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九回 司馬肜雍州敗績
關燈
小
中
大
王本意欲相害也。
”孫秀曰:“馬邑、扶風之勝,皆我拙謀,泾陽之戰,我亦曾谏,衆所皆知。
其敗之故,奈緣齊萬年、劉靈骁勇,宣于、張賓善謀,非我之罪,何乃坐予一人,而欲無辜枉殺耶?”乃再三哀懇傅仁。
仁曰:“參軍不須憂慮,吾當力為保之。
”于是孫秀謝去,自此深恨張華,後來害其三族,皆由此也。
次日,傅仁說梁王曰:“昨張茂先令斬孫秀,吾一夜思來,秀乃趙王之幸臣,趙王與大王乃兄弟之情。
今大王欲于趙王身旁收斬孫秀,則是結怨于趙王,而逢迎于張華矣。
大王何不取美于兄弟之面,而釋孫秀之誅,庶幾獲免阿谀朝貴之诮,衆親王亦謂大王能處宗室,豈不可以惬衆心乎?且朝中有無孫秀一人,不為損益,乞詳其情。
”梁王曰:“吾奉诏命,何可違旨?且無辭以回聖意。
”傅仁曰:“何不将孫秀檻械入京,以為不敢擅決,待朝廷審理明白治罪,豈不兩全其美?”梁王聽允。
次日乃請趙王相見,具白事因,命将孫秀上了檻車,先送趙王起駕,另差人械孫秀共回洛陽去訖,乃與解系等議取泾陽、收剿萬年之策。
又道齊萬年自破司馬倫之後,便欲乘勝攻奪扶風。
張賓曰:“未可僥幸,前被燒去許多糧仗,恐或兵食不敷,廖全、趙藩久不見至,今且巡讨下縣,積聚些糧草,再議進取,方是善策。
”萬年從之。
于是與衆将旁掠下縣,将所得錢糧,皆移泾陽城中堆貯。
一日,齊萬年與衆議曰:“今下縣皆平,不趁此時打下扶風,倘或晉朝再有兵來,又難動搖矣。
且獨以孤城與彼持守,吾恐未易為敵也。
”正議未散,忽細作報道,晉朝又差梁王司馬肜提兵到于雍州,将欲來取泾陽也。
齊萬年曰:“既然如此,待吾帶領一萬人馬,把住界口,莫使晉兵入腹,擾害百姓。
”張賓曰:“先鋒之言甚善。
”遂命劉靈、呼延攸一同領兵前去,紮下營壘。
不數日,晉兵至近,探子報道,羌兵列栅守住界口,不容前進。
許史在前部,聽言大怒,即欲殺去,梁王不肯,傳令紮下軍馬,計議而戰。
許史曰:“此等反亂烏合之徒,何須計議?隻須小将出陣,先擒萬年,則馀黨自然潰散矣。
”傅仁曰:“将軍未可輕忽,聞知此賊有萬夫之勇,豈易擒也?”梁王曰:“若此,當何以處之?”仁曰:“依臣之見,來日可将兵馬分作三陣而進,許大将軍領頭陣,伏将軍領第二陣,許二将軍領第三陣,依次而行,勢如長蛇之形,擊頭則尾應,擊中則兩頭俱應,如此則前後相濟,兵行無失,實萬全之策也。
”許史曰:“諒此羌夷草賊,何必如此之畏懼哉?”乃悻悻然不怿而退。
梁王依傅仁之言,分遣二軍,依次而進。
行不數裡,遙見漢寨,乃命列開陣勢以待。
齊萬年探得晉兵已到,亦将兵出寨,徑與晉師相對擺下,陣完,即便當先勒馬橫刀而出,左有劉靈,右有呼延攸,隊伍整齊,披挂凜肅,高叫:“晉将有能,可出打話。
”隻聽得鼓聲起處,門旗列開,梁王司馬肜親領衆将而出,左有許史、傅仁,右有伏胤、許坑,鞭指萬年曰:“汝等氐羌小輩,胡為反叛天朝?今大兵雲集,尚不及早投降,徒欲以區區烏合之衆,與天兵争勝負,非執迷乎?”齊萬年曰:“吾非羌人,乃大漢之臣,世食漢祿,今聚義複仇,以匡故業,豈為反叛?”梁王曰:“既雲漢臣,當知事理。
今漢祿已終,隻合如嫠婦之守故節,以安天年,何得妄生兵釁,苦害萬民乎?”萬年曰:“昔者汝艾複夏,萬古稱賢;程嬰存趙,千年頌義。
今吾所以起兵者,是盡吾之素心也。
何必多言,略試一戰,以決兩家勝負,再行别議。
”梁王曰:“此等悍賊,非可言谕者。
誰先出馬,為吾擒之,以顯頭功?”道聲未了,銮鈴響處,三世晉将許史當先出馬,手撚丈八長槍,望萬年面門就刺,萬年架開槍,輪刀便砍,二人各逞雄威,惡戰上五十馀合,未分勝敗。
忽然間西南角塵埃大起,晉将伏胤第二陣兵馬又到,看見二将正在酣戰,即拍馬進前,手輪大錘,亂打至馬前,來助許史。
劉靈看見,手挺長矛,飛出抵住,伏胤遂與劉靈戰殺。
于是四員猛将攪做一團,但
”孫秀曰:“馬邑、扶風之勝,皆我拙謀,泾陽之戰,我亦曾谏,衆所皆知。
其敗之故,奈緣齊萬年、劉靈骁勇,宣于、張賓善謀,非我之罪,何乃坐予一人,而欲無辜枉殺耶?”乃再三哀懇傅仁。
仁曰:“參軍不須憂慮,吾當力為保之。
”于是孫秀謝去,自此深恨張華,後來害其三族,皆由此也。
次日,傅仁說梁王曰:“昨張茂先令斬孫秀,吾一夜思來,秀乃趙王之幸臣,趙王與大王乃兄弟之情。
今大王欲于趙王身旁收斬孫秀,則是結怨于趙王,而逢迎于張華矣。
大王何不取美于兄弟之面,而釋孫秀之誅,庶幾獲免阿谀朝貴之诮,衆親王亦謂大王能處宗室,豈不可以惬衆心乎?且朝中有無孫秀一人,不為損益,乞詳其情。
”梁王曰:“吾奉诏命,何可違旨?且無辭以回聖意。
”傅仁曰:“何不将孫秀檻械入京,以為不敢擅決,待朝廷審理明白治罪,豈不兩全其美?”梁王聽允。
次日乃請趙王相見,具白事因,命将孫秀上了檻車,先送趙王起駕,另差人械孫秀共回洛陽去訖,乃與解系等議取泾陽、收剿萬年之策。
又道齊萬年自破司馬倫之後,便欲乘勝攻奪扶風。
張賓曰:“未可僥幸,前被燒去許多糧仗,恐或兵食不敷,廖全、趙藩久不見至,今且巡讨下縣,積聚些糧草,再議進取,方是善策。
”萬年從之。
于是與衆将旁掠下縣,将所得錢糧,皆移泾陽城中堆貯。
一日,齊萬年與衆議曰:“今下縣皆平,不趁此時打下扶風,倘或晉朝再有兵來,又難動搖矣。
且獨以孤城與彼持守,吾恐未易為敵也。
”正議未散,忽細作報道,晉朝又差梁王司馬肜提兵到于雍州,将欲來取泾陽也。
齊萬年曰:“既然如此,待吾帶領一萬人馬,把住界口,莫使晉兵入腹,擾害百姓。
”張賓曰:“先鋒之言甚善。
”遂命劉靈、呼延攸一同領兵前去,紮下營壘。
不數日,晉兵至近,探子報道,羌兵列栅守住界口,不容前進。
許史在前部,聽言大怒,即欲殺去,梁王不肯,傳令紮下軍馬,計議而戰。
許史曰:“此等反亂烏合之徒,何須計議?隻須小将出陣,先擒萬年,則馀黨自然潰散矣。
”傅仁曰:“将軍未可輕忽,聞知此賊有萬夫之勇,豈易擒也?”梁王曰:“若此,當何以處之?”仁曰:“依臣之見,來日可将兵馬分作三陣而進,許大将軍領頭陣,伏将軍領第二陣,許二将軍領第三陣,依次而行,勢如長蛇之形,擊頭則尾應,擊中則兩頭俱應,如此則前後相濟,兵行無失,實萬全之策也。
”許史曰:“諒此羌夷草賊,何必如此之畏懼哉?”乃悻悻然不怿而退。
梁王依傅仁之言,分遣二軍,依次而進。
行不數裡,遙見漢寨,乃命列開陣勢以待。
齊萬年探得晉兵已到,亦将兵出寨,徑與晉師相對擺下,陣完,即便當先勒馬橫刀而出,左有劉靈,右有呼延攸,隊伍整齊,披挂凜肅,高叫:“晉将有能,可出打話。
”隻聽得鼓聲起處,門旗列開,梁王司馬肜親領衆将而出,左有許史、傅仁,右有伏胤、許坑,鞭指萬年曰:“汝等氐羌小輩,胡為反叛天朝?今大兵雲集,尚不及早投降,徒欲以區區烏合之衆,與天兵争勝負,非執迷乎?”齊萬年曰:“吾非羌人,乃大漢之臣,世食漢祿,今聚義複仇,以匡故業,豈為反叛?”梁王曰:“既雲漢臣,當知事理。
今漢祿已終,隻合如嫠婦之守故節,以安天年,何得妄生兵釁,苦害萬民乎?”萬年曰:“昔者汝艾複夏,萬古稱賢;程嬰存趙,千年頌義。
今吾所以起兵者,是盡吾之素心也。
何必多言,略試一戰,以決兩家勝負,再行别議。
”梁王曰:“此等悍賊,非可言谕者。
誰先出馬,為吾擒之,以顯頭功?”道聲未了,銮鈴響處,三世晉将許史當先出馬,手撚丈八長槍,望萬年面門就刺,萬年架開槍,輪刀便砍,二人各逞雄威,惡戰上五十馀合,未分勝敗。
忽然間西南角塵埃大起,晉将伏胤第二陣兵馬又到,看見二将正在酣戰,即拍馬進前,手輪大錘,亂打至馬前,來助許史。
劉靈看見,手挺長矛,飛出抵住,伏胤遂與劉靈戰殺。
于是四員猛将攪做一團,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