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回 郴嶺吳将敗晉兵

關燈
才雖不堪,願往彼處拒阻晉兵,管取不負所委。

    ”陸晏聽言大喜曰:“得子隐前去,吾始放心矣。

    ”即拜周處為破晉先鋒,以冠軍将軍莞恭為左翼,破敵将軍帛奉為右翼,帶兵二萬,前往郴嶺紮寨,以扼晉兵。

    三人即日點齊起馬。

    臨行,陸晏舉酒餞衆曰:“郴嶺一要,乃廣南屏障,非比小可,三位将軍當善觑方便,不可忽彼輕出。

    ”處曰:“某等自有方略。

    ”晏悅曰:“南陲東鄙,可以百姓無恐矣。

    ”陸玄又曰:“将雖可托,但恐子隐素性剛猛,被其所激,或因躁暴而遭算也。

    吾思未為全美。

    若再得一長者為之參謀,協助籌畫,早晚酌議而行,方保無失。

    ”晏曰:“然則何人可去?”玄曰:“隻有中軍司馬諸葛慎,此人謀猷洞達,智識深宏,乃是諸葛子瑜之孫,敏有祖風,鹹稱長者。

    若使參贊軍務,萬無一失。

    ”陸晏從之。

    遣人請至,告以其情,諸葛慎欣然領諾,一同周處等監兵起發。

     按:周處字子隐,乃吳興周鲂之子。

    少有膂力,不修德行,習惡無賴,一鄉之中,悉被其害,人不敢抗,鹹畏而憎之。

    一日閑行,見三父老過其門,而有長籲之聲,問之不答。

    處乃追前迫之,三老曰:“邑有三害,流毒于民,故長籲耳。

    子問何為?”處曰:“願聞是那三害?乞一指示,晚輩不知其詳。

    ”父老曰:“南山有白額之虎,每每噬人,過午則出,道路為其梗塞,一害也;長橋之下有一孽蛟,常時泛溢水浪,漂損禾稼,淹沒房屋,居民不得安生,是以籲歎。

    ”處曰:“适言三害,今止得其二,尚有一害,何又秘焉?”内一父老曰:“固有其一,不敢言耳!”處曰:“既皆相聞,諱一何為?”父老又曰:“非吾不言,慮見怒也。

    ”處曰:“父老,尊長也,即有所杖,毋敢怒為,況以言教仆乎?”父老曰:“一為足下,橫暴無行,靡所不為,屢屢恃勢侵奪,民不敢忤,鹹以為言,是邑之三害,子毋怪焉。

    ”處乃歎曰:“人而不知己之過失,可謂庸矣。

    大丈夫為人所嫌若此,贻玷甚矣。

    ”亟謝三老而退曰:“吾當因公去其三惡。

    ”次日,遂入山斬其白額之虎。

    又沒長橋之水,尋覓者三日三夜,乃獲蛟,持其首而出,水害頓息。

    自此改過為善,德播遠迩,州裡交薦。

    吳主署處為廣州别駕、牙門将軍,尋改南蠻校尉。

     至是奉陸晏令領兵把守郴嶺,與諸葛慎同至關上,下定營寨,令人将各處險隘列栅疊壘守住。

    數日之間,羅尚、劉弘、山簡等引大兵十萬,不以為意,浩浩蕩蕩,揚然而進。

    将至界内,探馬回報,前面郴嶺關上有吳兵把截,不容前進。

    守将姓周名處,有萬夫不當之勇,且須下寨交戰,方可過去。

    羅尚聽報,即令軍士于平地之上立下營壘。

    次日親自披挂,同一班将佐到于關下,周回各處探視一遭。

    但見峻嶺層崖,千岩峭聳,壁立萬仞,正所謂一人守險,萬夫莫過者也。

    尚謂衆曰:“天生此地如是之險,其馀各處小路亦皆有兵屯守,吾等來此,雖有百萬之兵,亦無如之何也。

    怎能過得郴嶺,以平交廣?”正在嗟歎之間,忽聽得關上炮響轟天,鼓聲震地,關門開處,旗幡亂舞,一員大将手持賽雪鋼刀,身跨追風駿馬,威如熊虎,勢似貔貅,喊搖山嶽,沖下關來,背後莞恭、帛奉一齊殺至。

    羅尚等未及整伍,周處馬以早到面前将近,輪起大刀,把晉兵劈頭亂砍,殺死無數。

    晉陣中沖鋒将軍俞贊恃勇搶先來敵,拍馬舞刀接住。

    二人挺出陣前,交鋒比勢,往來上下,戰了三十馀合。

    忽聽得一聲響亮,刀過處,俞贊被周處砍于馬下,晉兵盡皆驚懼。

    于欽待要出,被莞恭、帛奉乘勢沖入軍中,直望羅尚麾蓋而進。

    羅尚措手不及,遂先落荒而逃,衆将心亂,被吳兵奮勇競進,殺得晉兵大敗,棄甲丢盔,屍骸遍地,退走二十馀裡,方才住紮。

    計點人馬,折了大将俞贊、兵士萬馀。

    羅尚駭怒,即欲具本奏請添兵大剿。

    先鋒周旨曰:“主上命公為大将,征次交廣。

    今才一戰,即便驚動朝廷,有乖付托經略之任,諸大臣豈不見笑乎?明日還當整兵再與決戰,勝則乘勢奪取郴嶺,大功可成矣。

    仍又不勝,然後上表未遲。

    ”羅尚乃集衆商議次日打關出戰之計。

    山簡曰:“來日當用埋伏誘戰之計,以破吳兵。

    應将軍引兵一萬,伏于寨左;皮将軍引兵一萬,伏于寨右;于将軍引兵一萬,伏于中路之左;陶将軍引兵一萬,伏于路之右;周先鋒引兵一萬,向前出戰;劉弘将軍與主帥引兵二萬為後隊,徑去打關。

    待周處出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