,借之以資軍需,不亦可乎?”劉淵從之,點兵一萬與萬年為前驅,劉靈帶兵五千為後隊,馬蘭、盧水為救應,襲取扶風。
齊萬年兵行無礙,直至扶風六十裡,紮下營寨。
探子報與夏侯駿知道,駿慮無助,不敢迎戰,傳令緊守,以待大兵。
漢将士遂揚威大進,将城圍住攻打。
夏侯駿嚴密巡守,并不妄動,差細作往山西道上催趙王速行救應。
齊萬年圍及半月,折兵千馀,弗獲成功,心中甚惱。
劉靈曰:“夏侯駿智勇雙全之将,若是搦戰,或者可辨勝負,今彼隻守,焉必成功?須請張孟孫等來議設計策,共圖此城,何用煩惱?”齊萬年曰:“量這一介城池,豈可就勞衆力?且自從容待吾籌之。
”正議間,哨馬飛報,晉朝差親王司馬倫将山西勝郝元度之兵來救扶風,就征馬、盧,今将到矣。
萬年見報,即謂劉靈曰:“若是如此,必須先奪扶風,然後再破司馬,以報元度之仇。
”劉靈曰:“隻恐一時不能即得夏侯駿兵出,卒難成功耳!”萬年曰:“亦須進攻,看其守戰,再又商量。
”次早分兵竭力攻城,夏侯駿親自上城巡守,以督兵民禦戰。
看看日午,隻見西南角上塵土遮天,司馬倫大兵入界。
漢之細作探得,報至城下。
劉靈乃與同來見齊萬年,曰:“晉之大兵已到,須防裡應外合,不如收兵入寨,計議迎敵之策。
”萬年從之,撤圍而去。
夏侯駿亦不出追,料是趙王兵到,遂下城差人迎接。
未及起馬,報子早至城下叫門,夏侯駿放入問之,遂排隊伍出郭去迎趙王。
趙王見駿至,乃将軍馬紮下。
夏侯駿向前參見,曰:“小将不才,泾陽失守,今來扶風,又值羌寇侵擾,有失遠迎,望惟赦罪。
”趙王曰:“亂軍之際,不必拘此。
”駿曰:“且請大王銮駕入城,指揮破賊之策。
”孫秀曰:“且未可入城,明日先破那賊,入城未遲。
”夏侯駿曰:“齊萬年甚是骁勇,更有羌胡為之羽翼,一時恐難卒勝,必須用計,方可破彼。
”孫秀曰:“此亦易事。
我有一計,明日可令先鋒張泓引兵搦戰,許超、士猗二将伏兵一枝于中路,以截羌胡救應之兵,再令司馬雅、駱休帶領精兵五千去攻羌寨,孫輔、闾和引兵二千,于路阻截萬年回救之兵。
彼若來戰,夏侯将軍從城中殺出,我引大兵從外夾攻,圍住萬年,不怕不成功也。
”趙王大喜,命夏侯駿入城打點,不在話下。
且說齊萬年收回寨中,與衆商議對敵之策,劉靈曰:“今趙王親來至此,必有謀臣大将在内,非夏侯、邊、狄之比也。
且未可輕出,宜遣人往泾陽去請衆将共同商議,方可退彼。
”齊萬年曰:“未交一陣即便請兵,是見懦也。
明日将軍守定寨栅,吾先引兵出去與他試戰一陣,探其強弱,再作道理。
”劉靈曰:“寨中留盧冰在此守護,我亦領兵一枝于後接應,一面使人知會馬、盧二部,來此共破晉兵。
”商議以定,各各整理,準備出戰。
次日,趙王四更時分即命諸将前往埋伏,孫秀分付曰:“諸将軍各宜用心,若到羌營,一齊将火箭射入,燒其糧仗。
萬年若見火起,必思回救,無心戀戰,我等從後追去,許超、士猗、闾和、孫輔四将從前截住,八面圍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