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回 晉武帝托孤楊駿
關燈
小
中
大
恩?”武帝點首,漸覺神思困倦,奄然而卧。
楊駿疑其不省,即與楊後以私意改易近要,樹結心腹。
議間,武帝覺之,正色言曰:“何得辄便乃爾!”心惡楊駿,思有易命之意,奈言已出,又且疲怠,乃隻宣召近臣入内,囑付曰:“朕今病劇,卿等各懷忠義之心,共上緻治之方,勿忘朕言,可亟待書遺诏,宣汝南王與楊國丈同輔朝政,以衛瓘、張華、和峤、劉頌、傅祗、傅鹹、劉毅等為之佐翼。
”未及出诏,武帝昏沉。
楊後乘其呻吟,故意問曰:“聖躬萬歲後,外人難托心腹,必須國丈可輔太子。
”帝不能言,但糊模喉下應之。
楊後即宣心腹人何劭作诏,授楊駿為太尉,都督中外諸軍,錄尚書事。
駿受诏訖,恐汝南王入宮,帝必命其輔政,且是诏非出帝意,乃使心腹人傳武帝口旨,止其且慢入宮,今早稍得安卧,未宜驚動,國事來日計議。
汝南王不知是假,遂不敢進宮。
少間,武帝複蘇,乃問汝南王來否,左右答曰:“尚未曾來。
”帝曰:“朕欲與定大事,何遲誤也!”左右曰:“楊太尉已領尚書、都督諸軍,大事定矣。
”帝聞其言,怒氣攻心,閉塞咽喉,長歎一聲,矍然而崩,時年五十五歲。
在位二十五年,改元者三:泰始、太康、鹹甯。
當日,楊後報訃于外,太子與諸大臣一齊入内,拜伏恸哭。
次日發喪,停梓宮于白虎殿。
楊駿率文武官員挂孝舉哀,送葬山陵。
奉太子司馬衷登位,是為孝惠皇帝,改号永康元年。
惠帝乃以楊駿為太傅,總攝朝政,立賈氏南風為皇後,才人謝玖為太妃,司馬遹為太子,诏赦天下。
汝南王知帝有委政之心,今一旦晏駕,絕不與聞,又見楊駿出入以虎贲兵士護衛,知是彼之奸計,故乃防備我等,我若不提,必遭所算,遂不敢臨喪,哭拜于大司馬之門,使人求祭武帝。
表至,楊駿匿之,不許見帝。
詐傳武帝命,促令還赴本鎮,不許在京混擾。
司馬亮踟蹰,意欲上表以别去就。
楊駿恐其有變,密使人以兵圖之。
亮知其意,乃連夜轉回許昌,以避駿害。
駿得逐汝南王出京,乃一意行事,思作威福。
自揆素無功德,徒以後父得受重爵,遂思一計,欲以求悅于衆,乃奏帝曰:“今陛下新登寶位,宜當加升群臣品秩,賞赉外鎮諸侯,蠲免窮民徭役,釋宥無辜囚犯。
如此,則陛下恩及四海,聖德無疆矣。
”黃門将軍傅祗見奏,謂駿曰:“蠲差赦罪,故有古則,前已頒诏,憑有司斟酌行之可矣。
未有帝主始崩,諒陰未舉,而臣下即論祿秩者也,于理有所不可,于禮有所違礙。
公秉鈞軸,豈得罔濫乎?”駿不從,竟诏中外群臣,各贈職位,賜爵有差,民複租調一年,囚犯除十惡外,悉皆放免。
散騎侍郎何攀又谏曰:“太傅此诏,且未可行。
況聖上正位東宮二十馀年,今承大統,自是正禮,非為慶幸上皇以中年遽然晏駕,實系憂中,又非喜美,而乃妄頒爵賞,盛于革命之初,輕重不倫,是非失正。
且夫晉蔔世無窮,制訓固當垂永,今一例妄進爵秩,則數年之後,莫非公卿矣,無乃不可乎!”駿又弗之聽。
思衆皆加職,乃自為大都督假黃钺,百官惟總己以聽,凡一應軍國大事,悉要禀命而行。
傅鹹見其專執,私謂駿曰:“國君守孝,諒陰之禮不行久矣。
今上謙沖,而委政于公,公遂以身獨任其事。
臣知天下不以為善,懼明公之不易當也。
且周公大聖,猶緻流言,況主上春秋非成王乎?進退之間,宜審之。
”楊駿不能從其說。
楊濟聞之,與鹹書雲:“諺曰:生子癡,了官事。
今官事未易了也,豈常人之所知乎?”傅鹹回濟啟曰: 衛公有言:酒色殺人,甚于鸩毒。
有坐酒色死者,人不為悔,而逆畏以直緻禍者,當由矯枉正過,或不中的,而欲以厲為聲,故緻忿耳,安有穀?忠益于人,而反見怨嫉乎? 濟見回書,嘿然而歎。
楊駿雖不從衆勸,思秉大政,竊見賈後機悍,心多權略,賈模亦在要職,心中畏之,乃以外甥段廣兼管機密,黨腹張劭點禁兵,凡百诏命,帝雖看過,亦要呈白楊太後,然後方得行之。
以故忠谏之言,帝不獲用。
馮翊左郎孫楚謂駿曰:“明公以外戚居伊、霍之任,而不與宗室共參萬機,尚乃私置黨侶,欲固權位,禍至恐無日矣。
”駿又不從其謀。
聞知匈奴東部有名士王彰,賢而有智,使人赍币禮往聘,辟為門下司馬。
東
楊駿疑其不省,即與楊後以私意改易近要,樹結心腹。
議間,武帝覺之,正色言曰:“何得辄便乃爾!”心惡楊駿,思有易命之意,奈言已出,又且疲怠,乃隻宣召近臣入内,囑付曰:“朕今病劇,卿等各懷忠義之心,共上緻治之方,勿忘朕言,可亟待書遺诏,宣汝南王與楊國丈同輔朝政,以衛瓘、張華、和峤、劉頌、傅祗、傅鹹、劉毅等為之佐翼。
”未及出诏,武帝昏沉。
楊後乘其呻吟,故意問曰:“聖躬萬歲後,外人難托心腹,必須國丈可輔太子。
”帝不能言,但糊模喉下應之。
楊後即宣心腹人何劭作诏,授楊駿為太尉,都督中外諸軍,錄尚書事。
駿受诏訖,恐汝南王入宮,帝必命其輔政,且是诏非出帝意,乃使心腹人傳武帝口旨,止其且慢入宮,今早稍得安卧,未宜驚動,國事來日計議。
汝南王不知是假,遂不敢進宮。
少間,武帝複蘇,乃問汝南王來否,左右答曰:“尚未曾來。
”帝曰:“朕欲與定大事,何遲誤也!”左右曰:“楊太尉已領尚書、都督諸軍,大事定矣。
”帝聞其言,怒氣攻心,閉塞咽喉,長歎一聲,矍然而崩,時年五十五歲。
在位二十五年,改元者三:泰始、太康、鹹甯。
當日,楊後報訃于外,太子與諸大臣一齊入内,拜伏恸哭。
次日發喪,停梓宮于白虎殿。
楊駿率文武官員挂孝舉哀,送葬山陵。
奉太子司馬衷登位,是為孝惠皇帝,改号永康元年。
惠帝乃以楊駿為太傅,總攝朝政,立賈氏南風為皇後,才人謝玖為太妃,司馬遹為太子,诏赦天下。
汝南王知帝有委政之心,今一旦晏駕,絕不與聞,又見楊駿出入以虎贲兵士護衛,知是彼之奸計,故乃防備我等,我若不提,必遭所算,遂不敢臨喪,哭拜于大司馬之門,使人求祭武帝。
表至,楊駿匿之,不許見帝。
詐傳武帝命,促令還赴本鎮,不許在京混擾。
司馬亮踟蹰,意欲上表以别去就。
楊駿恐其有變,密使人以兵圖之。
亮知其意,乃連夜轉回許昌,以避駿害。
駿得逐汝南王出京,乃一意行事,思作威福。
自揆素無功德,徒以後父得受重爵,遂思一計,欲以求悅于衆,乃奏帝曰:“今陛下新登寶位,宜當加升群臣品秩,賞赉外鎮諸侯,蠲免窮民徭役,釋宥無辜囚犯。
如此,則陛下恩及四海,聖德無疆矣。
”黃門将軍傅祗見奏,謂駿曰:“蠲差赦罪,故有古則,前已頒诏,憑有司斟酌行之可矣。
未有帝主始崩,諒陰未舉,而臣下即論祿秩者也,于理有所不可,于禮有所違礙。
公秉鈞軸,豈得罔濫乎?”駿不從,竟诏中外群臣,各贈職位,賜爵有差,民複租調一年,囚犯除十惡外,悉皆放免。
散騎侍郎何攀又谏曰:“太傅此诏,且未可行。
況聖上正位東宮二十馀年,今承大統,自是正禮,非為慶幸上皇以中年遽然晏駕,實系憂中,又非喜美,而乃妄頒爵賞,盛于革命之初,輕重不倫,是非失正。
且夫晉蔔世無窮,制訓固當垂永,今一例妄進爵秩,則數年之後,莫非公卿矣,無乃不可乎!”駿又弗之聽。
思衆皆加職,乃自為大都督假黃钺,百官惟總己以聽,凡一應軍國大事,悉要禀命而行。
傅鹹見其專執,私謂駿曰:“國君守孝,諒陰之禮不行久矣。
今上謙沖,而委政于公,公遂以身獨任其事。
臣知天下不以為善,懼明公之不易當也。
且周公大聖,猶緻流言,況主上春秋非成王乎?進退之間,宜審之。
”楊駿不能從其說。
楊濟聞之,與鹹書雲:“諺曰:生子癡,了官事。
今官事未易了也,豈常人之所知乎?”傅鹹回濟啟曰: 衛公有言:酒色殺人,甚于鸩毒。
有坐酒色死者,人不為悔,而逆畏以直緻禍者,當由矯枉正過,或不中的,而欲以厲為聲,故緻忿耳,安有穀?忠益于人,而反見怨嫉乎? 濟見回書,嘿然而歎。
楊駿雖不從衆勸,思秉大政,竊見賈後機悍,心多權略,賈模亦在要職,心中畏之,乃以外甥段廣兼管機密,黨腹張劭點禁兵,凡百诏命,帝雖看過,亦要呈白楊太後,然後方得行之。
以故忠谏之言,帝不獲用。
馮翊左郎孫楚謂駿曰:“明公以外戚居伊、霍之任,而不與宗室共參萬機,尚乃私置黨侶,欲固權位,禍至恐無日矣。
”駿又不從其謀。
聞知匈奴東部有名士王彰,賢而有智,使人赍币禮往聘,辟為門下司馬。
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