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回 郴嶺吳将敗晉兵
關燈
小
中
大
晉太康元年,武帝以正月出師,四月平吳,五月引見歸命侯于正殿,賜坐于偏殿。
帝顧謂吳主曰:“朕設此位以待卿至久矣。
”皓對曰:“臣于南方,亦設此座以待陛下矣。
”賈充見皓答語之意,乃亦問曰:“聞君在江南,鑿人目,剝人面皮,此何刑也?”皓曰:“人臣有弑其君及奸回不忠者,則加此刑耳!”充默然無答,深以為愧。
武帝見皓言辭敏捷,似非愚庸失國之君,何一旦遽至于此?乃問其從臣薛瑩曰:“孫皓以聰幼之資,承數世之業,何卒至于亡國?”瑩對曰:“吾主因昵近小人,刑罰泛濫,大臣諸人皆懼不自保,常恐被誅,言路梗塞,此其所以亡也。
”武帝善之,随命賜宴于别殿,給皓府第。
時杜預與張華又上言曰:“吳侯雖已歸命,尚有幾處州郡未下,還當命将巡讨,招安撫按,毋緻養虎遺患不便。
”武帝依奏,分令冠軍将軍羅尚、左将軍劉弘、右将軍山簡、先鋒周旨、副将于欽、俞贊、皮初、應詹、護軍劉準、劉喬、陶镕等,引兵十萬,前往招讨嶺南、交廣諸處未下州郡。
再命賈模持節,統領平東将軍夏侯駿、左軍副将解系、右軍副将皇甫重、破敵将軍辛冉、禦敵将軍李微等,引兵十萬,招讨湘東、建平未下州郡。
衆将得命,領兵出朝,分頭望二處進發而去。
且說廣州刺吏陸晏,乃陸抗之長子,深通韬略,敏有祖風,聞知晉兵四路伐吳,乃大會諸守将士,商議國事。
有副守滕修字顯尤,極有智識,乃南陽西鄂人也。
當下建謀曰:“可急會蒼梧太守王毅、始興太守闾豐等,一同起兵,共赴國難。
”晏從其議,遂差使命往會二處。
不數日,王毅、闾豐皆引兵來會。
又有交南留守莞恭、帛奉,亦引精兵五萬前來。
衆皆相見,禮畢,陸晏設宴款待。
正在商議,忽然姚信、劉學、郭連、滕修等齊至。
門上報入,陸晏見說,慌忙親出接入。
衆叙禮畢,晏等急問江南事體若何,衆人道:“晉兵分四路南下,兵馬皆出分守,建康空虛,被川中王浚以大船順流直趨秣陵,我主議降奉書出城,某等力不能挽,逃遁至此,欲會公等共赴國難耳。
”衆人聽道,皆掩面大哭。
滕修曰:“哭亦無益,事既如是,江南料必難保,兵亦不宜妄起,思已救之不及矣。
且自商議此處之事。
我等若能固守東陲,再尋孫氏立之,亦可以盡忠耶。
”晏曰:“諸公且未可散去,不日晉兵即到此間,我廣州先當其禍。
若我一處能保完全,則諸公皆安如泰山矣。
”姚信曰:“列位共是國家忠義、東南藩臣,但宜協心相助,共退晉兵,何憂不立功名乎?”衆皆曰:“敢不效力以報仇恥乎!”席罷而散。
次日,各來參謝陸晏,其佐二者上言曰:“倘吾吳國被破,晉君以诏書來招,主帥等其将何以處之?”陸晏曰:“我等世食吳祿,主上雖涉過虐,未有大罪,世守江東,奉祀宗社。
今晉無故興兵侵奪,心實恥之,縱雖國破,安肯受彼招安也?”王毅曰:“廣州公忠肝誠可貫天日矣。
今國君降首,為臣子者叨受祿秩,豈可苟圖富貴,附仇以求榮乎?”陸晏又曰:“晉恃強必以兵馬來此威赫,我等惟有戰耳!此易于處者。
恐假吳主單騎持诏來此,則又難處矣。
各宜整兵伺候。
”郭連恐衆官或有解志者,複勵之曰:“我等今日之來,正謂諸将軍皆東吳豪傑、勳舊世臣,能報國仇,故遠相投奔,免陷于不忠故也。
” 正在談論,忽然飛馬報道,晉帝遣大将羅尚為帥,帶領兵馬十萬,從長沙大道而來,不日将到廣州界上,宜亟提備,免驚百姓。
陸晏聽報大怒,遂與衆官商議守禦戰敵之策。
隻見班部中閃出一人,向前獻計曰:“今晉兵從此一路而來,隻須先差猛将一員,提兵萬人,徑往郴嶺守住險隘,羅尚等雖有百萬之衆,六出之奇,亦不能飛越此地。
然後某等再以馀兵分守各處要道,逸以待之。
彼兵十萬,坐延日月,糧饷困乏,自然退去。
那時以奇兵擊之,蔑不勝矣。
既破其軍,自然勢振,那時徐議恢複,會合建平等處,庶幾進可以報國仇,退不失為尉佗之職。
”此人乃廣州陸晏從弟,見任汀潮督備,總管南蠻校尉陸玄也。
陸晏曰:“弟謀極善,但少一員良将前去,須得智勇兼全,方充此任,恐難其人也。
”道聲未絕,閃出一員大将,生得豹頭虎項,狼眼獅眉,身長九尺,一抹紫色稀胡,膂力絕倫,豐标倜傥,乃吳郡宜興人也,西陵舊督周鲂之子,姓周名處字子隐。
當日見陸廣州議守郴嶺,歎難其人,乃出自薦曰:“小将
帝顧謂吳主曰:“朕設此位以待卿至久矣。
”皓對曰:“臣于南方,亦設此座以待陛下矣。
”賈充見皓答語之意,乃亦問曰:“聞君在江南,鑿人目,剝人面皮,此何刑也?”皓曰:“人臣有弑其君及奸回不忠者,則加此刑耳!”充默然無答,深以為愧。
武帝見皓言辭敏捷,似非愚庸失國之君,何一旦遽至于此?乃問其從臣薛瑩曰:“孫皓以聰幼之資,承數世之業,何卒至于亡國?”瑩對曰:“吾主因昵近小人,刑罰泛濫,大臣諸人皆懼不自保,常恐被誅,言路梗塞,此其所以亡也。
”武帝善之,随命賜宴于别殿,給皓府第。
時杜預與張華又上言曰:“吳侯雖已歸命,尚有幾處州郡未下,還當命将巡讨,招安撫按,毋緻養虎遺患不便。
”武帝依奏,分令冠軍将軍羅尚、左将軍劉弘、右将軍山簡、先鋒周旨、副将于欽、俞贊、皮初、應詹、護軍劉準、劉喬、陶镕等,引兵十萬,前往招讨嶺南、交廣諸處未下州郡。
再命賈模持節,統領平東将軍夏侯駿、左軍副将解系、右軍副将皇甫重、破敵将軍辛冉、禦敵将軍李微等,引兵十萬,招讨湘東、建平未下州郡。
衆将得命,領兵出朝,分頭望二處進發而去。
且說廣州刺吏陸晏,乃陸抗之長子,深通韬略,敏有祖風,聞知晉兵四路伐吳,乃大會諸守将士,商議國事。
有副守滕修字顯尤,極有智識,乃南陽西鄂人也。
當下建謀曰:“可急會蒼梧太守王毅、始興太守闾豐等,一同起兵,共赴國難。
”晏從其議,遂差使命往會二處。
不數日,王毅、闾豐皆引兵來會。
又有交南留守莞恭、帛奉,亦引精兵五萬前來。
衆皆相見,禮畢,陸晏設宴款待。
正在商議,忽然姚信、劉學、郭連、滕修等齊至。
門上報入,陸晏見說,慌忙親出接入。
衆叙禮畢,晏等急問江南事體若何,衆人道:“晉兵分四路南下,兵馬皆出分守,建康空虛,被川中王浚以大船順流直趨秣陵,我主議降奉書出城,某等力不能挽,逃遁至此,欲會公等共赴國難耳。
”衆人聽道,皆掩面大哭。
滕修曰:“哭亦無益,事既如是,江南料必難保,兵亦不宜妄起,思已救之不及矣。
且自商議此處之事。
我等若能固守東陲,再尋孫氏立之,亦可以盡忠耶。
”晏曰:“諸公且未可散去,不日晉兵即到此間,我廣州先當其禍。
若我一處能保完全,則諸公皆安如泰山矣。
”姚信曰:“列位共是國家忠義、東南藩臣,但宜協心相助,共退晉兵,何憂不立功名乎?”衆皆曰:“敢不效力以報仇恥乎!”席罷而散。
次日,各來參謝陸晏,其佐二者上言曰:“倘吾吳國被破,晉君以诏書來招,主帥等其将何以處之?”陸晏曰:“我等世食吳祿,主上雖涉過虐,未有大罪,世守江東,奉祀宗社。
今晉無故興兵侵奪,心實恥之,縱雖國破,安肯受彼招安也?”王毅曰:“廣州公忠肝誠可貫天日矣。
今國君降首,為臣子者叨受祿秩,豈可苟圖富貴,附仇以求榮乎?”陸晏又曰:“晉恃強必以兵馬來此威赫,我等惟有戰耳!此易于處者。
恐假吳主單騎持诏來此,則又難處矣。
各宜整兵伺候。
”郭連恐衆官或有解志者,複勵之曰:“我等今日之來,正謂諸将軍皆東吳豪傑、勳舊世臣,能報國仇,故遠相投奔,免陷于不忠故也。
” 正在談論,忽然飛馬報道,晉帝遣大将羅尚為帥,帶領兵馬十萬,從長沙大道而來,不日将到廣州界上,宜亟提備,免驚百姓。
陸晏聽報大怒,遂與衆官商議守禦戰敵之策。
隻見班部中閃出一人,向前獻計曰:“今晉兵從此一路而來,隻須先差猛将一員,提兵萬人,徑往郴嶺守住險隘,羅尚等雖有百萬之衆,六出之奇,亦不能飛越此地。
然後某等再以馀兵分守各處要道,逸以待之。
彼兵十萬,坐延日月,糧饷困乏,自然退去。
那時以奇兵擊之,蔑不勝矣。
既破其軍,自然勢振,那時徐議恢複,會合建平等處,庶幾進可以報國仇,退不失為尉佗之職。
”此人乃廣州陸晏從弟,見任汀潮督備,總管南蠻校尉陸玄也。
陸晏曰:“弟謀極善,但少一員良将前去,須得智勇兼全,方充此任,恐難其人也。
”道聲未絕,閃出一員大将,生得豹頭虎項,狼眼獅眉,身長九尺,一抹紫色稀胡,膂力絕倫,豐标倜傥,乃吳郡宜興人也,西陵舊督周鲂之子,姓周名處字子隐。
當日見陸廣州議守郴嶺,歎難其人,乃出自薦曰:“小将