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回 柳林川劉淵聚兵
關燈
小
中
大
再題蜀漢劉璩改名劉淵,一向在柳林川屯田聚積糧草,招軍買馬,有精兵三萬馀人,思欲起義興複漢業,乃謂齊萬年曰:“昨汝所言之事,甚為有理,必須去與郝中立商議方可。
若不禀命于彼,是拂其意,必緻不悅,焉能成事?況人有恩于我,背之不祥。
”萬年曰:“我昨再想,隻恐郝中立畏晉之威,不肯從允。
”劉伯根曰:“我看郝北部亦是有義氣之人,非碌碌偷安者,每言常念漢氏。
若以情意告之,諒或見允。
設彼不從,我禮已到,亦難責我矣。
”正在商議,忽報馬蘭、盧水東西二部羌帥遣使來此,相邀同去與郝公上壽。
劉淵等大喜曰:“正合吾機,此天假其便耳。
若是時即前去啟請其事,則為妄開兵釁,未必不畏惹禍而阻拒也。
茲有馬孟起之孫同去,定有贊勸之意矣。
”于是備辦賀禮,竟到界上,會合馬、盧二部王,齊到北部總營,使人先送禮帖通報。
元度見之,忙出接入,相見禮畢,各人奉上禮物。
元度謝曰:“有勞列位跋涉降臨,叨惠甚矣。
更蒙厚贶,何以克當!”劉淵曰:“奉賀來遲,禮儀菲薄,伏希叱恕。
”元度曰:“拜領盛情,嘉儀概不敢受。
”齊萬年曰:“望勿見拒,笑留為幸。
”馬蘭曰:“不須太謙,此常禮也。
”元度乃命收了,擺開筵席,大張鼓樂,歡呼暢飲。
酒至半酣,齊萬年起身站立,啟元度曰:“某等世為漢臣,代受漢祿,今見國亡,心實不忍,故來遠投麾下者,蓋以大王義高北土,能存亡繼絕,濟困扶危故也。
念我等離川有年,垂将半百,仇恥未伸,實懷慚愧。
欲待起兵,恢複舊業,敢問大王求一方略,倘得僥幸,是亦大王主麾之功耶!”元度曰:“報仇複業,非同小可之事。
今我數人,以蕞爾荒涼之地,兵馬寡劣,錢糧未充,何乃一時欲與大國戰争,豈不自贻其累乎?況且此地密迩秦州,太守夏侯騄有萬夫不當之勇,晉主亦為此郡近邊,恐羌胡為亂,故命他來鎮守,部下兩員副将,皆有頗、牧之能,英、彭之技,屢有讨伐吾等之心,因吾守法,故未動兵。
他不來尋我也自夠了,我怎麼又去惹他?古人有雲:羽翼未齊者不可以高飛,智謀未備者不足以兼并。
列位可依某之愚見,且未可造次。
待某等積聚些糧儲,招集些精勇,固其根基,方可謀議。
若隻以區區數萬之兵,欲建不世之功,不亦難乎?”萬年曰:“昔者古夏少康以一旅之師重建故業,東漢光武以白水之弱能緻中興,陳勝奮身草莽,項羽避迹江東,皆能覆百萬之強秦,成一朝之大業。
今某等雖不及上古諸雄,而報仇奉主之心固皆然也。
”元度又曰:“君志既堅,姑俟一二年,兵糧少完,共同起義相助,以表公等相托之情。
若今一旦倉卒而起,兵士未經練習,糧草或有不敷,切恐将軍有誤,是吾心之所未忍也。
”萬年泣下曰:“吾聞君父之仇,不共戴天。
漢主未嘗失德,向者司馬昭父子助魏襲之,民心未盡服也。
且無罪而見滅,趙襄之所以覆智伯,豫讓中才,尚且漆身吞炭,思以報之,人皆稱其有國士之風。
故邴?能複齊懿之恨,史書贊頌;齊襄能伸九世之仇,春秋大之。
今吾日夜心思數子,志慕諸君,成功立業者天也,秉義報主者心也。
作而不成,然後西向引頸以謝漢主,其他非我所知耶。
”馬蘭久有此意,遂力贊起兵,言成功之易。
盧水亦道:“我等向日尚不懼晉,況今有齊将軍、劉子通之英勇,柳林川之精銳乎?”元度從之,乃舉杯賀萬年曰:“永齡之年若此,誠世間之義士,超古之忠英也,吾何敢阻?亦當起兵相助,共圖立事。
君起于東,吾三人起于西,縱不勝晉,晉其困矣。
” 劉淵等拜謝,各回本營,約會擇日緻祭于孔明、馬孟起及伏波将軍之廟,望空拜告諸漢帝之靈。
另選元康四年春三月庚申日起兵,以齊萬年為先鋒,劉靈為合後,劉淵總中軍,劉伯根掌管糧草,新募大将喬晞、喬昕為前後救應使,統兵三萬,望秦州界上,一路攻掠而進。
屬縣皆棄城而走,複得兵士五千,行糧無數,遂欲直造秦州。
避兵者走入秦州,報知其事。
太守夏侯騄聽言,一面行文往下縣趱集兵糧,一面将榜文張挂各鄰郡關隘,告報北地郝元
若不禀命于彼,是拂其意,必緻不悅,焉能成事?況人有恩于我,背之不祥。
”萬年曰:“我昨再想,隻恐郝中立畏晉之威,不肯從允。
”劉伯根曰:“我看郝北部亦是有義氣之人,非碌碌偷安者,每言常念漢氏。
若以情意告之,諒或見允。
設彼不從,我禮已到,亦難責我矣。
”正在商議,忽報馬蘭、盧水東西二部羌帥遣使來此,相邀同去與郝公上壽。
劉淵等大喜曰:“正合吾機,此天假其便耳。
若是時即前去啟請其事,則為妄開兵釁,未必不畏惹禍而阻拒也。
茲有馬孟起之孫同去,定有贊勸之意矣。
”于是備辦賀禮,竟到界上,會合馬、盧二部王,齊到北部總營,使人先送禮帖通報。
元度見之,忙出接入,相見禮畢,各人奉上禮物。
元度謝曰:“有勞列位跋涉降臨,叨惠甚矣。
更蒙厚贶,何以克當!”劉淵曰:“奉賀來遲,禮儀菲薄,伏希叱恕。
”元度曰:“拜領盛情,嘉儀概不敢受。
”齊萬年曰:“望勿見拒,笑留為幸。
”馬蘭曰:“不須太謙,此常禮也。
”元度乃命收了,擺開筵席,大張鼓樂,歡呼暢飲。
酒至半酣,齊萬年起身站立,啟元度曰:“某等世為漢臣,代受漢祿,今見國亡,心實不忍,故來遠投麾下者,蓋以大王義高北土,能存亡繼絕,濟困扶危故也。
念我等離川有年,垂将半百,仇恥未伸,實懷慚愧。
欲待起兵,恢複舊業,敢問大王求一方略,倘得僥幸,是亦大王主麾之功耶!”元度曰:“報仇複業,非同小可之事。
今我數人,以蕞爾荒涼之地,兵馬寡劣,錢糧未充,何乃一時欲與大國戰争,豈不自贻其累乎?況且此地密迩秦州,太守夏侯騄有萬夫不當之勇,晉主亦為此郡近邊,恐羌胡為亂,故命他來鎮守,部下兩員副将,皆有頗、牧之能,英、彭之技,屢有讨伐吾等之心,因吾守法,故未動兵。
他不來尋我也自夠了,我怎麼又去惹他?古人有雲:羽翼未齊者不可以高飛,智謀未備者不足以兼并。
列位可依某之愚見,且未可造次。
待某等積聚些糧儲,招集些精勇,固其根基,方可謀議。
若隻以區區數萬之兵,欲建不世之功,不亦難乎?”萬年曰:“昔者古夏少康以一旅之師重建故業,東漢光武以白水之弱能緻中興,陳勝奮身草莽,項羽避迹江東,皆能覆百萬之強秦,成一朝之大業。
今某等雖不及上古諸雄,而報仇奉主之心固皆然也。
”元度又曰:“君志既堅,姑俟一二年,兵糧少完,共同起義相助,以表公等相托之情。
若今一旦倉卒而起,兵士未經練習,糧草或有不敷,切恐将軍有誤,是吾心之所未忍也。
”萬年泣下曰:“吾聞君父之仇,不共戴天。
漢主未嘗失德,向者司馬昭父子助魏襲之,民心未盡服也。
且無罪而見滅,趙襄之所以覆智伯,豫讓中才,尚且漆身吞炭,思以報之,人皆稱其有國士之風。
故邴?能複齊懿之恨,史書贊頌;齊襄能伸九世之仇,春秋大之。
今吾日夜心思數子,志慕諸君,成功立業者天也,秉義報主者心也。
作而不成,然後西向引頸以謝漢主,其他非我所知耶。
”馬蘭久有此意,遂力贊起兵,言成功之易。
盧水亦道:“我等向日尚不懼晉,況今有齊将軍、劉子通之英勇,柳林川之精銳乎?”元度從之,乃舉杯賀萬年曰:“永齡之年若此,誠世間之義士,超古之忠英也,吾何敢阻?亦當起兵相助,共圖立事。
君起于東,吾三人起于西,縱不勝晉,晉其困矣。
” 劉淵等拜謝,各回本營,約會擇日緻祭于孔明、馬孟起及伏波将軍之廟,望空拜告諸漢帝之靈。
另選元康四年春三月庚申日起兵,以齊萬年為先鋒,劉靈為合後,劉淵總中軍,劉伯根掌管糧草,新募大将喬晞、喬昕為前後救應使,統兵三萬,望秦州界上,一路攻掠而進。
屬縣皆棄城而走,複得兵士五千,行糧無數,遂欲直造秦州。
避兵者走入秦州,報知其事。
太守夏侯騄聽言,一面行文往下縣趱集兵糧,一面将榜文張挂各鄰郡關隘,告報北地郝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